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营销调研报告前言房地产行业是我国房地产企业的主体,占我国房地产企业总数的百分之八十多。
房地产开发业是竞争性行业,所需资金量大,资源占用多,而且涉及到社会非常敏感的住房问题。
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趋势,对促进房地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房地产发展历史我国房地产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曾经一度销声匿迹,被福利化的单位住房供应制度所取代。
自从20世纪80年代房地产业重新兴起,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以来,我国住房分配和供应体制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已超过五万亿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以前的8平方米,提高到了现在的20平方米。
八十年代以前,没有人公开地把房地产看成商品,更不会把它作为商品来买卖。
它自然就不会形成产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带动下,房地产业,这一亿万价值的巨大商品开始起动,开始流通。
二、当今房地产发展的现状进入2008年9月以来,美国金融市场风云再起,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破产、美洲银行收购美林集团、AIG集团陷入危机,强烈震撼了美国金融市场,并在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滔天巨浪,旷日持久的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严峻的世纪性金融危机。
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
同样,这场危机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仍是未解之谜,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
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为了缓解国际资本投机人民币的压力,人民银行不得不让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与美元存款利率之间保持一定的利差。
从2004年底至2006年6月的1年多时间里,美联储多次上调利率,但中国的利率只上调了两次,而且2006年的一次利率调整只上调了贷款利率。
利率未能大幅度的调整,使虚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导致中国楼市与美国楼市共同“繁荣”房地产泡沫不断膨胀,房地产行业不断飙升。
三、房地产过快上涨原因及对策(一).房地产过快上涨原因1、客观原因(1).土地价格上涨是最直接的原因。
房价上涨的根源在于土地供应趋紧引发的土地价格上涨。
而“土地财政”加剧了土地价格上涨,在现有的土地“招、拍、挂”、财税等政策制度下,地方政府是最大受益者,通过卖地可以获得巨额利益,客观上刺激卖地冲动。
在2010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背景下,国内主要城市房价依然能“不跌反涨”,主要原因之一是地价仍然在涨,各地频频出现新“地王”就是证明。
此外,由于存量房地产的高价格使当期取得土地的价格通过竞价的方式快速上涨,并延续高房价-高地价-更高房价的循环。
(2).充裕的流动性是房价上涨的主要“推手”。
为应对金融危机,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实施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国家4万亿投资规模带动地方投资的超常规发展,加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信贷规模的加速扩张,2009、2010年两年共投放信贷16.5万亿元。
虽然,从2010年下半年中央银行就开始引导货币政策回归常态,持续不断地回收流动性,但由于存量货币过于巨大,加之,其他主要国家货币政策宽松,热钱大量涌入,市场的流动性仍过度宽裕。
在刚性需求下,流动性的泛滥又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3).经济发展必然趋势。
从需求上看,由于土地是稀缺资源,随着需求的增加房价上涨是经济发展带来的必然趋势。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未来将有超过4亿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之,我国人口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客观限制,人多地少矛盾尖锐,住房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
2、主观原因(1).地方政府推动。
目前,房地产业成为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为地方政府带来巨大效益。
为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对房价上涨乐见其成。
同时,卖地行为进而刺激地价的不断攀升,最终导致房价的持续快速上涨。
(2).开发商刻意操作。
目前,除了容积率外,开发商完全垄断了所购地块之上的处置权和定价权,形成市场性垄断。
由于房地产产品的不动性、差异性,在需求一定时,价格竞争的外部压力较小,房地产开发企业之间价格合谋,一家高价,共同提价,群体涨价。
同时,部分开发商还恶意炒作“房价越调越高”的消息,加之近年来房价不断上涨形势,购房者因对后市房价看涨,心理恐慌,也只能被迫接受。
(3).消费者、投机者推波助澜。
房地产价格上涨信号,使消费者对房地产后市看好,从而盲目跟风。
同时,由于投资渠道狭窄,各种投资者、投机者趁势推波助澜,加剧了房价上涨。
(二). 抑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对策在当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面对多重利益纠葛,抑制房价上涨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加大房地产宏观调控力度,兼顾地区差异性和社会公平性,进一步加大土地供应力度、改善土地供应结构、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保障房建设,尽快形成房地产业市场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制”发展模式,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一)从严格控制土地为有限制放开,改善土地供应结构。
