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字(书体)的发展过程

中国文字(书体)的发展过程

历史小知识:文字的发展和规范(图文)中国的文字,刚产生时,都是按实物摹写的,即平常所说的图画文字或象形文字。

所摹写的,都是人眼所能见到的实物,与绘画颇似。

但这样的文字,为数不多,满足不了人们表达思想、传播信息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日益复杂,象形文字逐渐向符号化发展、演变,记录和传播信息的文字也日益增多,原有的、为数不多的象形文字已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导致文字向指事、会意、转注、形声、假借,即所谓“六书”发展、演进。

这样,文字的数量大增,可以完整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了。

一、汉字的构成中国的文字,大约由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等六种文字组成。

这六种文字,即通常人们所说的“六书”,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分析汉字构造及其使用归纳出来的组成全部汉字的六种条例。

中国文字创造之初,与埃及相同,都是由图画、象形文字演化而来的。

但其进化情况却与埃及有别。

几千年来,中国文字的演化、进展,始终维持着原始的绘画或符号内容,是沿着原始的、文字诞生时所创的路径前进的。

只是在形成更多文字时,在原有文字构成的基础上,加以种种组合,以求形成更多的文字,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图3-5 甲古文构造例图汉字的构成极其巧妙,记住字形和字义亦不觉困难。

战国时期,从构字理论上,把汉字归纳为“六书”。

这作为构字方法的“六书”是:1.象形这种构字方法,是指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状书写而成的,即所谓“摹书实物之形而为之”。

因此,象形文字是“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如日、月、山、水等四个字,就是模仿日、月、山、水之形书写并逐渐演化而来的(参见图3-5)。

而这日、月、山、水的象形字,仍保留着原始的绘画特徵,反映着自然界这四种实物的真实形象。

2.指事“指事”这种构字方法,是用文字来反映事物的真实状况的,即所谓“各指其事以为之”。

因此,用这种方法构成的汉字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如人在其上写作“◆”(上),人在其下写作“《》·”(下)。

3.形声“形声”文字,由形、声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表形,另一部分表声。

例如,“河”、“湖”二字,均以“水”为形,字义与水有关;而后半字的“可”“胡”,则与读音相同或相近。

4.会意“会意”字的构成原则,是将两个原有字的字义联系起来而派生出来一个新的字义,从而产生一个新字。

即“会合人的意思也”。

如“人”字和“言”字合并成“信”字,意思是言而有信;八(古义为违背,当背讲)字和◆字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公”字,意思是“背私为公”。

类似信、公这种字,均属会意字。

5.转注“转注”的含义在于用两个字互为注释,彼此同意而不同形。

例如“考”、“老”二字,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古诗《大雅·??朴》云:“周王寿考。

”苏轼《屈原塔诗》有“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一语。

其中的“考”皆“老”意。

故这类字称为转注字。

6.假借“假借”字,简言之,即一字两用。

原来本无此字,然而有些新的意义又无字表达,于是就把这种新的尚无字可以表达的意义赋与一个原有的字,即所谓“本无此字,依其托事”。

如借用当小麦(古意)讲的“来”字,作来往的“来”;借当毛皮讲的“求”字,作请求的“求”即是。

汉字构成的“六书”之说,是古代文字学学者对汉字构成进行分析、归纳出来的字学理论。

它所包含的汉字及其构成方法,是在文字发展史上长期实践中逐渐演化而成的,不会是哪一个人独立创造的。

至于“六书”之说本身,其分类法和所举例证,尚有不少欠妥之处,历代文字学家有不少分歧意见和评注。

本书为印刷史书,对此仅从与印刷相关的、中国文字的产生与发展角度概要介绍,了解其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二、汉字的发展和规范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

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为书写、雕刻,乃至印刷术的发明与完善,创造了便利而规范的有利条件。

就其整个文字史而论,今天的汉字,是经过多次变革逐渐演变而来的。

图3-6 汉字演变举例汉字从诞生到规范,大致说来,主要经历了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图3-6)。

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

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

这其间,自有许许多多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似楷非楷的字在流行、在使用。

周宣王的史官史籀对文字进行整理,诞生了大篆,但在春秋战国这段时间,各种文字并存;秦朝丞相李斯创制“小篆”不久,隶字即开始萌生;从隶书到楷书,其间也有各式各样、包括行书在内的字体出现。

总的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此后,虽有行书、草书,以及为适应印刷制版和阅读方便之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印刷字体──宋体之出现,但这都是为了书写或印刷上的方便而产生的已趋于工整、规范的隶、楷之变种,并无多大实质性变异。

