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 地质构造、海岸岩性、泥沙运移、水动力条件 工业发展和沿海城市兴起→工业、生活废水排放 滨海湿地→种植业、水产、盐业和城市用地 港湾周围陆域的风雨剥蚀、水土流失 主要成分:滨海旅游和陆源固废流失 • 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地盐渍化 海岸带高密度、大规模养殖→近海海域富营养化 滨海湿地功能退化→原生生物减少,渔业衰减 径流携沙的长年沉淤累积 沿海居民生活垃圾 +海洋船舶垃圾排放入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按照2km间距将岸线向陆30km范围划分Z1至Z15共15个带状区域,分别计算“ 各个带区内的滩涂资源利用结
构”和“ 不同利用类型在各个带区的面积比例特征”,统计结果如下:
随着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的变化,海岸带区域的滩涂利用结 随着与海岸线之间距离的增加,不同条带内各利用类型的分 构变化显著: 布面积及其所占比例的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Z1、Z2带区(0~4km)内滩涂资源利用结构明显不同于 耕地:总体上呈现为首先迅速增加而后缓慢降低的趋势; 13个带区; 其他的 15个带区均是耕地分布最广泛,未利用最少; 林地:面积波动不大,比例在1~14带区内持续上升; 虽然耕地和林地的绝对面积及其比例仍比较大,但却远 除Z1带区(0~2km)外,其余14个带区第二位均为林地, 草地:先平稳下降而后平稳上升的宽“ U”型特征; 远低于其他的带区 第三位均为建设用地; 水体:先急剧下降而后小幅波动变化的趋势; 水域(以滩涂、水库坑塘为主)和建设用地(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与其他建设用地均比较突出)的面积及比例 建设用地:面积在 Z1~Z14之内表现为持续下降的趋势,所 图1 海岸带不同带区内的滩涂利用结构 却远远高出了其他带区 占比例总体平稳下降并伴随内陆个别条带微弱起伏的特征; 充分证明了交通工矿、水利设施、养殖与盐田等人类生 未利用:小幅波动并总体下降的趋势;
华盛顿州:海岸线管理 岸线地带针对性规划
1972年美国《海岸带管理法》
2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滩涂是指江滩、河滩、湖滩、海滩、潮滩及其滩涂沼泽等在 内的土地类型。
海岸滩涂是滩涂的一种主要类型,是海岸带生态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海滩、潮滩是海岸滩涂的主要组成部分: • 海滩指砂质海岸的潮间带浅滩 • 潮滩指淤泥质海岸潮间带浅滩,是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泥滩 滩涂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和空间资源, 而且本身也蕴藏 着各种矿产、生物、风能及其他海洋资源 如何有序的、可持续的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 共同课题。
凡是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都极其重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 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 总的说来,国外海岸滩涂开发大致分为三种主要模式:
增加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
生存空间拓展型
工业产业带发展型
城市化扩展型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荷兰是一个人多地少和洪涝灾害频繁的国家,围填海 造地有近800年的历史,至今围海造出的土地共约1350 万 亩,相当于荷兰陆地总面积的 1/4。 • • • • • • 荷兰海岸线长约1075公里,24%的面积低于海平面 1/3的国土面积仅高出海平面1米 60%的人口居住在低洼地区,占全国GDP的65% 13世纪至今,荷兰国土被北海侵吞了5600多平方公里 为与洪水抗争,排除积水,防洪防潮,拓展生存空间 荷兰开展了大规模、长期持续地围填海造地行动。
增加 入海物质
海岸侵蚀
港湾淤积
生物量减少
生态景观破碎
水质、沉积物 质量下降
滨海土地丧失
生产能力下降
生态功能退化
水生生物群落改变
海岸带管理理论发展
1990年至今
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阶段 海岸带研究的理论深化发展
科技发展→开发手段
以人类发展为中心 对资源无节制开采 全面衡量海岸带生态系统
世界上第一部 综合的海岸带管理法
2 2→ • 大连: 近40 港湾围填以及不合理的涉海工程 我国每年发生海上溢油事故约有 20年,我国红树林面积 年,我国有害赤潮事件 12处岸段,入侵面积 4.00 230km 300 万 多次 hm 500 起1.88万hm2 2 亿元 • 秦皇岛: 1998年1年发生 厦门,围海造田、围滩养殖、填滩造陆、码头 港湾航道逐渐淤积,面积萎缩,天然良港破坏 石油污染物→水面油膜→风浪作用→海滩表层 2004年海水入侵面积达 22次,直接经济损失 342km >10
• 海水和降水→可溶性油→沙体内部对流弥散 赤潮产生的毒素→贝类、鱼类→人类中毒 船舶压舱水导致的生物入侵问题 威胁沿海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
海岸带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堤路桥工程
围海填海
港池航道 渔业/旅游 沙矿开采 港口建设 设施 疏浚
排污倾废
改变 地形地貌
改变 海湾纳潮量
改变 水动力条件
侵占生物 栖息地
优势度对比关系 A B C
水域 建筑用地
未利用
18404 27287
2385
7.93 11.76
1.03
2.73 5.81
0.05
1.93 1.67
2.07
A A
D
