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儒家思想如何走向正统

儒家思想如何走向正统

儒家思想何以走向正统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儒家法律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推崇礼治和德浩.反对严刑竣法为主要内容。

战国末期的苟子对孔,盂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礼法论”的主张。

他认为・礼”与一法”都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统治者需要‘‘隆礼重法”。

但是,以迂阔性为主要特色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始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重视。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于是,西汉初期政治家就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代替了法家“严刑峻法”和“以刑去刑”的法律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

首先,西汉初期中央政权的“无为而治”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体现在三方面:1.虽然西汉政府无为而治,但各个诸侯王在自己的往国内加强了统治,进而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2.由于地方割据势力大肆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从而严重破坏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其次,“无为而治”的妥协政策壮大了匈奴敌对势力,直接威胁到西汉政权。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面临这些问题,他急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提出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二)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过程1、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期间虽然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家.却不为诸候国所用。

因为春秋战国是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从关注民生疾苦,从天下大乱的争霸中深感等级制度混乱、等级特权丧失的危机感角度出发,提出“克已复礼”,主张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孟子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苟子抛出“君舟民水”的哲学命题,告诫统治者勿施暴政,要行仁、义、道之术。

如此思想使儒家在春秋战国之时成为人数最多一派,因为它的最大信奉者是百姓,徒众甚多。

儒家阶级成分、出生均不是下层人民,包括它的主张出发点在封建社会也不可能为民着想,而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但在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渴望休养生息的岁月中,儒家思想主张很切合于老百姓的心理。

不过,这些思想与那个时代的要求却是格格不人,不合时宜的:结束分裂割据、诸侯争霸局面一统天下。

让老百姓真正平安生产生活的唯一手段是战争,靠武力而不是和谐、仁政、爱心。

有战争就必然有家破人亡,这是残酷的现实。

在新旧交替,封建制度即将取代奴隶制度的当时.仁爱、德政无法得以进行?要新兴地主阶级对老百姓以仁,要国君接受“民为贵,君为轻”等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荀子大声疾呼,却没得到统领者的响应,只能吟唱独角戏。

儒家代表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成为空想,而倡导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由于适应时代成为了主角尽领风骚。

2、秦朝时期,儒家的代表们没有转变完善自己的观点.而是继续坚持孔、孟老一套,并以此反对秦始皇的巩固统一措施,如反对地方推行郡县制,力推西周的分封制,对秦始皇更是列数暴政罪状,这在皇权至上、皇帝至尊的秦朝统治者看来都是大逆不道和冒犯天条的死罪,这种迂腐不合时宜的做法遭致的结果是秦始皇下令:诗书尽焚,儒生坑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结束长期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

对于这个新生的封建大一统政权,被灭掉的东方六国遗老遗少并不心甘罢休,梦想恢复往日的列国天下。

所以巩固统一、建立高度集权专制的国家政权成为必须的事情。

所以在众家之中,秦始皇选择了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反抗.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法家.虽然法家的主张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但在当时对于巩固新统一的国家是很有必要的。

3、西汉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汉武帝的“有为”想法给儒家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机遇。

经过汉初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西汉中期,国力强盛、年富力强的汉武帝决心抛弃汉初的“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而要在解决地方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北方匈奴寇边,巩固大一统国家,以及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而严重威胁统治等方面来一个大有作为。

皇帝一人孤家寡人不行,治国不仅要有人才。

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策略。

于是,汉武帝各地方长官举“贤良方正”学者,一代儒学大师.一个面向现实去传承儒学,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糅进孔孟儒家思想而发展为新儒学以顺应汉武帝治国方略的人物——董仲舒得以选中。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机会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这次举孝廉选人才活动,也许董仲舒不会走上西汉政治舞台,他的理想志向可能不会变为现实,儒家思想也许不会或延后走上传统文化主流的宝座。

4、董仲舒吸取春秋战国和秦朝时儒家思想不能紧随时代需要,特别是统治者的需要而遭冷遇.甚至焚书坑杀的教训,站在传承儒学和谋求独尊的时代使命面前,对传统的孔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掺进统治者需要的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从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出发,提出自己的新儒学。

对此,董仲舒首先向汉武帝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把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一统工作放在首位。

秦王朝一味采纳法家思想的暴政统治很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官逼民反。

秦末农民战争使秦朝15年短命而亡的史实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所以法家是不行的。

于是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凡是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内的,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儒家),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诸子百家之学),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并进。

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

)认为要政治上大一统,首先必须实现思想大一统.上下一政.不得二心。

为迎合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又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臣听说天底下凡是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能力,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是上天所赋予他的。

天下所有人都愿意跟随他,就如同跟随自己的父母一样,而上天也会因为他的德行而天降祥瑞。

)将君权蒙上神权色彩,为皇帝行使权威提供了合法的依据.从而要求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统治。

但董仲舒最大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层层推进,一步步展开,将儒家思想最终融进汉武帝心中.使其接受。

一是要臣子百姓不能造反,不能以下犯上,否则会有灭顶之灾。

因为天是万物主宰,而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臣子百姓要尊皇帝,不能违背,必须服服贴贴听命统治。

二是对皇帝来说也有一个震慑力,就是统治不能施暴。

要施以仁政.要爱民、务本,这样才能长治久安、皇位万世,否则就会触怒天廷国家不保.秦王朝就是先例。

最后为约束规范臣民的言行举止,董仲舒更是提出“三纲五常”这一纲常名教,像一条精神枷锁将臣民牢牢束缚。

董仲舒以其聪明博学的思维.洞察明理的态度读懂了汉武帝的心思,完成了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完善和命运转折,将其与封建君主专制要求紧紧结合在一起,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从地狱到天堂的地位身世变迁。

董仲舒当之无愧地成为儒学在汉代高居独尊地位的关键。

汉武帝下旨推崇对于儒学的新体系,汉武帝深感其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当然是推崇有加,如重用儒生为官;确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成为必读教科书;设立大学,专读经学,并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地方郡国也兴办学校.儒学对教育的垄断从教科书、考试、做官等全面展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儒学独尊地位取得的重要原因,皇帝的话语是圣旨,没有他的同意,没有他的重视、提倡,儒家思想是很难实现独尊局面的。

三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也是思想大发展时期。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在思想文化统治政策方面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沿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导致刑法与统治过于严苛,爆发了秦末的农民战争。

刘邦初定江山,人民国家早已疲惫不堪。

因此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正式确立。

从春秋战国孔孟创立时遭遇冷落到秦时更落坑儒之祸,再到西汉以后的独尊地位的确立、分析董仲舒、分析新儒学,总结下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一下几个原因:(一)自身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吸收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儒家思想一步步发展完善,吸收其他思想,以巩固地位。

本土的,外来的思想挑战、冲击被其化解。

这种自身的不断提高是儒家思想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经济方面1、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秦朝法家思想所遇苛刻,进而汉朝初期采用的主流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这个学术思想确实对汉朝初期的国力民生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