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环导论

建环导论

一、简述本专业的内涵和外延的发展历史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随着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基于人类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能源危机、区域和全球环境恶化的特点,教育部在98年把专业名称从“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改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至此以来,它的外延和内涵就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专业范围从以前的暖通空调设备扩展为建筑设备(建筑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智能化及部分电气自动化)、燃气工程、建筑节能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功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和建筑环境学等课程为基础,主要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通过建筑设备创造的良好的建筑室内环境,同时尽量减少建筑对室内环境(包括区域和环球环境)的影响。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供暖、通风、空调、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燃气等专业环境的内容合并整合而成,在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建筑电气、建筑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专业的内涵深了,外延广了。

这要求我们立足于建筑领域,考虑建筑队人类健康舒适的影响,研究最优化使用建筑和设备的问题;同时,又涉及到使用建筑和建筑设备的过程中所消耗的能源问题以及对区域环境全球环境的影响问题。

②基于人类发展生产和基本生活的需要,建筑业和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特别是随着我国目前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进度加快,建筑业和房地产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因此,建筑行业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的功能已不再是只有遮风挡雨的基本要求,没有健全的建筑设备并发挥正常功能的建筑,没有水、电、燃气、空调等人工环境系统的建筑,是不完整的,无法再现代社会发挥建筑的功能。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总是将自己的文明成果最大限度地应用到满足自己最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中,而先进的建筑设备和健康舒适的建筑环境,是人类在“住”方面的追求目标。

所以,现代建筑领域中,建筑学、建筑结构和建筑环境与设备3个专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在建筑多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投资上,建筑设备系统(包括集中供热、空调、给排水、通讯网络与自动控制及建筑电气)的投资占建筑总投资已达20%~40%,而且随着建筑智能化程度和其他功能要求的提高,该比例还会越来越大,比如工业厂房中精密精细工艺产品对生产环境有严格的要求,这类厂房中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在运行过程中,室内环境的健康舒适是重要的目标,而能源消耗是现代建筑运行的最大费用。

二、简述全球主要国家专业发展历史。

1.人类从穴居到建造不同功能、不同质量的建筑物,从去火御寒、要扇驱暑到人工创造受控的室内环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但专业教育的历史要短得多。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下面将简介国内外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俄罗斯的专业发展:俄罗斯专业成立1928年,当时命名为“供热、供燃气与通风”专业,是俄罗斯大学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

尽管已有70多年历史,但是专业主体变化不大,综合性特点基本不变。

本科教育学制一般5年。

俄罗斯大学最早设有建环专业,目前莫斯科建筑大学该专业具有很强的实力,特别是在能源利用与转换、燃气燃烧技术、暖通空调节能技术、室内空气质量等方面。

目前,俄罗斯专业开设4个发展方向:①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②供热、供燃气与锅炉设备;③大气环境保护;④建筑能量管理。

3.美国的专业发展:美国没有独立的建环本科专业,本专业的内容大多分布在建筑系或机械系,学习内容着重设备技术,学生毕业后在暖通行业就业,亦可进一步学习基础理论。

美国建环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设备,美国建环专业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设备,学生毕业后对机电一体化和新产品开发具有较强的理解,因此美国建筑设备制造业居于世界领的理解。

美国的培养模式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只完成了专业基础课程及设备相关课程,单接触专业课和系统相关的课程不多。

这样,毕业生具有宽泛的就业面,可以进一步被培养成对口的专业人才,然而,其致命的缺点在于学生对建筑不甚了解,不知暖通空调系统如何与建筑、结构相协调。

因此,美国该专业的系统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不及欧洲和日本。

如今,美国的一些名校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已经设立了Building Technology专业。

开设暖通类专业的知名学校有:1)卡内基·梅隆大学,开设于土木与环境工程系2)乔治亚理工学院,开设于机械工程学院3)麻省理工学院,开设于建筑学系4)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开设于机械与航空工程系5)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设于建筑工程系6)波特兰州立大学,开设于机械工程系7)南达科他州立大学,开设于机械工程系8)斯坦福大学,开设于土木和环境工程系9)德克萨斯A&M大学,设置于机械工程系10)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开设于建筑系11)迈阿密大学,开设于工学院12)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于机械工程系13)南佛罗里达大学,开设于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4)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开设于机械工程系4.西欧及北欧的专业发展:英国、瑞典、丹麦等西欧国家的教学模式与美国正好相反,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学习专业课和系统相关的课程,设备相关内容不多,基础课学时压制最低极限,提倡“够用为度”,其专业内容覆盖了所有形成建筑功能的建筑设备系统(暖通空调、照明、音响等)和公共设施系统(供电、通讯、消防、给排水、电梯等)。

