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宋洛等三乡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现场踏勘报告项目踏勘报告:神农架林区国土资源局二〇一二年五月神农架林区宋洛等三乡镇低丘岗地改造项目立项现场踏勘表单位:公顷鄂州市城乡一体化试点区梁子湖区东沟镇土地整理项目现场踏勘报告一、项目简介(一)项目类型项目属于省级投资重点项目。
(二)项目性质本项目的性质为土地整理。
(三)项目范围项目片涉及东沟村、余湾村、大桥村、徐山村。
项目区总面积1318.72公顷,建设规模1066.96公顷。
(四)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18.72公顷,项目区中有不动工的林地、居民点用地、河流水面用地不计入建设规模面积,经分析计算不动工面积为251.75公顷,扣除不动工面积后,建设规模为1066.96公顷。
预计竣工后可净增耕地面积35.09公顷,新增耕地率3.29%,项目总投资4401.2万元,单位面积投资4.12万元/公顷(折合2750元/亩)。
二、项目区现场踏勘情况(一)项目区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
西接九省通衢武汉,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北与黄冈隔江相望,南同咸宁濒湖毗邻,整个版图轮廓呈“三叶型”。
梁子湖区东沟镇项目片经纬度坐标范围:东经114°36′48″-114°40′47″,北纬30°15′06″-30°17′56″;四至范围:北边以月山村相邻,南边与梁子居委会相邻,西边与梁子居委会和梁子湖相邻,东边以239省道为界。
该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18.72公顷,其中建设规模 1066.96公顷。
所在图幅号为H-50-62-(3)、H-50-62-(10)、H-50-62-(11)。
项目区总面积1318.72公顷,建设规模1066.96公顷。
2、地形地貌项目区属丘陵地区,地势起伏较大,该项目区最高地面高程66.32m,最低地面高程14.88m,整体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走向。
3、土壤状况项目区成土母质为黄土和红土,其地平展,其水回曲。
土壤质地适中,土层深厚,障碍层次较薄。
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微倾,海拔高程14.88-66.32米,全镇地表丘陵,有“大平小不平”的特征。
项目区以藕塘、水田为主,种植作物主要为水稻和小麦,水产品以鱼类、河蚌为主。
4、气候项目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亚热带大陆气候,受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光照充足,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年平均日照为2038.4小时,平均每天为5.4小时,年均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为40.7℃,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2.4℃,年均降雨量为1319.45mm,年均无霜期272天。
全年多东南风,平均风速为12米/秒,降水特点,一般在4、5、6月为多雨天气,易形成洪涝内渍,在8、9、10月降水量较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易形成秋旱。
项目区降水丰富,地势较低,地表水资源丰富。
5、水文地质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丘陵与平原结合地带,以长港水为主要的灌溉水源,满足了项目区主要的用水需求。
项目区主要水源是项目区内的长港,由项目区西北部流入项目区,满足项目区用水需求。
目前项目区的灌溉方式为自流灌溉和取水灌溉相结合。
无完善系统的灌排水利设施。
6、自然灾害该镇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暴雨、干旱、洪涝、虫灾、早春冻害等。
内涝是东沟镇农业生产主要灾害,发生的次数频繁,对农业生产的危害较大,经常造成农作物减产。
另外,早春冻害对农业生产影响大,春季寒潮使作物播种期限推迟,有的引起滥种,造成缺苗毁种,幼苗受冻害,秋季寒潮影响作物后期成熟,造成作物减产。
(二)项目区自然资源1、光热资源项目区温、光、水资源较为丰富,且配合比较协调,项目区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属亚热带大陆气候,受冷热空气交替影响,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为2038.4小时,平均每天为5.4小时,年均气温18℃,极端最高气温为40.7℃,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2.4℃,年均降雨量为1319.45mm,年均无霜期272天。
全年多东南风,平均风速为12米/秒,降水特点,一般在4、5、6月为多雨天气,易形成洪涝内渍,在8、9、10月降水量较少,气温高,蒸发量大,易形成秋旱。
(三)项目区基础设施状况1、水利状况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为长港水。
其中东沟村、大桥村、徐山村和余湾村都是通过长港取水来满足用水。
项目区整体地势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走向。
水源依地势进行补给。
总体来看,项目区灌溉水源清晰,但由于尚未形成系统的灌排网络,导致项目区灌排效果不理想,项目区的排灌设施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虽然项目区灌排明确,水源丰富,但区内设施均为上世纪80年代所建,由于缺乏管理和维修,大部分已失去了应有功能。
沟渠基本上是土质,存在冲刷和淤塞现象,直接影响了农田的灌溉和排涝畅通。
因此需要对支沟渠进行修复清淤,农渠等灌溉渠道需护砌硬化。
(2)项目区内的灌水和排水不能进行有效节制和调配,需水的地方没水,不需水的地方渍水,同时,洪涝灾害年间,外来水不能进行有效抵御,直接影响农业的正常生产。
2、交通状况项目区内区域性主干道网络初步形成,通过已建成水泥路与外界联系,交通较为便利,但项目区内路面状况不好。
项目区内连接主要居民点道路为约3.5米宽土路,目前已凹凸不平,且较为颠簸,虽能满足基本出行要求,但需对其进行修复,以使得居民点内居住环境得到改善;项目区内田间路、生产路杂乱无序,路面标准低,且年久失修,坑洼不平,农产品、农用品进出困难。
(1)道路本身建设标准低,同时多年缺乏管理和保养,路面高低不平,没有碎石路面,通行困难,特别是雨期,道路泥泞积水,机械不能通行;(2)道路多为断头路,未形成网络,大田块之间只有部分生产路规格的道路,村内个生产队之间无回路连接,项目区内主要为低标准土路,无法满足机械及机动车行驶需要。
(3)道路与沟渠交汇处原有的桥梁,因年久失修已不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机械通行要绕道才能进入田间,增加了生产成本。
