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立春人物原型【篇一: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立春》人物分析2008-04-30 07:41看完《立春》有点欲罢不能,如果我也算作一个王彩玲,那《立春》就是一个久违的观众,一个真正读懂自己内心的观众。
尽管这可能只是我强加在这部电影上的主观想法,或许只是因为我希望它成为这样,所以擅自设定它成为理解自己的一个角色,被扭曲的理解,但是无论如何,我还是太喜欢了,甚至真的希望就是自己想的那样去理解这个片子。
《立春》里面每一个人物真的都是很重要的,王彩玲是主线,而和其他人就像一面镜子,让王彩玲审视自己和这个社会,和他们的邂逅,让王彩玲更加坚定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
王彩玲:故事主要人物,如同她自称“我是每一个人心中的悬案”,或许我们可以理解成她是每一个人心中放弃的那个梦,被这个社会所扼杀的灵魂。
黄四保:和他的遭遇,让王彩玲动的了爱情的可遇,而不可求。
黄四保十多年来唯一在艺术上和她达到一致并且值得依赖的对象。
可惜,黄四保并不爱她。
在“强奸”黄四保之后,她懂得了强求来的爱情是多么苦涩和叫人空虚。
最后她放弃了黄四保,差点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当她醒悟之后,她懂得了爱情的真和美,并怀有这样的态度,坚守着爱情的纯洁和崇高,过完了之后的人生。
当多年之后,黄四保惊人的改变在街上和王彩玲再次相遇时,王彩玲已认不出这个堕落与这个世界的青年,只在墨镜下模糊的轮廓中依稀看到当年的影子,而这个时候这种惊人的巨变已不是她爱的当年的黄四保。
或许她也认出来了,但是在这种改变的背后,她已失去了当年对黄四保的爱,对于他“叛逃”与自己理想的改变,已不再让王彩玲心动。
于是她们形同陌路,王彩玲没有改变当年的情谊,变的是黄四保。
相反,和黄四保的遭遇,让王彩玲更懂得爱情的宝贵和真实价值。
周瑜:一个作践王彩玲爱情的人。
“就和我过吧。
”当周瑜甩出这样随便轻佻的求爱是,王彩玲彻底对这个男人绝望了,和周瑜的遭遇,让王彩玲更加坚定情肯“尝一口美桃,也不咬烂李一框”,她明白爱情是决不允许这样岁岁便便的将就一生的,哪怕再也遇不到自己爱的人,也决不会让自己随便嫁人,以求生活的自保。
胡金泉:和黄四保不同,尽管胡金泉也和王彩玲有向同的境遇,然而在胡金泉身上,王彩玲只能看到一个被社会排挤,一个自暴自弃的卡在社会咽喉的“鱼刺”。
黄四保和王彩玲都是坚强的斗士,为自己为艺术和这个世界战斗,尽管同样被排挤,胡金泉的心是丑陋的,在他的身上王彩玲学会更要珍惜自己乐观坚强的性格。
他们是走在同一条路上却追寻不同理想的人。
所以最后看到胡金泉的自暴自弃,王彩玲哭了,跑了,她只能惋惜,因为曾经彼此同病相怜,然而却无法拯救这个灵魂。
或许在他身上,王彩玲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走上另外一条路的影子,同情他,就像同情自己的悲惨一样,然而也因为有了胡金泉的参照,王彩玲明白自己注定不会再走上那条可悲的道路。
小张老师:正如我之前的影评,小张是一个明县的对比。
同样是女人,小张几乎物质上拥有了王彩玲没有的一切。
然而小张是只能看到自己不幸的人,她只能通过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对比别人的不幸的基础上。
她只有不断自我安慰自己非常不幸,连王彩玲都要看不起自己才能得到安慰,因为这样她可以把一切不幸退给命运的不公。
然而王彩玲,虽然比小张更辛苦,她有了自己的艺术,她坚信自己的幸福,在心灵上王彩玲是充实的,她的快乐源于自己真正的收获和,遗憾来自于怀才不遇或者有缘无分,她坚强地自己承受一切不幸,又自己默默化解其中的痛苦,却从中获得了生活的真实和饱满。
而小张让王彩玲感到可笑,王彩玲的乐是建立在她比别人更好,而忧是建立在比别人更可怜的自我同情上面,小张不像王彩玲一样感受过生活真正的艰辛,所以她也注定无法感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一个幸福的人就要像王彩玲一样拿得起放得下,敞开胸怀面对生活的一切喜怒哀乐才会充实。
