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下册)配套题库(论述题)【圣才出品】

专项练习四论述题1.论述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关系。

[复旦大学2017年研]答: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美苏关系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

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准备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

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这一时期的美苏关系的特点再次重现了“美攻苏守”的特点。

(1)里根主义:美国重振霸权的新起点1980年里根上台之时,美国面临着苏联在全世界扩张的严重挑战。

里根政府改变了尼克松以来对苏缓和的对外战略,通过大张旗鼓的重振美国军备并在国际上对苏联采取挑战性姿态,改变了美国的被动局面,重新确立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均势,并使美国在某些方面略占优势。

“里根战略”实质上是美国争取在20世纪末或21世纪初重新支配世界的战略,其主要内容为:①在政治领域,里根政府推行“里根主义”。

其基本思想是不承认尼克松提出的世界力量已经“多极化”了的现实,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矛盾都可以归结为美苏两家或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里根竭力强调东西方矛盾的重要性,推动整个国际形势向战后初期的“两极世界”方向发展。

美国政府推行“里根主义”的重要手段是“低烈度战争”,即指美国在不触及美苏核战争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前提下,在第三世界向苏联发起进攻和争夺势力范围的战略。

里根政府希望通过这一战略,达到既能抑制苏联扩张,又能避免美苏之间发生正面战争的目的。

②制定“星球大战”计划,以实力为后盾,谋取新的战略优势。

里根政府的战略意图是:打破美苏核均衡,把太空辟为除海陆空外的第四个战略领地,抢占“高边疆”的控制权;利用美国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挑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达到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政治上“以压诱变”的目标;以开发宇宙为契机,以“星球大战”计划为核心,构筑美国的高技术优势。

③利用现有力量优势,推进和加强美国在西方世界中的领导地位。

虽然里根不承认尼克松的“多极世界”说,但是他充分认识到,美国的实力与战后初期相比已相对下降。

为了加强对盟国的领导,一方面,里根通过“星球大战”计划展开与盟国的科技竞争,并施加压力,让它们分担美国的海外负担;另一方面,里根通过其“保守革命”在政治上影响盟国内部的党派斗争,扩大美国世界战略的影响力。

④利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推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性质的“和平演变”。

早在1982年,里根政府就制订了一个旨在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化”“自由化”进程的总战略。

后来随着80年代中期美苏关系的缓和和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继中国之后进行改革与开放,这一战略得以不断补充和完善。

至布什时期,该战略成为美国世界战略的主体部分。

(2)戈尔巴乔夫的外交“新思维”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苏联长期以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特别是经济方面,到8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为了摆脱困境,戈尔巴乔夫试图在外交领域进行突破,提出了外交政策的“新思维”。

“新思维”的提出意味着苏联的对外政策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苏联政府开始调整对外关系。

①以裁军问题为切入点,开始改善苏美关系。

戈尔巴乔夫及其顾问们认识到,要想从总体上改善苏联的国际环境,必须先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要想改善同美国的关系,就必须先拆除双方之间的最大障碍——裁军问题。

从1985年4月开始,苏联开始主动裁减军备。

这也成为美苏第三次缓和的突破口。

②苏联主动缓和与西欧国家的关系。

苏联希望通过贯彻“新思维”中建立“全欧大厦”的思想,进行全欧合作,增强苏联对西欧的渗透能力,从而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影响。

为此,戈尔巴乔夫先后与英国、法国、西德等西欧国家最高领导人实现了互访。

③苏联开始收缩战线,改善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苏联决心轻装上阵,全力投入国内改革之中,也就是要“放弃在全世界同美国竞争的做法,不再对那些不得人心的政府、政治运动和党派等等提供代价高昂的支持”。

这一做法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从阿富汗撤军。

(3)美苏关系的第三次缓和①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推动了美苏关系的第三次缓和。

1985年11月,美苏双方在日内瓦会晤上迈出了试探性的一步。

尽管这次会晤没有在重大问题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但毕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②在顺利迈出第一步之后,美苏双方开始频繁会晤。

继日内瓦会晤之后,里根与戈尔巴乔夫又在雷克雅未克、华盛顿和莫斯科举行了三次首脑会晤。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苏之间连续举行了四次首脑会晤,反映出双方寻求缓和、改善关系的积极努力。

③美苏的第三次缓和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1987年12月,在经过长期谈判后,美苏双方签署了《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简称《中导条约》。

