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日语A (一)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编号:2055010课程名称:基础日语(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学时: 96课堂讲授:96上机实验:0适用范围:日语专业预修课程:不限、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日语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1.日语五十音图的读写规则;2.日语中判断句、存在句、描写句、陈述句的基本表达;3•介绍日本概况及日本文化。
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准确掌握日语发音,扎实掌握五十音图的书写; 2.掌握800个单词及40个重要的日语句型;3.具有初步的日语常用会话能力;4•初步了解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和日本礼仪等。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新大学日本语》(第一册),蔡全胜、盛凯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五、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六、考核办法1.平时成绩:100 分折合为总成绩的30%;100 分=60 分+40 分+0 分+0 分注:60 分:阶段考试2 次,每次各30 分;40 分:平时测验4 次,其中笔试3 次,每次10 分;口试1 次,每次10 分;0 分:作业6 次,不计分,2 次无故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0 分:随机抽查5 次出勤,不计分,3 次无故缺勤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
2.期末成绩:100 分折合为总成绩的70% 3.考试方式:闭卷4.成绩评定:百分制修订日期:2011.9 编写人:赵杰审核人:蒋证基础日语(二)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编号:2055020课程名称:基础日语(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学时: 96课堂讲授:96上机实验:0适用范围:日语专业预修课程:不限、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日语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 1.陈述句的几种句型;2 .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 3.补充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三级的相关语法内容。
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 .能进行比较基本的日常会话;2 .能读懂比较简短易懂的日语文章; 3 .学习1000个左右的单词,能熟练掌握其中650个左右的单词;4 .掌握100个左右的常用句型;5.能运用所学的日语知识写出比较短的文章。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96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推荐教材:《新大学日本语》(第一、二册),蔡全胜、肖爽、贺静彬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2.参考书目:《大学日语基础训练》,刘晓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五、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六、考核办法1.平时成绩:100分折合为总成绩的30%;;100分=60分+40分+0分+0分注:60分:阶段考试2次,每次各30分;40分:平时测验4次,其中笔试3次,每10分;口试1次,每次10分;0分:作业3次,不计分,1次无故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0分:随机抽查5次出勤,不计分,3次无故缺勤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
2.期末成绩:100分折合为总成绩的70%3.考试方式:闭卷4.成绩评定:百分制修订日期:2011.9 编写人:赵平审核人:蒋证基础日语(三)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编号:2055030 课程名称:基础日语(三)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6学时:96课堂讲授:96 上机实验:0 适用范围:日语专业预修课程:不限、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日语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1. 陈述句的几种句型;2.敬他语、自谦语、郑重语以及相应的表达方式;3.会话体和文章体的阅读理解;4. 补充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三级、二级的相关语法内容;5.补充相关的日本社会文化知识。
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能用准确的语音语调进行日常会话;2.能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日语文章,把握住文章大意;3.能写出简单的日语文章,不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4.学习1500 个左右的单词,能熟练掌握其中1000 个左右的单词;5.掌握动词被动态、使役态、敬语及80 个左右惯用句型的用法。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推荐教材:《新大学日本语》(第二册),蔡全胜、肖爽、贺静彬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2.参考书目:《大学日语基础训练》,刘晓华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五、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六、考核办法1.平时成绩:100分折合为总成绩的30%;;100分=60分+40分+0分+0分注:60分:阶段考试2次,每次30分;40分:平时测验4次,其中笔试3次,每10分;口试1次,每次10分;0分:作业3次不计分,1次无故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0分:随机抽查5次出勤,不计分,3次无故缺勤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
2.期末成绩:100分折合为总成绩的70%3.考试方式:闭卷4.成绩评定:百分制修订日期:2011.9编写人:宋萍审核人:蒋证基础日语A (四)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课程编号:2055040课程名称:基础日语(四)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6学时:96课堂讲授:96上机实验:0适用范围:日语专业预修课程:不限.、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日语专业基础课。
主要介绍:1.以日本的社会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议论、记叙、说明等题材的文章阅读理解;2 .学习相当于日本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水平的句型、语法知识。
