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课时作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专业2011级一、太原市的行政地域:解放后太原的行政区划范围经过两次调整,直到1997年5月8日形成了今天6区3县1市,2个国家级开发区(太原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太原民营经济园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的格局。
截至2009年,太原共有50个街道办事处、61个建制镇、22个建制乡、570个社区居委会和934个村民委员会。
其中地处建设路以东、北大街以南、南内环街以北的杏花岭区、迎泽区两个区是传统上的内城区,而随着城市的扩张,小店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和晋源区也被认为是城内地区,形成了“城六区”的概念。
规划中太原市城区的范围是太原二环高速路以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合并晋中市榆次区的趋势。
由于太原市政治、文化中心的定位,工业重心正在逐渐外移。
太原市行政地域划分表:二、太原市的实体地域:城市建成区:中国的城市并不是地理学上的城市化区域,而是一个行政区划单位,管辖以一个集中连片或者若干个分散的城市化区域为中心,大量非城市化区域围绕的大区域。
所以市的面积并不能反映城市化的区域即地理学意义上城市的面积。
中国统计部门用建成区来反映一个市的城市化区域的大小。
具体指一个市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生产建设的地段,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区域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建设用地(如机场、污水处理厂、通讯电台)。
从广义上讲,建成区是指城市行政范围内,实际建成或正在建成的、相对集中分布的地区。
是城市建设发展在地域分布上的客观反映。
包括市区集中连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到近郊区内、但与城市有着密切联系的其他城市建设用地。
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
中国的城市建成区一般不包括市区内面积较大的农田和不适宜建设的地段。
太原市城市建成区规划控制范围:太原市中心城区的规划控制范围涉及尖草坪区、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万柏林区、晋源区的主城发展区,北至柏板乡界--西墕乡界--杨兴河,东至太原东环铁路--太原与晋中市界,南至清徐县界--太长高速--太原西南环线铁路--太原与晋中市界,西至汾河--西北环高速公路--铁路--大运高速公路--西山山脚,总面积613.53平方公里。
太原市城市建成区用地现状:2005年,中心城区控制范围内现状农用地26497公顷,其中:耕地18658公顷,林地3443公顷,牧草地633公顷,园地3304公顷,其他农用地459公顷;现状建设用地29404公顷,其中:城镇建设用地1571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5034公顷,采矿用地2522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3839公顷,交通用地1732公顷,水利用地46公顷,特殊用地521公顷;其他土地面积5452公顷,其中:水域2646公顷,自然保留地2806公顷。
城市建成区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2005年,中心城区居住人口205万人,人均用地100平方米,2010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预期达到27952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98平方米/人;2020年,中心城区用地规模预期达到34732公顷,人均用地控制在96平方米/人。
规划期内,中心城区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9557公顷以内。
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布局调整:规划期内,中心城区以太原市现状主城为基础,沿汾河河谷盆地纵向发展,到2020年,形成由北部城区、老城城区、河西城区、小店新城区四个组团和五个相对独立的功能片区组成的建设用地格局。
建设用地规模将达到360.8平方公里,其中扣除规划的森林公园—动物园绿化带、晋阳湖周边绿化带以及城区内其他生态绿化带后,建设用地实际规模为347.3平方公里。
北部城区,北至向阳镇,南至赵庄,东至白杨树,西至新村,面积4424公顷,规划建设用地4384公顷。
管理重点: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严格保护风景区、水源地,加强生态恢复;推动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污染性生产环节外迁,搬迁新华化工厂等污染性企业,建设不锈钢园区,协调配置大型企业生产用地与城市居住、交通、休闲用地。
老城城区及南部城区,北至敦化坊,南至南环高速,东至岗头村,西至汾河东岸杨家堡,面积13052公顷,规划建设用地12900公顷。
管理重点:疏解城市职能,引导省、市行政机构外迁,保护古城格局、文物古迹和传统街区,控制新项目开发强度,增加城市开放空间;加强同蒲铁路以东地区环境整治,搬迁烈士陵园内的公墓,整治双塔周边环境,改造胜利街地区;推动太原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城市化改造,做强研发、孵化等职能;以龙城新区为核心,形成集商业金融、商务办公、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新型区域;适度开发枣园等东山浅山地区;结合生态走廊建设,优化人居环境。
河西城区,北至柴村,南至南环高速,东至汾河东岸前北屯,西至小西铭,面积9891公顷,规划建设用地9841公顷。
管理重点:加快搬迁污染性企业,培育创意研发、现代物流、都市型工业等接续产业,推动存量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更新;加强重型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建设西山装备制造产业园;关停西山前山矿区,加强棚户区改造和生态治理,完善服务设施;逐步置换沿河的市场用地,整合滨河体育馆、省博物院、市图书馆、省展览馆等,形成滨河文体设施带;建设长风文化商务区,完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职能。
小店新城区,北至南环高速,南至梁家庄,东至武宿机场,西至汾河,规划建设用地5615公顷。
管理重点:启动太原武宿机场搬迁预期工作,优化提升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结构;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汾河沿岸生态建设;推进教育片区的建设,促进小店新城区与晋中市榆次城区的协调发展。
