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妆品皮肤李建彤皮肤的作用■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屏障,重量约体重的16%,成人皮肤面积约1.5~2.0m2。
■屏障功能–物理性屏障■角质层的物理性或机械性屏障–色素屏障–神经屏障–免疫屏障等■吸收作用■感觉作用■调控温度■分泌和排泄■代谢作用■皮肤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并有毛囊、皮脂腺、顶泌汗腺、小汗腺和指(趾)甲等皮肤附属器及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人体皮肤的厚度一般为0.5-4mm。
表皮的厚度悬殊较大,一般为0.07-1.5mm,眼睑的表皮厚度小于0.1mm。
真皮厚度一般0.4-2.4mm,背部的真皮厚度是表皮的30-40倍。
皮肤的结构表皮(Epidermis)■表皮主要来源于外胚叶层,是皮肤的最外层,覆盖全身。
表皮没有血管,有自愈功能。
是皮肤中最薄的一层■表皮由终末分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主要是两大类细胞,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与树枝状细胞(Dendritic cells)■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s)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又称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
■树枝状细胞:–黑素细胞Melanocyte:位于基底层,合成黑色素–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未定型细胞Indeterminate cell表皮(epidermis)■表皮分为五层,(由外向内):–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有棘层–基底层。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角质层由角质细胞和角质层脂质组成(砖墙架构)■角质层细胞扁平,无细胞核■一般5-20层,手掌脚掌通常40-50层■角质层细胞没有生物活性■对机械性刺激、物理、化学等因素的防护角质层(stratum corneum)抗机械损伤屏障作用功能吸收紫外线(一定量)保湿作用影响皮肤颜色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位于颗粒层浅层,由2-3层扁平细胞(无细胞核)组成■该层折光度高,故叫透明层■由颗粒层细胞转化而来,细胞排列紧密,界限不清■主要分布在手掌、足底皮肤,薄的表皮中稍薄一些■含有角质蛋白和磷脂类物质,防止水和电解质通过的屏障作用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位于棘细胞层的浅层,由2-3层晶样物质和颗粒细胞组成。
■颗粒细胞呈梭形或菱形,强嗜碱性;细胞核趋于退化呈现明显颗粒状,是向角质层转化的过渡层■储存水分、屏蔽、反射和过滤紫外线■干预表皮保湿因子:角蛋白纤维(Keratin filament),丝聚合蛋白(Filagrin) 分解形成NMF(NaturalMoisturizing Factor)■免疫细胞(Langerhans cell): 抗原因子诱发细胞性免疫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颗粒细胞由棘细胞逐渐老化后向上移行演变而成。
■颗粒细胞约需14天向上移行演变成透明层和角质层而脱落。
■颗粒细胞的细胞膜是脂质结构,水溶性物质不能通过,只有脂溶性物质才能选择性透过。
所以,颗粒层能起到防止水份渗入到表皮内和防止表皮内水份向外流失的作用,使表皮内外水份保持平衡。
棘层(stratum spinosum)■4-10层细胞组成,细胞大且呈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自下而上渐趋扁平。
棘细胞表面有很多细小的突起,并与相邻细胞的突起相连,形成细胞间桥,细胞间桥上有着色较深的梭形小颗粒—桥粒(desmosome)。
细胞间桥粒很突出,像棘突一样,故称为棘层。
■细胞间有狭小的间隙,细胞间隙里流淌着淋巴液与真皮淋巴管相连,以供给营养。
■棘层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
是基底层与表层外层联机额的桥梁。
■棘层可参与表皮的损伤修复,同时有一定的吸收UVA的作用。
■棘层有感觉神经末梢。
■棘细胞间含有免疫因子朗格汉斯细胞。
化妆品的“过敏”(如发痒、红肿、丘疹都跟棘层有关)朗格汉斯细胞■来源于血液内的单核细胞■分布在棘细胞之间■树突状细胞■抗原作用,是皮肤中的免疫细胞基底层(stratum basal )■表皮的最下层,附着在基膜上,由一排单层圆柱形细胞(新生表皮细胞)组成,包含基底细胞(basalcell )、黑色素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感觉细胞)■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间以桥粒,与基膜之间以半桥粒链接,是表皮的干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在皮肤创伤愈合中具有再生修复作用。