张蓓蓓:这个世界给王彩玲最后的考验,她将王彩玲推向了绝望的深渊。
因为她的阴谋,王彩玲失去了梦寐以求的北京户口。
然而和张蓓蓓的相遇,王彩玲明白如何面对人与人的背叛与猜疑。
她知道背叛是随时可能发生的,然而因如果因为怀疑别人,让她当初没有帮助张蓓蓓,那她可能后来怎样的成功地也会于心不安。
所以她选择了成全张蓓蓓,哪怕只是一个阴谋,然而别人对自己怎样无所谓,自己不能自甘堕落,对他人袖手旁观,要表达自己的温柔,又怎么会去借以别人是不是利用自己,真正的温柔和友善是不需要怀疑的。
而也因此,王彩玲知识无奈地孤单地离开,骑着自己破烂的脚踏车,然而她的心中却没有后悔。
从此,她也终于明白比起选择其他道路,选择不会让自己后悔,不会玷污自己灵魂的道路,哪怕艰苦也更值得。
张蓓蓓是王彩玲必须经历的生命的冬天,她燃尽了王彩玲一切梦想的物质燃料,然而对于王彩玲来说,正是因为走向了冬天,才有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动力。
王小凡:王彩玲不曾实现的梦想的延续,然而也是王彩玲这一辈子唯一真正得到的实在的幸福。
她要的只是平凡,然而这个社会注定了不能给她她追求的艺术和真善美。
面对王小凡,王彩玲找到了属于自己永恒的春天,人的一辈子只要有了那么一两个真真正正的幸福,也就满足了,也就有了勇气继续自己的一切梦想和美好。
或许人一辈子真的得到的幸福更多邀来自己与精神上的充实,可能追逐失败的东西更多,得到只有那么一两个。
但是足够了,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加上无数个追逐理想的热情地回忆,那人的一辈子应该是无比幸福和满足的了。
一谈起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四十左右岁的人就两眼放光,人老的标【篇二:立春影评】《立春》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偏远小镇的年轻人追求艺术的故事,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波澜,通过演绎这些追求艺术的青年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探讨在艺术天堂里徜徉和在残酷现实地狱挣扎的青年们应该如何继续,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实现梦想,但他们最终都被现实吞噬,从而给人极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影片中我印象深的地方是影片的服装、音乐、构图、道具、景别。
《立春》的服装运用非常能凸显人物心理和地位。
全篇王彩玲灰暗土气的衣服贯穿始终,让人感到她是一个外表丑陋的人,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我不丑,我只是有点古怪。
”让人更加关注王的精神世界,反衬出王彩玲的内在美。
其中有一个片段,王彩玲去北京合唱团找老师要求加入的时候,老师穿着鲜红色的裙子,王彩玲一身肮脏丑陋的打扮,体现了王彩玲的卑微,老师的傲慢轻视以及两位地位的悬殊。
还有一处,在演唱《慕春》这首曲子的时候,王彩玲破天荒的在脖子上系了一条嫩黄色的围巾,很好地体现了王彩玲欢快的心情,表现了她陷入了爱情的喜悦。
也贴合了《慕春》这首歌向往春天,追求美好的主题。
随后王彩玲在受到黄四宝的羞辱后,悲愤地穿上了平时舍不得穿的华服,从楼台跳了先去,表现了她宁可怀着圣洁的理想死去也不怀着卑微的心活着。
音乐在片中的使用也独具匠心。
影片开头一段抒情性音乐,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了微风轻吹的感觉,如王彩玲自己所说,每当这时候,她自己都要被自己感动了。
而歌剧一直是高雅的象征,每当王彩玲吟唱起美妙动听的歌剧时,都可以观察到屋内陈旧的家具,污浊的环境,高雅和庸俗在片中奇妙的调和,对比出王彩玲追求的崇高和悲壮。