五个功能片区包括上兰及中北大学片区、古晋阳城片区、晋源新城及晋祠片区、高新新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1992公顷。
管理重点:围绕主城,补充完善城市功能,提升教育、科技、文化产业水平,推进晋阳文化遗产保护。
三、太原市的功能地域:太原都市圈定义和分区:太原都市圈是以太原都市区为核心,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辐射阳泉、忻定原(忻州、定襄、原平)、离柳中(离石、柳林、中阳)三个城镇组群,形成"一核一区三组群"的城镇空间格局。
其中,太原都市区由太原市区、晋中市区、清徐县城、阳曲县城构成。
太原都市圈这一区域是省域经济与社会事业最为发达的核心区域和最为重要的城镇密集地区。
太原都市圈的核心区即为太原与晋中所在的区域,两地之间实现同城发展是都市圈建设的关键。
太原都市圈定位:《加快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发展研究》中,对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定位为:国家新能源建设服务中心、世界不锈钢和镁合金深加工基地、世界级煤机生产基地;华北和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集散中心;全省经济、文化、政治和科技创新中心。
太原都市圈展望:初稿将太原、晋中、吕梁、忻州的24个市县纳入太原城市群和经济圈中。
这24个市县包括:太原市10个县(市、区);晋中市榆次、寿阳、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榆社;吕梁市交城、文水、汾阳、孝义、岚县;忻州市静乐。
到2015年,太原城市群总人口达到10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0亿元,占到全省的45%;财政总收入达到95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达到70%;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25%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减少3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下。
太原都市圈发展举措:发展太原都市圈,一要支持太原率先发展,按照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定位,推进产业结构高度化、都市区一体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文化名城特色化和生态环境良性化。
二要加快推进太原榆次同城化。
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接合部划定为"共建区",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
同时,整合两市之间的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
另外,推进两市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资源共享,金融、电信同城化,实现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
三要推进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发展。
加快介孝汾城镇组群发展,构建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介休工业城镇带,东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旅游城镇带和中部汾河生态带,形成以太原都市区为主核,介孝汾城镇组群为次核,三带为支撑的空间框架,并在此密集区形成高速公路和铁路环线。
四要促进三个城市组群化发展。
阳泉市要推进市区、郊区、平定一体化和以阳泉北站、盂县县城组成的北部组团发展,建成连接太原和石家庄的区域性大都市;忻州市要推进中心城区与原平、定襄整合发展,构建忻定原城镇组群,形成都市圈北部区域发展核心;吕梁市要加强与陕北地区的联系与协作,形成都市圈西部中心和连接西北地区的门户。
三、太原市四普与五普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1949年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比重与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第五次人口普查与2005年太原市市区、县市及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叫城镇化率)是城市化的度量指标,一般采用人口统计学指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包括农业与非农业)的比重。
太原市1999-2011年城市化水平年份总人口(万)城镇人口(万)城市化率(%)1999 245.95 190.29 77.372000 334.44 265.21 79.302001 336.39 277.01 82.352002 338.30 277.12 81.92其中第四次普查城市化水平为55%第五次普查城市化水平为79.30%四、近30年太原市行政区划建制沿革:解放前,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行政区划实行闾邻制,将全市分为内八区和外八区,内八区为城区,外八区为郊区。
城区下逐级设主街、自然街、闾;郊区下逐级设主村、自然村、邻。
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
太原市人民政府废除了闾邻制,合并内、外16个区为八个区。
1950年又进一步合并为四个区,其中二个城区、二个郊区。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又对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在县区以下建立了基层政权组织,农村设乡、镇,市区设街道办事处。
1958年,区划变化较大。
先后从郊区划出汾河以西的四个街道办事处和郊区一部分乡、镇,组建了河西区;从阳曲县划出工七个乡,从交城划出九个乡和一个古交镇,组建了河口工矿区(同年11月更名为古交工矿区,1988年2月改设为古交市);将清徐、阳曲两县划入太原辖区。
1970年,将郊区分为南郊区、北郊区。
到1972年,将娄烦县划入太原辖区。
至此,太原的行政区划基本稳定下来。
到1996年底,全市共辖三个城区、二个郊区、三个县、一个县级市,即南城区、北城区、河西区、南郊区、北郊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61个乡、22个镇、41个街道办事处;1280个村民委员会、1822个自然村、1174个居民(或家属)委员会、1076条自然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