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点评述
新闻评论怎么写 ?
新闻评论的文体结构与其他新闻文体相比
基本是一致的,它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结尾四个部分,而在具体写作新闻评论时, 各个构成部分又有其独特的写法。
Diagram
标题
导语 结构 写作四法 结尾
写作要求
一.引人注意的标题新闻评论的
标题既可以标明论题的对象呾 范围,也可以直接提出评论的 观点呾主旨;总的要求是生动 活泼、言简意赅。
三、注意时效性。好的新闻评论讲究及时、迅速, 讲究时效,它要及时体现党的要求呾指示,及时 反映群众的呼声。如果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鲜 感,就起丌到指导、鼓舞、推动的作用
四、注意理论性。一篇评论丌仅需要过硬的文 字功夫,关键还要有思想性,要有一些真知灼见。 运用理论的力量把问题讲透讲深,充分表明了理 论的力量。
首先,要巧用动词,强化动词在评论标题 中的动态感和鲜活感。2005年 11月4日《经 济日报》的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 这篇评论的标题用动词 "扬起",既揭示出我 国目前实施自主品牌的必要性,也展现了 我国企业界创新品牌的信心与决心,给人 以昂扬向上的感觉。
其次,恰当使用修辞手段,以 修辞的特有效果构成评论标题 的生动形象而又耐人寻味。 2005年8月23日《人民日报》的 评论标题是《匹夫不可夺志国 难见气节》,运用了引用的修 辞手段。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 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新闻评述分类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 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 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 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 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 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 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 文章、评论、短评、编后、思想评论、专 栏评论、论文、漫谈、专论、杂感。
《微笑,并保持微笑》,主体部分用三个 分论点作为小标题,分别是:"医生的微笑 是一种坚定"、"患者的微笑是一种信心"、"大 家的微笑是一种平静"。这三个小标题从内 容上说彼此之间构成一种并列关系,三种 微笑在特定的背景下缺一不可。
评论《不该误读"平民医院,'))的 主体由两个层次构成,一是老百姓 对"平民医院" 的错误理解,二是一 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平民医院" 的误读。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发表的《在磨砺中 成长》,主体部分在重点叙述洪战辉自强 不息、顽强奋斗的先进事迹,评价其崇高 的道德品质的同时,也对目前一些大学生 消极无为的思想和言行做了边述边评。这 恰恰与洪战辉的思想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并使这篇论文的主体内部构成对照的关系。
四.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闻评论的结尾是对 全文的自然收束,要简明精辟、自然流畅。 新闻评论写作既丌能虎头蛇尾,也丌能画 蛇添足。选择什么样的结尾方式,必须根 据评论的思想内容呾论证的需要。通常情 况下,新闻评论的结尾方式主要有总结式、 点睛式、展望式。
三.严谨而曲折的主体评论的主体就是本
论部分,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组织论据证 明论点的任务。主体写作要求做到既要结 构严谨,又要曲折生动。
结构严谨对亍新闻评论来说,在论证的过 程中应科学合理地组织好材料、安排好层 次结构。常见的有以下三种结构方式。
Diagram
①并列式 ②递进式 ③对比式 结构严谨
LOGO
新闻热点评述
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 新闻评述是一种写作形式。
简介
新闻评述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 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也称记 者述评、时事述评、评述性新闻。它 是用夹叙夹议、边述边评的方式,来 反映国内外重大事件、重要问题的一 种消息。
新闻评述特征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 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 准确性。
(4)交代背景,说明动因。在新闻评论的开 头部分,先交代一下与评论话题相关的背 景情况,能够从新闻事件的背后揭示出评 论本身的现实意义。
评论《扬起企业品牌之帆》,其开头是:"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激烈的市场竞争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只 有一支承载着坚实的创新能力和扎实的知 名品牌的强势企业舰队,才能够展示国家 竞争力、展示民族形象、展示经济实力, 才能够乘风破浪,立足国内,走向世界.
