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XX市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范本材料

2018年XX市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范本材料

2018年XX市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范本材料按照省委、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关于"坚决打好整顿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根据《2018年全省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的要求,市委决定利用一年时间,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

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重要批示和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作出的作风整顿部署,突出问题导向、深化改革创新,以苦练内功、增强本领、优化环境、服务发展为重要内容,以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系统延伸为主要方式,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推动再造工作流程,提升干部素质能力,聚焦人民群众最反感、市场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瓶颈问题,坚决查处侵害群众利益、损害党和政府形象、破坏发展环境的人和事,推进机关作风持续好转、营商环境明显改善,为推动现代化XX建设提供作风保证。

二、整顿重点持续整顿"三个坏把式""五个坏作风",重点聚焦整治"四风"新表现,集中解决失责失信、弄权勒卡、机构臃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业垄断和思想解放不够、担当精神不足、能力不强等影响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

(一)解决政府失责失信、不依法行政问题。

重点是:只顾眼前利益,随意许诺、不讲诚信,责任不履行、承诺不兑现,新官不理旧账;历史遗留问题久拖不决,长期拖欠债务(欠资);"透支"建设,过度开发,导致项目重叠、资源浪费、行业不良竞争;行政执法重罚轻管、以罚代管,自由裁量权过大,执法随意性强,方法简单粗暴;有案不立、有诉不理,拖延执法、选择性执法;法治宣传教育不到位,法治观念、规矩意识、契约精神不强,不守规不守法,对行政复议、仲裁和法院判决结果拒不执行,致使企业和投资者正当权益受到损害,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

(二)解决政策梗阻、弄权勒卡问题。

重点是: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执行国家、省、市利企政策打折扣、搞变通、加"关卡"、设障碍,优惠政策留在纸上、扶持资金闲在账上、配套措施停在路上;不严格执行涉企"宁静工程"和"门禁制度",科所队长利用职权扰乱市场竞争、破坏正常经济秩序,以稽查、执法名义变相报复、勒索企业,变相参与经营活动与民争利;企业投诉处理不及时,恃权刁难、借机勒卡,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不收好处了、事也不办了;暗示推荐中介服务,勾结"黑中介"寻租谋利,搞设计、施工、监理、材料"四指定",插手工程项目。

(三)解决机构臃肿、流程不优问题。

重点是:机构重叠,职责权限不清、业务交叉,因人设岗、人浮于事,工作职责"碎片化",效能不高;事业单位高度行政化、职能扩大化,政事不分、事企不分;围绕程序打转,人为设置"玻璃门"、"弹簧门",片面强调程序,补位意识不强,"AB角"制度落实不到位、办事链条断档;责任下移,基层单位人少事多、权小责大,运转不协调;办事流程不公开、不透明、不顺畅,窗口大厅多头受理、搞"前店后厂";"四零"承诺服务不兑现,一次告知、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等制度不落实,明通暗卡,办事"多次跑""往返跑";涉及多部门事项环节多、时间长,并联审批不到位;政务信息公开不充分,网上办事不便,移动政务滞后。

(四)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问题。

重点是: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上面九层风浪、下面纹丝不动,督查督办、跟踪问效不到位,改革政策"空转",不研究解决问题;项目搞"盆景",调研变作秀,走马观花不深入;走过场、图虚名,反复听取意见但不办实事、不落实处;不了解企业真实所需,服务缺乏针对性、精准性,服务成"添乱";文山会海泛滥,内容不接地气,片面追求规模效应,随意扩大参会范围;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用责任状推卸责任,用考评代替落实;数字造假、虚报浮夸,报喜不报忧,搞材料政绩、文字经验;考核名目繁多,重材料、轻过程,重程序、轻实质,基层疲于应付;"官本位"思想严重,漠视民生诉求,门虽好进,脸也好看,但事难办,拖、怕、慢,造成"软损伤"。

(五)解决行业垄断、部门利益至上问题。

重点是:垄断行业利用自身行业地位垄断市场、限制竞争,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生产效率低下和技术改造缓慢;职能部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位、服务错位,涉企收费不透明、不规范,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假借名义、暗箱操作滥收费;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不具体不明晰;部门之间合作意识不强,互设障碍、牵制掣肘,政出多门,质效低下。