下面就其演进过程,择其要者简介之。

1.古文“古文”有广义、狭义二解,分类也比较含糊。

就广义而言,古文是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古文则不包含大篆,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

客观上,秦统一文字之前,中国的汉字,从字体、应用角度讲,还是比较混乱的。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文字发展到周朝,周宣王时(公元前九世纪)的史官史籀,曾对古文进行过一次整理,其结果是产生了“籀书”,世称“大篆”。

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将自成体系的“大篆”裁出,单作介绍。

2.大篆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

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它始变古文,别创新体,以趋简便。

着有《大篆》十五篇。

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

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

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

“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

今其文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之中。

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3.小篆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

乃命臣工创新体文字。

于是,丞相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就大篆省改、简化而成。

小篆又名玉筋篆,取其具有笔致遒健之意而名之(图3-7)。

图3-7 小篆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时代的要求所致。

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4.隶书“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

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

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

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御史。

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

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运而生,得以面世。

今人心目中的隶书,一般是指那种有波磔的、一横一捺都拖着刻刀一样的长长的尾巴的隶字。

其实这只是隶字中的一种。

隶书并非以波磔为唯一的特徵。

隶书从出现到成熟,有着一段较长时间的演变过程,种类也多有不同。

一般说来,普通称作隶书的,主要有秦隶和汉隶。

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

人们通常所说的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八分”是在秦隶之后,渐生波磔、归于整齐、规范,转化而来的。

隶书发展到八分,已经是姿致遒美、成熟,为人们喜爱而又得到长期使用之文字了(图3-8)。

3-8 隶书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线条变为平直的笔画,从无棱角变成有棱角,这就大大方便了书写和镌刻。

在文字演变史上又跨上了一个新的、关键性的阶梯,于中国文字的规范、定型,至关重要。

中国的文字,在秦朝、汉初,短短数十年间,从大篆到小篆,又从小篆演变成隶书,发生了重大变化。

演变之速、过程之短、变化之大、意义之深远,古今中外,实属罕见。

何以如此?这就不能不归功于“社会需求”这一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所提供的“推动”作用了。

人们常说,社会安定,百业俱兴。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对文字的需求是急迫的。

为了求速、求易,以满足日益繁杂的政务上的需要,规划、改简文字,势在必然。

中国的文字,经过隶变之后,字的形、式、笔画和构成,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字的数量也急剧增加,结构组成上已超出“六书”范围。

从此,除少数文字外,识字主要靠死记硬背。

由于字数繁多,学记也比较困难。

图3-9 楷书隶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到了汉末魏初(公元三世纪初期),又出现了“真书”。

真书又名“正书”、“今隶”(以区别于汉隶),是一种通行到现在的、人们最熟悉的“楷书”。

5.楷书“楷书”,又名真书、正书、今隶(图3-9)。

楷书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

草书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书之名则反之。

虽然篆书和隶书也有草写者,以此而论,其工整者亦可谓之为“楷”,但这里所说的楷书,是指自成一体、现在通用着的“楷书”而言,如欧阳询、柳公权等碑帖之字属之。

图3-10 钟繇楷书关于楷书的首创者,众说不一。

因为自魏、晋、南北朝,几百年来的文字,是隶书中的八分与楷书笔意错杂时期。

比较一致的说法是由东汉王次仲所创。

现存实物中,只有魏钟繇的“贺克捷表”的法度可称为楷书之祖。

钟繇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楷书书法家(图3-10)。

这里我们仍沿用这一通常的说法。

今天的楷书,其笔画端庄,波磔势少,是由:1古隶之方正,2八分之遒美,3章草之简捷等脱化、演变而来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书之上者”,是由八分隶再简约其点画,以便于书写之字体)。

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图3-11 行书6.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也可称其为字体)。

张怀??《书断》有云:“行书者,乃后汉颖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变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称之‘行书’,刘德升即行书之祖也”。

《宣和书谱》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者之间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草。

”可见行书不同于隶、楷(图3-11),它的流动程度(指运用联绵笔的多少)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因此,自晋迄今,行书用处最大,用得最广,一般性书写几乎均用之。

7.草书“草书”,又称破草、今草,由篆书、八分、章草,沿袭多种古文字变化而成。

草书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带有比较浓厚的隶书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图3-11)。

章草进一步发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们习称的“一笔书”。

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书趋于简捷者(图3-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