分布:耕地( 41.37%)>林地(32.52%)>建筑用地( 11.76% )>水域(7.93%)>草地(5.40%)>未利用(1.03%) A类: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表明在岸线向陆 30km 范围及沿海省市区范围均具有比较显著的向海分布特征; B类:林地,表明其在沿海省市区范围内的向海分布特征更强于其在岸线向陆30km范围; C类:草地,向陆分布特征显著; D类:未利用,表现为局部的、相对的向海特征。
提供物资基础 缓解土地压力 发展产业潜力
满足就业需求
抵御自然灾害
生产物质基础:海盐,重要的化工原料; 海水中稀有元素,碘、钠、镁、溴; 海岸带石油、天然气;
煤、铁、钨、锡、砂砾矿。
3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海岸滩涂开发是人类开发活动中的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是 人类向拓展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对优势度小于或等于1,则表明,相对而言,该滩涂资源利用类型不具有向海趋势。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名称 耕地 林地 草地
面积 (Km2) 96030 75483 12540
占研究区面积比 例(%) 41.37 32.52 5.40
优势度
D1与全国比较 2.19 1.38 0.17 D2与沿海比较 1.09 0.77 0.66
Square 太平洋沿岸工业带
后遗症
伊势湾:13%
• • • • •
1960-1970 占国土面积24% 填海造陆高峰期 • 海岸滩涂消失 占工业产值2/3-3/4 24处工业开发基地 • 海洋污染 1970大型钢铁生产基地 1945-1960 结构化调整 石化炼制基地 二战后 大型机械制造基地
Year
自然保护区(盐城) 教育、科研场所
光合作用、大气调节 防护林降低风速
植物、动物、微生物
基因库
其它营养元素
高于森林生态系统
美学、艺术(摄影)
生态旅游(霞浦)
15.5%-42.3%
增加湿度和降水量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生活物资基础:渔业,美国海洋渔业70%在海岸带; 滩涂开发具有高度综合性,它与城镇、航运、港口、工业等建设息息相关。 有序合理的开发滩涂资源可以极大改善海岸条件,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人类通 向大海拓展生存空间,围垦海岸滩涂,可以增加土地面积,为我国经 将沿海地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招募进滩涂公司,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 浅海滩涂养殖业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创汇产业。世界海洋养殖业年产鱼类约 50 食盐,人类食盐主要来源于海岸带海盐 过对海岸滩涂开发利用和综合整治,兴建了大量的海堤、闸坝等排灌水工程,有效防 济建设提供必需的建设用地,可以缓解人地矛盾,扩大食物来源。 以培养一批掌握一定技术水平的养殖、种植大户。 万吨,海藻栽培年产 130万吨。 御了风暴潮、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确保农田高产、稳产方面起到良好作用。 滩涂开发还有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巨大潜力,世界各国共有 另外,滩涂行业也使越来越多的城镇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 2300多个海港, 通过生物措施加强了沿海防护林建设、保护了生态海岸,增强了防风抗灾能力, 中国:曹妃甸、天津滨海新区、上海 国际贸易货运量99%通过这些港口,能够促进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有效地改善了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 荷兰:须德海工程、三角洲工程
海岸带资源分布与开发
——以滩涂资源为例
汇报人: 学 号: 专 业:


海岸带相关概念简介
海岸滩涂资源概述
国外滩涂资源开发案例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九段线”划分
海岸带的组成
海岸带被称为“海洋第一经济带”。由3个基本单元组成:
海岸带
Coastal Zone
潮上带
潮间带
水下岸坡
潮上带:平均高潮线与特大潮水线之间的沿岸陆地区域。 潮间带: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 水下岸坡: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黄海 东海 25.6% 南海 16.3%
2 26.8% ④ 辽宁、福建、广东省各为 20 万 hm • 南海沿岸占 16.3% ⑤ 河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各为 7 万 hm2
渤海 31.3%
⑥ 上海市、天津市和海南省各有数万 hm2
我国滩涂资源利用格局
反映某一特定区域的内部分区(省、区、市或者一个地理分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相对重要性的量度指标, 通常采用比较优势指数公式来表达,即: 式中:AiCO 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i 在海岸带区域的分布面积; AiCN 为滩涂资源利用类型i 在全国(或沿海省市区)的分布面积; ACO 为海岸带区域总国土面积; ACN 为全国(或沿海省市区)范围总国土面积。 相对优势度大于1,表明该滩涂资源利用类型在海岸带区域的密度高于全国 ( 或沿海省市区)平均,空间分 布的向海趋势较为突出,数值越大,则向海特征越显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