《中导条约》是美苏之间签署的第一个真正裁减核军备的条约,是20世纪80年代美苏缓和的重要成果。

除签署《中导条约》之外,美苏之间的一个棘手问题——阿富汗问题获得了政治解决。

1988年4月,美苏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喀布尔政权签署了政治解决阿富汗问题的协议,至1989年2月,侵阿苏军全部撤出。

2.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及其背景。

[国际关系学院2011年研]答:(1)欧洲一体化取得新进展的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发生严重经济危机,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发,失业率居高不下,结果导致欧共体内部矛盾丛生,尤其是成员国间围绕欧共体预算摊款的争端久拖不决,使欧共体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影响。

②面对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国际贸易竞争激化、美苏争夺加剧等一系列挑战,欧共体迟迟做不出反应,使人们对它产生了信任危机。

为扭转这种局面,欧共体国家决定采取行动推动联合。

(2)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20世纪80年代欧洲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这主要表现在:①成员扩大。

继希腊1981年加入欧共体之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986年也加入欧共体。

欧共体成员扩大到12个国家。

②内部联合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4年在法国召开的枫丹白露会议上,解决了长期困扰各国的欧共体预算摊款问题,并决定建立一个由各国首脑组成的“特别委员会”,主要负责欧洲联合方案的草拟。

③《单一欧洲法令》的颁布。

1985年2月3日,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了《单一欧洲法令》文件。

《单一欧洲法令》提出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规定在1992年底之前实现商品、资本、劳务、人员自由流动。

《单一欧洲法令》是一个首次对《罗马条约》进行重大修改的文件,对20世纪80年代末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④“尤里卡”计划。

针对西欧的新科技应用与发展落后于美、日的状况,欧共体急起直追。

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建立“欧洲研究协调机构”即“尤里卡计划”的倡议,号召西欧国家进行尖端领域合作。

1985年7月欧共体巴黎会议发表的公报正式宣布了尤里卡计划的诞生。

尤里卡计划是西欧国家在科技上振兴西欧的一个重要战略步骤。

⑤西欧防务联合的发展。

80年代西欧防务联合获得了较快发展,法德两国在防务领域展开了积极合作,达成了建立法德联军、建立“防务理事会”协议。

在法德合作的推动下,西欧联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1984年10月,西欧联盟外长和国防部长在罗马举行联席会议,提出重振联盟,加强成员国再防务政策方面的合作。

1987年,西欧联盟部长理事会在海牙通过了《欧洲安全宪章》,全面阐述了欧洲安全的原则:欧洲一体化建设只要不包括安全与防务,就是不完全的。

3.苏联解体的原因过程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

[国际关系学院2008年研]答: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终结,在战后国际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199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签订阿拉木图宣言,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12月,戈尔巴乔夫在国会上辞职,宣布苏联作为一个联合国家不再存在,苏联正式解体。

作为冷战中的一极,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对之后的国际秩序的影响是巨大的。

苏联解体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其解体的原因,外因是其解体的条件。

具体如下:(1)苏联解体的原因①内因a.经济的过度集中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加深。

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高度的集中制,国内没有民主,压制各种言论,经济上奉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大量的经济资源的浪费。

b.政治的过度集权导致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矛盾的加深。

军事上,在同美国争霸的过程中,国内以军工业的生产为主,不顾人民生活水平,造成国内经济生活的不稳定。

c.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导致个人崇拜盛行,人民思想僵化。

在面对着严重危机时,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改革,在与西方缓和的过程中,放弃了民族、国家和阶级利益,完全赞成西方的思想,这导致了苏联内部思想混乱,民族凝聚力和聚集力下降,各加盟共和国分离主义盛行。

②外因a.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影响,美国为了对抗苏联,在经济上对苏联封锁,同苏联争夺在第三世界的霸权,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消耗了其内部力量,同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政策,利用舆论外交等多种方式宣传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

b.苏联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遭到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反对,造成了对社会主义苏联的离心倾向。

当时国际局势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三世界的发展,东欧剧变,德国的统一都对苏联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2)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①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两大阵营的一方的失败,结束了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是资本主义阵营的胜利。

苏联的解体是以和平方式解决的,避免了战争,有利于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

②苏联的解体改变了国际格局,使世界格局由两极化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特别是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多极化趋势。

③苏联解体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极大的削弱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壮大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国际社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变的有利,不利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