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地理区域和界限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六、四大地理单元1.地理区域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来划分的。
2.一个地区不是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
3.同一类型的地理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
4.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确定区域的主导因素名称:A青藏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北方地区。
界线:①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和季风区非季风区界线接近,主导因素夏季风的影响。
②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即第一、二级阶梯界线)。
主导因素地形地势。
③是秦岭---淮河一线。
大致与我国一月0oC等温线和800 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也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以及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主导因素气温和降水----即气候。
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及主要气候特征主要河流及河流流量植被类型耕作制度粮食作物北方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主要有黄河、海河、黑龙江等,河流流量小,有结冰现象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小麦(旱地)南方地区平原、盆地与高原、丘陵交错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主要有长江、珠江等,河流流量大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年两熟或三熟水稻(水田)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①它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1月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方;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2、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比较:西北地区地形特点本区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气候:(1)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气候干旱。
(2)主要是因为这里深居内陆,距海远,再加上重重山脉对海洋湿润气流的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很难到达西北地区河流:本区河流很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自然景观: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盆地中有大面积的沙漠分布,盆地边缓有星星点点的绿州分布。
从东到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青藏地区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中华水塔。
“寒”: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一个区域,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这里也是我国日照最充足的一个区域。
降水少气候干旱主要是由于海拔高,阻挡了海洋湿润气流的到达。
以牧业为主的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牧区牧场特点: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
主要畜种: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和宁夏的滩羊。
种植业:在西北地区,人们还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
在青藏地区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七、认识区域①东北地区一、自然地理概况1、范围:黑吉辽及内蒙古东部纬度较高 40—50 海路位置距海近2、面积:124万KM23、人口:1.2亿4、地貌特征:山环水绕(北:小兴安岭;东:长白山;西:大兴安岭;河:松花江、嫩江、辽河、黑龙江、乌苏里江,西南临渤海)——森林资源丰富沃野千里(黑土、黑钙土;东北平原——中国最大的平原:中:松嫩平原;南:辽河平原;东:三江平原)——土地资源丰富——商品粮基地二、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条件(1)气候: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 A降水:400~800MM,东南向西北递减 B热量:自南向北递减:(北:春小麦、大豆;中:春小麦、大豆、玉米、高梁、甜菜、亚麻等;南:棉花、冬小麦)无霜期80~180天(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东北人有长达四个月无所事事的“猫冬”的习惯。
(2)林地面积大:占全国林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地。
中国三大林区:东北林区:林木蓄积量最多的地区(3)水产资源:南临渤海黄海,辽东湾与海洋岛两大渔场;淡水湖泊和水库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变化:a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农田面积扩大,东西部草原、森林面积缩小b.从作物品种的种植面积来看:水稻、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c.从商品市场来看:收益较高的副食品生产发展迅速★东北熟天下足东北粮仓安天下中国粮食供求进入“北粮南运”时代。
东北三省以占中国近六分之一的耕地,提供了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粮。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化比重在全国最大三、东北农业开发中的问题(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的代价:) 1. 过度开垦宜林地、草场、沙丘等,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2.林地和草地的比重下降,资源利用失调。
3.开垦沼泽地,破坏了湿地环境。
4.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比较单一,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5.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同时引发生态问题。
四、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稳步发展商品粮食生产;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抓好养畜基地建设;健全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抵御旱涝能力加快中低产田和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加强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加快农业技术应用推广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速文化教育普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耕地建设和保持;搞好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合理解决农牧交错带的农牧争地矛盾②长江流域1.长江航运发达的原因?自然条件:①长江支流沟通南北,干流横贯东西,且直通海洋,通航里程长。
②中下游水流平稳,全年可通航。
经济条件:沿岸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港口众多。
2.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有什么影响?三峡工程除具有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外,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较大影响。
正面影响: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③减轻中下游湖泊的萎缩和泥沙淤积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⑤调节局地小气候⑥减轻环境污染及酸雨危害等。
负面影响:①水库蓄水淹没土地、耕地和部分文物古迹。
②移民开发及城市迁建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③水库可能诱发地震,使滑坡发生机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