■基底层具有防止紫外线损伤、吸收、代谢和免疫作用透明层(板层素)致密层(Ⅳ型胶原)致密下层(Ⅶ型胶原)基底层半桥粒基底膜带真皮基底层(stratum basal )基底细胞是单层排列的柱状上皮细胞28d皮肤新陈代谢周期=角化期+脱落期=14d 14d皮肤新陈代谢总周期=分裂期+ 角化期+脱落期=47d19d 14d 14d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分布在基底层、毛囊和粘膜,约占基底层细胞的10%。
■黑色素细胞通过树枝状突起伸向邻近的基底细胞和棘细胞,输送黑素颗粒。
黑色素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特有的椭圆形颗粒(黑素小体,Melanosome)。
黑色素细胞内的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可将黑素小体内的酪氨酸氧化成黑色素。
黑素小体可吸收紫外线。
成熟的黑素小体分布在黑色素细胞的突起内,保护机体组织。
黑色素的调控印务铜离子微量元素中铜离子、锌离子参与黑色素形成过程,是黑色素生成增加。
硫氢基表皮中硫氢基(~SH)能与酪氨酸酶中的铜离子结合而产生抑制酶作用,使黑色素含量减少。
重金属某些重金属(铁、银、汞、金等)可与硫氢基结合,使硫氢基含量减少,酪氨酸酶活性增加MSH 垂体中促黑色素细胞激素能使黑色素形成增多。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树枝状细胞■位于基底层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含有神经内分泌颗粒,其细胞基底部与脱髓鞘的神经末梢之间有非桥粒型连接,形成Merkel细胞—轴索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能感受触觉。
多见于掌跖、指趾无毛皮肤、毛囊的外毛根鞘、口腔粘膜及生殖器粘膜。
具有感觉作用。
真皮(dermis)■真皮是由中胚层分化而来,分乳头层和网状层两层,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
真皮与表皮相连接处凹凸相吻合,真皮入表皮的部分叫“乳头体”,乳头体中有毛细血管供给无血液表皮的营养并兼具排泄作用,表皮突起的部分叫“表皮突起”■真皮厚度:1-3mm■真皮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及其产生的纤维、基质构成,并有血管、淋巴管、神经、皮肤附属器及其他细胞组成。
■真皮作用:–抵御外界冲击力–支撑皮下组织–储存水分、电解质及血液–调节体温真皮(dermis)■纤维–胶原纤维:真皮纤维的主要组分,胶原蛋白I, III是存在最多的, 是“条状”–网状纤维:未成熟的胶原纤维,仅见于表皮下、皮脂腺、毛细血管、毛囊及汗腺周围–弹力纤维:微原纤维和弹力蛋白构成,多与胶原纤维交织缠绕■细胞: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其次为肥大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噬色素细胞等,还有少量淋巴细胞和白细胞。
■基质:是由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等黏多糖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构成,即蛋白多糖,充填于胶原纤维及纤维束间隙和细胞间,具有亲水性。
乳头层■表皮下方,是一层疏松结缔组织。
■乳头层中央有球状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故与表皮的营养供给及体温的调节有很大关系。
■面部红润或者苍白,由乳头层的血液量的多少而定■几乎所有的炎症都与乳头层有关:–如水肿会导致乳头层真皮厚度的急剧增加–炎症、肿瘤细胞的浸润、肉芽组织、纤维化等也会引起乳头层厚度增加网状层■真皮的下层■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网状纤维。
胶原纤维束粗壮并编织成紧密的网络■一般不含有腺体及毛囊等,弹性纤维及脂肪细胞也少,皮革的物理机械强度基本取决于该层的结实程度。
网状层编织紧密的皮、坚牢性也好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来源于中胚层■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浅层与真皮相连接(无明显界限),深部与肌膜等组织相连接;■皮下组织的厚度随性别、年龄、营养及所在部位而异,并受内分泌调节。
■缓冲机械压力■储备能量■保温■参与脂肪代谢皮脂腺■分泌皮脂■形成弱酸性的皮脂膜:皮脂腺分泌的皮脂和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乳化形成的一层保护膜–抑制细菌繁殖–防水–滋润–保湿皮肤的pH■男性:4.5-6.0■女性:5.0-6.5总结表皮■角质层:保护,屏障■透明层:防止水分流失额电解质通过■颗粒层:防止异物入侵,过滤紫外线(不缺水的情况下)■有棘层:细胞分裂增殖,修复愈合■基底层:产生新细胞,上行形成角质;黑色素,决定肤色真皮层■比表皮厚几倍■支撑表皮,提供营养■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皮脂腺:分泌油脂,滋润肌肤■汗腺:调节体温,排泄废物■血管:供给养分和氧气皮下组织■储存能量■缓冲■弹性药物吸收■主要途径:–角质层-真皮–毛囊、皮脂腺、汗腺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