(六)解决思想解放不够、观念陈旧问题。

重点是:不适应新形势新变化,看不到自身优势和发展机遇,过度强调不利因素和困难;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方法陈旧,思维方式守旧、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学习动力不够,思想认识和政策理论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法治、制度、规则、信用意识不强,市场化程度不高,对新常态不敏感、对新政策不掌握、对新决策不会抓、对新问题不敢碰,不擅长用市场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七)解决担当精神不足、工作不在状态问题。

重点是:占着位子不干事,精气神不足,不思进取,小富即安、不富也安,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缺乏危机意识;落实执行力差,不善抓落实、不会抓落实、不愿抓落实,抓而不实、抓而不紧;面对矛盾困难怕担责任、不敢碰硬,瞻前顾后、患得患失,该决策的不决策,该拍板的不拍板;棘手问题"向上看",繁重任务"向下看",遇到发展差距"向后看";缺少主动触及矛盾的胆识和勇气,对问题不敢提不敢管,不讲批评、只讲和气,当"太平官"、做"老好人"。

(八)解决能力不强、不细不实问题。

重点是:学习新发展理念、上级政策精神不系统不深入,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研究不深,本领恐慌、舟大水浅、能力危机;专业化能力不够,拿不出办法、找不准问题、抓不住重点、打不开局面,说外行话、办外行事;精细化程度不够,缺少"工匠精神",基本功不扎实,家底不清、情况不明,政策研究不透、制定方案不细、推进措施不实,遇事拿惯例当依据,指导和推动工作拿不出新思路新措施;遇到矛盾束手无策,老方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适应新时代、贯彻新理念、推动事业创新发展的能力不足。

三、主要措施(一)抓观念转变,苦练内功强能力。

坚持把学习教育贯穿作风整顿的始终,在学习上下真功夫、实功夫、苦功夫,在深化学习中不断增强服务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本领。

1、强化主题教育,转变思想观念。

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围绕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等内容,制定学习计划,确定调研专题,创新教育载体。

强化政德建设,发挥道德教化作用。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挂下派等方式,学理论、学法律、学经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改进作风、优化营商环境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强化专业培训,打造过硬本领。

落实"五细"要求,发扬"工匠精神",倡导精细化工作态度。

围绕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制定所有岗位应知应会理论、业务标准,开展测评考试,对不达标的进行岗位调整。

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组织业务知识、业务技能系统轮训,做到全覆盖、无死角,打造业务精、能力强、作风好的干部队伍。

提高专业技能,在精研本职业务的基础上,了解掌握电子商务、网络技术、新兴媒体、大数据等现代技能,提升服务本领和创新能力。

3、强化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

加强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教育,经常以案释纪、以纪析案,用身边人身边事警示干部、教育职工。

摒弃文化陋习,坚决扭转"摆平""搞定""忽悠"之风,不断增强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把合不合法、合不合规作为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的前置条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依法用权,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推动发展的能力,着力营造依法办事、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商业友好型社会建设。

4、强化激励约束,突出问责倒逼。

坚持正向关爱激励,研究制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实施办法,把干部的精气神引导凝聚到干事创业上来。

坚持"三个区分开来",落实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

坚持查处问责倒逼,严格抓早抓小,聚焦监督重点,突出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重点部门、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

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推动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干部任用机制。

(二)抓问题聚焦,专项整治强重点。

聚焦企业反响强烈、群众反映集中、社会普遍关注的作风顽疾,严厉督查问责基层"微腐败"。

坚持开门查摆,对照整顿重点,通过实地调研、座谈研讨、问卷调查等方式,找准问题、抓住要害,精准发力、集中突破。

1、开展政府失信违诺专项清理。

分级汇总政府对企业失信违诺清单,明确责任清单和任务整改清单,逐企逐项依法依规限期解决,建立政府和工作人员失信记录,作为考核评优、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

建立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建设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社会。

2、开展机构编制专项清理。

结合新一轮党政群机构改革,整合职责交叉、重复设置、分工过细、人员偏少的内设机构。

深化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压缩规模、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配置资源,完成省委确定的事业单位机构总数精简10%、编制总量减少10%的目标。

3、开展司法执法环境专项整治。

全面清理涉企积压案件,对执行难问题集中攻坚,坚决惩治经济领域违法违规活动,严厉打击垄断经营、强揽工程、欺行霸市等破坏营商环境的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坚持刀刃向内,严肃查处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等行为,依法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营造公正、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4、开展不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