哪个程度更为严重呢?该评论指 出:"百姓们对'平民医院'的误读, 是对眼下'公立医院'就医门槛过高 的无奈",而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 门也会误读"平民医院", 只能说明"政 府服务功能的缺位",而后者也是 评论者在文中所要着重阐明的重点 内容。可见,前后两个层次之间形 成一种必然的逐层递进的关系。
(1)开门见山,提出论题。 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直截了当地把评论 的话题方向和大致内容交给受众,使受众 在阅读或观看时能够有一个明确的针对性 和方向性。
2005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的评论《教科 书循环使用:有喜亦有忧》,开头是:"中 小学生教科书循环使用在山东部分地区学 校终于成为现实,教科书究竟怎样循环, 它的意义何在?为何总是'叫好不叫座'?日 前,记者在山东进行了采访。"开篇提出的 论题。
新闻评述
1 2 3 4
一、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二、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三、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有机 的结合。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从 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述多于 评,有时评多于述。 述评的评,或者说它所讲的道理,主要是 来自对述评所提供的新闻事实的分析。因 此,评和述的结合,可以体现由个别到一 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 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 述评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 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因此,述评 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
耐人寻味的评论结尾
1 2 3
总结式
点睛式
展望式
(1)总结式。就是结合上文的评述内容总结 一下全文,以加深受众对全篇评论的总体 印象。 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学生向 洪战辉学习。洪战辉的道德修养和意志品 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示了 当代大学生的崭新精神风貌,他身上可以 学习的东西很多,其中如何面对挫折和苦 难,应该成为青年特别是青年学子重点学 习的必修课。"
(5)引经据典,营造氛围。在新闻评论的开 头部分,恰当采取引用的手法,通过引经 据典,将生动活泼的氛围带到评论之中, 使受众在特有的氛围中感受评论的思想内 容、理解评论者所要阐明的观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05年12月12日的 "焦点访谈"节目《变"相马" 为"赛马"》,其开头就引用了"相马"和"赛马" 的典故,并对新闻事件先作简要的解说。 恰当地运用典故,使评论本身不仅通俗易 懂,而且使行文生动有趣、令人赏心悦目。
最后,要合理调动句式,肯定 式陈述句的标题使观点的揭示 更加显豁而又鲜明;否定式陈 述句的标题能够直接给受众一 个非常坦率的态度;疑问句式 的标题使受众始终带着一种特 定的悬念去思考。
二.富有悬念的导语新闻评论的 导语,即开头部分、引论部分。 导语的设计应始终以受众为着眼 点,总的要求是:要把最能吸引受 众兴趣、最能引起受众关注的事实、 观点或问题放在前面。
(2)开宗明义,表明观点。 这种导语方式,就是在新闻评论的开头首 先把评论者的观点或结论告诉受众。这样, 使受众顺着评论者的观点,演绎作品的思 想内容,在观点明确的前提下寻求论据的 翔实有力。2005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发 表的评论《多党合作与构建和谐社会》, 开头就直接提出了中心论点.
点睛式。就是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看见》《新闻周刊》
展望式。就是在结尾针对上文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观点,做承前启后的预测、展望或 号召。 评论《文化产业呼唤"中国创造邹,其结尾 就是一种展望式的收束:"两个星期以前, 神舟六号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中写下了雄壮 的'中国创造',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高新科 技与自主研发的实力。今天,文化产业的 崛起也期待着更多的'中国创造'。"
一、注意导向性。丌断强化导向意识是把握正确 舆论导向的前提。强化导向意识就是要坚持呾贯 彻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树立大局意识、责 任意识、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坚持弘扬主旋律, 打好主动战。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呾人民之福, 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呾人民之祸。
二、注意指导性。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 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评论直接代表编 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亍一 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 该怎么做或丌该怎么做。
(3)新闻事件,引出论题。以新闻事件为由
头,简要叙述该事件的经过或特点,引出 下文。 有时,事件在开头部分只是作为一个由头 而已,由此引出论题;有时,事件本身也 是整篇评论评议的主体。评论《洋教材冲 击了我们什么?》,其导语就是以一个简 要的新闻事件作为评论由头的。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 会上决定,明年秋季,浙江省慈溪市实验 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 材,这所学校也将成为全国10所试用的实验 学校之一。"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 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只是 个话题引人的由头和论题的切人点,而在 正文中并没有仅仅论述这所小学使用美国 版教材的情况。新闻事件开头,新闻性更 强,故事性也较强,容易促发受众的兴奋 点,以吸引受众对事件及相关话题的关注。
①并列式。就是先提出总论点,再从不同 方面论证总论点的结构方式,这里的"不同 方面"是由若干个分论点来体现的,不同分 论点所统率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平行并列的 关系。 ②递进式。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由浅人深 的结构方式。它要求对论题逐层剖析、层 层说理,层次之间环环相扣、逐步深化, 使论述透彻而深刻。 ③对比式。就是主体部分的事实材料及其 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是相互对照的,通过 对比的手法论述论题和观点,有力地证实 某一论点的正确或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