土地紧张一直是房地产商借口涨价的理由。
因此,要继续加大土地供应,加强用地结构管理,消除土地供求矛盾。
一是对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供应总量,大幅度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供应。
二是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快处置闲置房地产用地,严格依法查处土地闲置及炒地行为,并限制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新购置土地。
对定价过高、涨幅过快的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清算和稽查土地增值税。
三是加强结构管理。
要求地方政府尽快编制和公布住房建设规划,严格落实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
加快普通商品住房项目审批,进一步增加有效供应。
(二)改土地供给量控制为利用率控制,切实推进集约用地。
一是对住宅规定最低容积率和楼层高度。
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和发达程度,规定最低容积率和建楼高度,让新建住宅向空中发展,最大限度节约土地。
二是加强工业用地管理,分行业制定投资用地率。
要严控开发区设置和工业用地审批,迫使工商业建筑也向空中发展,尽快扭转工商业用地的严重浪费行为。
(三)进一步加强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落实,有效抑制投资性、投机性购房行为。
一是充分发挥信贷政策抑制不合理住房需求特别是投资投机性需求的作用。
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提高差别化信贷政策落实力度。
对于房价过快上涨的城市,地方政府应果断采取包括限购政策在内的临时性措施,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
二是严厉打击商品住宅销售环节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减少房地产商利用虚假信息制造房价上涨假象盈利空间,引导居民理性购房。
(四)加强持有交易环节管理,提高住宅使用率。
当前,交易和持有成本低是造成投资性、投机性购房的重要原因,这一方面推高房价,另一方面造成大量的住宅浪费。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闲置住宅管理、增加持有成本能有效抑制房地产价格。
(五)改革土地出让收入的管理体制,提高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力。
一是加快推进土地收入管理体制。
在积极推进将土地转让收入列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同时,要加大财政体制改革力度,进一步规范中央和地方在财权与事权分配方面的关系,解决目前比较突出的中央出政策、地方出资金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不再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解决问题。
进一步规范银行的信贷行为,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有效消解地方政府运用“土地财政”的外在支持力。
二是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坚持房地产领域的市场与保障“双轨制”、“二元制”发展方向,尽快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要提高政策执行力、落实力,通过政绩考核、土地出让金一定比例用于保障房建设强制性管理、保障性用地占用地规划比例管理等措施,确保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全面完成。
四、房地产的走势及前景金融货币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需求有着决定性意义,货币金融政策是决定房地产市场冷热绝对的推动力。
货币扩张将降低利率,降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购房者的融资成本,从而提高房地产价格。
房地产价格上升,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利润提高,因此,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规模也上升,从而拉动总产出上升。
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影响下,房地产市场出现购销两旺的局面。
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并用,从抑制需求、增加供给、加强监管等方面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控,调控政策密度、严厉程度超出市场预期,特别是明确提出“房价控制目标”,加上限购措施的大力度、大范围执行,将大大改变参与各方预期,特别是购房者对未来房价上涨的预期将因此得到显著抑制。
另一方面,二套房首付提高、营业税征收从严、加息等政策也将大大增加购房者的资金成本和未来的交易成本,也将增加投资性购房的获利风险。
一线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前景看好、市场辐射力强,在当前全社会货币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仍将拥有强劲的市场需求。
然而在一线城市土地价格大幅上涨、购房负担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的大背景下,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正是由于一线城市各方面的压力和政策的调控,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重心将更多转向二三线城市及中小城市,住房市场的发展空间也会相应转移。
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使一线城市土地供应进一步受限,难与少数央企争地的开发商加快向中小城市转移。
此外,由于高铁等大大改变了交通格局,中小城市的城市化提速,也为房价上涨打开了新通道。
相对于一线城市发展已较为成熟稳定的市场,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正处快速的上升周期。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加速,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也随之增加,为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