3、电力设施状况本项目区已经过农网改造工程,整个项目区农用电网已形成格局,经过改造拓展后,大大缓解了用电压力,解决了设施陈旧、电线老化等系列问题。
区内建有变电设施,为以后的整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电力保证,但是项目实施后,随着水利等设施的增加,电力设施还需按实际情况架设。
4、林网状况项目区内现有林地29.45公顷,占项目区土地面2.23%,树木品种以杨树为主。
区内树林主要沿道路、沟渠、堤坝及自然村周围建设,呈斑块状分布,居民点内林网、田间防护林、沟渠、道路两旁树木等部分地段已被毁坏,没有形成网络,林相不整齐。
项目区内有小部分成块疏林地,但面积较小,尚未形成防护林网络,项目区林网有待建设。
5、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状况项目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不高,由于缺乏统一组织、统一规划设计,农田基本建设、水土保持等项工作不能有序正常进行,生态环境质量没有达到应有的最佳效果。
(四)土地利用现状项目区总面积为1318.72公顷,项目区建设规模1066.96公顷,其中:灌溉水田面积185.41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7.38%,旱地面积389.19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6.48%,菜地6.12公顷,占建设规模的0.57%,农村道路用地17.21公顷,占建设规模的1.61%,坑塘水面379.10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5.53%,农田水利用地33.25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12%,荒草地34.67公顷,占建设规模的3.25%。
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分布见表1。
(五)土地权属及调整方案1、权属调整的原则1)坚持公开、公平、合理的原则土地整理过程中的权属管理工作实行公告制度,广泛征求各有关权利人的意见;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不得造成相关权利人的损失;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调整应在各有关权利人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
2)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原有面积基本不变”的原则,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开发整理后农民新承包耕地应与原承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同或有所提高;土地整理中因田块归整和道路、沟渠重新规划需要调整不同土地所有者边界的,应在各相关权利人协商的基础上重新勘定地界。
3)坚持与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原则参与土地整理各方之间的飞地、插花地及交界处的不规则区域,应在各方协商的基础上,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适当调整,尽量减少飞地、插花地和宗地数;同一承包人有若干地块时,面积小者应尽量向面积大者集中,以利于农业机械化操作和田间灌排。
2、权属调整的依据根据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1999]358号文件精神,土地整理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既要避免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也不可随意平调集体和个人使用的土地。
在土地整理工作开展之潜,就应做好现有土地资源的产权登记工作,核实国有土地、集体所有土地及各单位、个人使用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用途,查清各土地使用者的权属状况,对土地整理区的土地进行登记,非特殊情况不得进行土地变更登记。
土地整理后,要确保原土地承包人的使用权,以土地整理前后土地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土地再分配,保护承包人的使用权,保证土地质量得到提高,数量应有所增加。
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负责整理的单位应当组织协调各有关单位或人员签订所有权和使用权调整协议,涉及国有土地的,须经区以上国土资源部门同意。
所有权、使用权的调整协议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调整的依据。
3、权属调整拟采用的实施措施1)成立权属调整领导小组由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国土资源局领导,项目区涉及各镇、办主要领导为成员、村领导参加的区土地整理项目权属调整领导小组。
2)土地整理前进行统一的确权登记主要包括:项目区域的确切边界;宗地的数量、类型、质量;土地权利人类型、数量;原有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情况。
土地权属现状经调查完成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就现有土地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3)调整方案(1) 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对整理后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实施整理后土地分配方案的参与或修正依据。
(2) 土地整理后的农用地分配,坚持参与整理各方土地总面积不变和集中连片、便于利用的原则,参照土地综合评价结果,按项目区内各组织的原有土地比例,以标准田块为基本单元,根据路渠等线状地物重新调整权属界线,确认边界四至,埋设界桩。
(3) 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可由原所有权主体承包给种粮大户或单位使用,实行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招标承包,但原所有权主体内有个人和单位拥有优先承包权。
(4)区国土资源局应根据土地分配结果进行权属调整,权属调整工作完成以后,依据[1995]国土资发第184号通知进行权属变更登记与核发土地证书。
(5) 涉及所有权调整的,由区国土资源局依据整理前的权属调整协议重新勘定地界,并登记造册,发放土地所有权证书。
(6) 涉及农民承包地调整的,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据整理前与承包人签订的协议重新调整并登记造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