在专业教学中,暖通空调与建筑电气技术所占比例很大。

在英国,教学质量被认可学校的该专业毕业生可在3年后成为“注册设备师”。

瑞典、丹麦有几所著名大学设置此专业,学习内容和范围与中国基本相同。

由于学校具有雄厚的研究力量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欧洲一直在本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

开设暖通类专业的知名学校有:1)诺丁汉大学(英国),开设于建筑环境学院2)雷丁大学(英国),开设于建筑管理和工程系3)丹麦技术大学(丹麦),开设于机械工程系4)赫尔辛基理工大学(芬兰)5.日本的专业发展:雄厚的研究力量加上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日本一直处于本专业领域的前列,尤其在空调领域的系统研究上已达世界领先水平。

日本有40多所高校中设立本专业。

1994年日本空调和卫生工学会专门组织了大范围的专业教学讨论,交流和确定了本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日本的本专业是作为3个研究方向(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之一设在大学的建筑系中。

进入建筑系的所有学生均开设“建筑环境工学概论”,二年级均设有“建筑环境工学”、“建筑设备”等课程,三年级后选择专业方向,既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设备3个方向。

所以,日本的建筑设备专业与建筑结合紧密,他们的建筑设备工程系统设计也严谨完善。

该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建筑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建筑及建筑设备系统有较深的理解,学生不仅有建筑的整体观念,而且还有建筑室内物理环境(包括声环境、光环境、热环境)的系统知识。

因此无论学生从事设计、施工,还是管理,都能比较好的处理建筑与建筑系统之间的各种关系,如建筑窗墙比、机房占地等。

开设暖通类专业的知名学校有:1)东京大学,开设于工程学院建筑系2)鹿儿岛大学,开设于建筑学系3)京都大学,开设于建筑系4)名古屋大学,开设于建筑系5)东北大学,开设于工学部的土木工程系6.中国的专业发展:(一)专业创建与起步阶段1952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创办暖通专业,当时正式的专业名为“供热、供煤及通风”。

为了早就这个专业的师资队伍,当时的国家教委首先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招收研究生,第一节研究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青年教师,其中有:郭俊、温强为、陈在康、张福臻和方怀德,他们现在预科专业学习一年俄语,以便向前苏联专家做准备。

1953年第一位前苏联怒同专业专家BX.德拉兹多夫来华,组建了第一个暖通实验室。

哈工大还抽调了5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一起学习(路煜、贺平、盛昌平、武建勋和刘祖忠)。

1952年我国高校设立了第一批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除哈工大外,还有清华、同济、东北工学院。

1956年,由于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多所大学合并组建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积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类系科。

1957年教育部聘请前苏联专家继续加强东北工学院的本专业教育。

1955年以后,哈尔滨工业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分赴各校,从事这些高校怒同专业的教育创造工作。

1956年天津大学、太原工学院、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成立暖通专业,湖南大学业余1958年正式设立暖通专业。

这几所学校也就被称为暖通专业的“老八校”。

学校名称专业名称学制专业设立时间哈尔滨工业大学供热、供煤气及通风5年1952年清华大学供热、供煤气及通风2年(专科)1952年同济大学供热、供煤气及通风2年(专科)1952年东北工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年1952年天津大学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年1956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年1956年太原工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年1956年湖南大学供热、供煤气及通风4年1958年(二)探索与积累阶段暖通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没有经验只能照搬照抄,出现了许多不符合国情的问题。

1958年,国内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掀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对专业教学惊醒了积极探索。

经过改革,课程设置偏向于专业的核心而去掉了一下土建方面的课程,原“供暖通风”课程泽分成了供暖与供热工程、工业通风和空调工程;大多数学校也把“供煤气”这个分支也削去了,成为后来专业名称“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雏形。

1960-1962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教学也遇到的难题。

之后1963年,在全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引下,暖通专业经历了一次规范化的整顿,制定了一整套暖通专业使用的全国通编教材。

至此,暖通专业有了新起点,进一步探索由中国特色的暖通专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专业大发展阶段1978-1998年,是我国暖通专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时期。

短短20多年,原来的“老八校”迅猛发展为100多所院校,同时设立了全国性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指导性的教学计划统编教材。

在这期间,本专业国际范围的人才培养合作与学术交流越来越活跃,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地位也日渐提高。

(四)专业改革与扩展阶段1998年,为适应新形势,教育本将本领域密切相关的两个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城市燃气工程合并,增设建筑给排水建筑电气等内容,正室定名为今天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在专业教育方面,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扎实基础的同时,具备本专业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的能力和初步应用研究开发的能力。

主干课程增设“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正真意义上体现了本专业的特点。

随着高校的快速大众化,本专业完整的教学体系和学士博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齐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