修完本课程的学生应达到如下要求:1 .能用准确的语音语调进行日常会话; 2 .能较熟练地阅读较长的日语文章,把握住文章大意;3.能写出较长的日语文章,不出现严重的语法错误;4.学习2000个左右的单词,能熟练掌握其中1500个左右的单 ?词。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教材:《新大学日本语》(第三册),蔡全胜等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五、授课方式理论讲授六、考核办法1.平时成绩:100 分折合为总成绩的30%; ;100 分=60 分+40 分+0 分+0 分注:60 分:阶段考试2次,每次30 分;40 分:平时测验4 次,其中笔试3 次,口试1 次,每次10 分;0 分:作业3 次,不计分,1 次无故不交作业或抄袭作业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0 分:随机抽查5 次出勤,不计分,3 次无故缺勤者取消其期末考试资格。
2.期末成绩:100 分折合为总成绩的70% 3.考试方式:闭卷4.成绩评定:百分制修订日期:2011.9 编写人:潘红审核人:蒋证赠送以下资料《3D打印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3D打印技术课程编码:1100001120学分及学时:1学分理论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课10学时)适用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开课学期:第三学期开课部门:计算机与互联网学院先修课程:物联网技术概论、电子技术、无线传感网、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考核要求:考查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走近3D打印技术》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改革要求,结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 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特长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而开发的设计课程。
3D打印技术,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它无需机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从计算机图形数据中生成任何形状的零件,从而极大地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提高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与传统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还拥有如下优势:通过摒弃生产线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减少了材料浪费;而且,它还可以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制造出的外形,让人们可以更有效地设计出飞机机翼或热交换器。
因此,3D打印技术今后会在世界上替代大部分制造业;如果我们不能在3D打印技术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将难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因此,走近3D 打印技术,了解并学习3D打印技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就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课程本着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融合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
旨在通过学生对世界制造业领域正在迅速发展的具有工业革命意义的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在挥动想象的翅膀”的过程中,体验创意的神奇和伟大;快速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与合作、协调能力。
同时也初步体会3D制造技术将给社会带来的社会伦理困境。
| I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学习,了解3D打印技术的现状,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发展学生的创意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兴趣与热情。
形成初步的3D制造技术概念以和了解3D建模的方法,以及对技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2•学习3D建模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能力的迁移与拓展。
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3•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在借鉴中模仿,在模仿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增强社会,生活,知识产权观念,提高科学理论精神和技术素养。
、课程学时分配第一章3D打印概论1、3D打印的历史2、3D打印技术的发展状况3、3D打印技术的分类4、3D打印技术未来的发展5、3D打印技术的应用市场第二章正向三维工程设计1、简单零件设计2、钣金造型3、自由造型4、曲面设计5、装配设计6、特殊曲面第三章逆向工程设计1、三维数据的获取2、三维数据的处理第四章3D打印工艺设计及材料分析1、融熔沉积技术2、紫外光固化技术3、立体光固化技术4、分层实体制造技术5、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6、粉末粘接技术第五章制作及后处理1、FDM技术的制作及后处理2、其他技术后处理流程简介第六章桌面3D打印机的拆装与维修1、桌面3D打印机的安装与使用2、桌面3D打印机的参数设置3、桌面3D打印机的维护第七章3D打印相关软件的安装1、Creo 2 0 系列Win32/64 详细图文安装教程2、Cimatro n 单机版软件的安装3、切片软件Cura的安装利用资源:网络资源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一)学分与学时本课程为1个学分,共12学时,安排在四、五年级进行。
(二)教学设备计算机教室、网络资源、建模软件。
3D打印机、打印耗材(三)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学生通过网络自学、合作学习相结合;学生探索实践、教师讲评、学生再实践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建议(一)评价形式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
对学生学习的评定,及学分的认定以出勤率+课堂表现+3D建模实践+3D作品评分几个方面的总体情况来进行测评。
(二)评价内容建议: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学习过程,在具体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还应重视活动中各种能力方面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