在表现王彩玲所在的小学校时,采取的构图是对称式构图,营造出压抑封闭的感觉,体现了王彩玲困居在小环境迫切需要出去的心理,她想要飞往北京,一路唱到巴黎歌剧院。
王彩玲和胡金泉表演时,采取的景别是特写。
王彩玲忘情的演唱歌剧时,看到周围毫无文化修养的观众一个个张哈欠,伸懒腰的动作时,脸上变了色,体现了他们曲高和寡的无奈,不被众人理解的痛苦。
在结尾处,在幻想中,王彩玲终于去了巴黎歌剧院,唱出了最动听的音乐。
这部影片展现了困居在小天地的文艺青年们想要突出重围的一系列挣扎,在这种理想和现实的对立,梦想求而不得的痛苦中,让人领悟人生的真谛,感受艺术的魅力。
《春天在等待执着与挣扎的灵魂》作为顾长卫“时代三部曲”影片第二部的《立春》,延续了第一部《孔雀》的风格。
这还是一部需要耐心体味、细致品咂的影片,将近一个小时四十五分钟的影片围绕着主人公王彩玲的艺术追求与爱情坎坷,搭配着其他几个角色人生故事的展开,叙述着一个时代转换的节点中命运对于灵魂的煎熬与束缚。
顾导说这是一部商业片而不是一部自说自话的艺术片,我想《立春》应该还是一部小众的片子,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对艺术对美对时代的理解才能读懂导演所要表达的情怀。
相比同期上映的《见龙卸甲》、《黄石的孩子》等有场面有明星的商业片,《立春》更能打动的可能会是年纪相对较长一些的观众。
影片中,从相貌丑陋的主人公王彩玲完美的歌喉中一直奔涌着托斯卡如泣如诉的《为艺术为爱情》的歌声,在狭窄的时代的背景下主人公注定无法实现她的艺术理想,偏执的性格也注定无法得到称心如意的爱情,于是歌词中“上帝,你为何对我如此不公”成了主人公命运的写照。
虽然在片子中王彩玲失败了,但她对艺术无比热爱和追求的过程让我们为她感到十分的同情和惋惜,也会有深深的佩服和感动。
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主人公信仰的就是音乐,当她为了能够在国家大剧院听到她钟爱的歌剧,她可以为了省钱不吃饭一直在等待,等待歌剧开始后能从票贩子手里买到便宜的票,如愿以偿以后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得意绚烂。
听过歌剧,从北京连夜回到她生活的小城市,一路上火车车厢内摩肩接踵,王彩玲竟能忘情于众人之中,闭着眼睛享受的唱着她心目中最美丽的天籁,这一刻,她是那么的幸福,仿佛是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孔门弟子颜回。
这是一种超越物欲境界的精神层次的升华。
更让人触动的是主人公在爱情遭受残酷打击之后选择自杀之时,已经走出门,她仍坚持打破门上的玻璃回去穿上自己缝制的演出服,在生命即将凋零、灵魂在激烈颤抖挣扎之际,仍执着的向往着自己精神的圣殿。
让我们无比的感慨。
片中另外一个打动人心的角色是和主人公王彩玲同病相怜的芭蕾舞演员胡金泉。
他们相遇在街头演出的场地上,同样遭遇了那个时代那个地点世俗的鄙视和嘲弄,同样拥有着孤独与执着的灵魂,同样在压抑束缚中苟且地等待着自己的春天......胡金泉热爱芭蕾,把青春献给了芭蕾,却被群众称为“二姨子”,被很多人所鄙夷,用角色自己的话就是:我,就是人们心里的一根鱼刺。
在人生道路上屈曲而行的我们很多都曾经有过对美对善对理想的小追求和小渴望,我们谁又没经历过世俗的嘘声与误解,甚至嘲弄与侮辱?胡金泉选择了妥协,在艺术上他为了生活不得不给一些单位的职工训练庸俗的地方舞蹈,在生活上他为了艺术不得不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男性的功能......当躯壳背叛了灵魂,当行为背叛了人格,时代与命运的压抑让我潸然泪下。
胡金泉的最后一幕是在猥亵妇女判刑后关在了监狱里,剃了光头的他虽然比以前缺少了艺术气质,但颦笑之间仍然在展示着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当他穿着监狱的布鞋踮着脚尖表演着芭蕾舞步,目光也是那样的幸福专注,如果运用蒙太奇的手法,这个镜头中的胡金泉同在列车上的王彩玲那么的相似......却更让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