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动物生理学名词解释
1、新陈代谢: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机体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转移过程。

2、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3、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各种内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4、阈强度:引起细胞或组织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也称阈值。

是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大小的重要指标。

5、适应性:动物机体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调整自身生理功能以适应环境变化的特性,称为适应性。

6、体液:体内含有的液体,称为体液。

7、内环境: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即由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组成的细胞外液为机体的内环境。

8、稳态: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9、单纯扩散:是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由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的现象。

10、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现象称易化扩散。

11、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些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

12、钠-钾泵(钠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能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使Na+、K+做逆向主动转运。

又称Na+-K+依赖式A TP酶。

13、静息电位:细胞在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也叫膜电位。

14、极化: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保持内负外正的状态。

15、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快速而可逆的电位倒转和复原。

16、去极化:膜内负值(绝对值)减小的过程。

17、反极化:膜内外极化状态反转的过程,即外负内正
18、复极化:去极化后,膜电位向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

19、超极化:膜内负值(绝对值)增大的过程。

20、超射:动作电位超过0电位以上的部分
21、峰电位:动作电位主体部分的脉冲样变化。

22、后电位:在峰电位下降恢复到静息电位以前,膜电位的缓慢波动。

23、阈电位: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值,称为阈电位。

24、郎飞氏结:在两段髓鞘之间是无髓鞘的部分,称为郎飞氏结
25、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

26、终末池:纵管系统(L管,肌浆网)走行方向和肌小节平行。

它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或胞浆沟通,在接近肌小节两端的横管时管腔膨大,称为终末池。

27、运动终板:运动神经纤维末梢抵达骨骼肌时失去髓鞘,末端膨大附着在所支配的肌细胞(肌纤维)上,上面覆盖施万细胞,形成卵圆形的板状结构,称为神经-肌肉接头,或运动终板。

28、兴奋-收缩耦联:指由肌细胞膜兴奋触发肌细胞收缩的生理过程。

29、等长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以张力变化为主,而长度基本不变。

30、等张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以长度变化为主,而张力基本不变。

31、单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肌肉受到一次刺激,引起一次收缩和舒张的过程。

32、复合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出现总和的收缩过程。

33、不完全强直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内,所出现的收缩过程。

34、完全强直收缩:骨骼肌收缩的形式的一种,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内,所出现的收缩过程。

35、轴丘:产生神经冲动(动作电位)部位,裸露无髓鞘,称为轴丘。

36、轴浆运输:轴浆在胞体与轴突末梢之间流动,这种在轴突内借助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称为轴奖运输。

37、突触:突触神经元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38、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成许多小支,每个小支末端膨大呈球形,称为突出小体。

39、易化:如果未能达阈电位水平,虽不能产生动作电位,但由于此局部兴奋电位可能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使之容易发生兴奋,这种现象称为易化。

40、曲张体:在非定向突触传递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

41、突触前抑制:由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发生超极化),接受信息的能力减弱所造成的传递抑制。

42、突触后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得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减少,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现象。

43、神经递质: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产生效应的化学物质。

44、调质: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在神经元之间不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作用。

这种作用称为调制作用。

45、胆碱能纤维:在外周神经系统,凡是末梢能够释放ACh的神经纤维。

46、N样作用:植物性神经节前纤维和运动神经纤维所释放乙酰胆碱的作用,和烟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烟碱性作用(N样作用)
47、M样作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所释放乙酰胆碱的作用,与毒蕈碱的药理作用相同,称为毒蕈碱样作用(M样作用)。

48、肾上腺素能纤维:凡是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49、受体: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递质、调质、激素等)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50、配体: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包括激动剂和颉颃剂。

51、肾上腺素能受体:凡是能与儿茶酚胺(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结合的受体称之为肾上腺素能受体。

52、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应答性反应。

53、感觉:大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途径到达大脑而产生。

54、感受器:机体感受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装置。

55、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引起体表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

56、脊动物:脊髓与高级中枢断离的动物。

57、脊休克: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而进入无反应
状态的现象。

58、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59、腱反射:又称位相性牵张反射,是在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60、肌紧张: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即被牵拉的肌肉发生缓慢而持久的收缩,以阻止肌肉被拉长。

61、屈肌反射:脊动物一侧后肢的下部皮肤受到刺激,引起该肢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曲反应。

62、对侧伸肌反射: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活动的基础上,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肌反射。

机理与上相反。

63、去大脑僵直:在中脑前、后丘之间横断脑干,动物可出现四肢僵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角弓反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64、条件反射:经过后天接触环境、训练等建立起来的反射。

65、姿势反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骨骼肌的紧张度或产生相应的运动,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66、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体的相对位置改变时,可以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

67、翻正反射:动物摔倒时自行翻转起立,恢复正常站立姿势。

其感受冲动来自内耳迷路、颈部肌肉和躯干肌肉等本体感受器以及视觉感受器,传至脑干,在中脑分析综合,调节四肢和躯干的肌肉,使姿势恢复正常。

68、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由于通常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而有一定的自律性,故称之为自主神经系统。

69、动力定型:在动物调教过程中,若给予一系列的刺激,就可以建立一整套的条件反射,也就是利用各种不同的信号以固定不变的顺序、间隔和时间,有的与条件刺激结合,有的不与之结合,经过长期耐心细致的调教,就能形成一整套的条件反射。

这种由一系列条件刺激,使大脑皮质的活动定型化,叫做动力定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