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主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实现课程目标,我经过不断学习和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认为认真落实好三维目标,就是对新课标的忠实贯彻。
下面我从两方面谈谈如何才能落实好三维目标:一.制定具体可行的课堂三维教学目标首先教师应切实确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养教育先进理念。
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既重视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训练,不能顾此失彼。
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理解三维目标的内涵,理清3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时,要对各方面教学目标进行整合,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教与学的发展。
例如“海水晒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知识与技能: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
2.理解饱和溶液、结晶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使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培养其思维及逆向思维的能力。
2.通过学生实验帮助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我国食盐年产量居世界第一,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使学生获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通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强化学生“化学来源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切实落实三维目标我所理解的有效化学课堂,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获得进步与发展,使科学素养得到提升,并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使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内容问题化新课标提出以科学探究为化学课程改革的主题,积极倡导让学生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在课程内容目标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仅新教材中安排探究活动就有30几个,足以体现探究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性。
例如“海水晒盐”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三个探究活动都运用相似的思维模式,即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例如;第一个探究活动的问题是在一定量溶剂(水)中能否无限溶解某种溶质?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运用所给的仪器、药品,设计了不同药品氯化钠、硝酸钾在一定水中的溶解实验,学生在得出结论的同时,试管里仍留有晶体的溶液,恰恰是引出本节重要概念“饱和溶液”的好素材。
也是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的问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有什么关系?的好素材。
这样设计,使新概念的教学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培养了探究意识、实验验证意识,更重要的的是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增强了自信心,高效课堂才能成为现实。
2 、改变评价方式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新课程目标的多维性决定了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又要关注学生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还要关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涵养。
这样的评价体系是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的,有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例如,“海水晒盐”的课堂训练我在一个问题题干下,设计了由易到难地设计了四个有梯度的问题要求:10min完成此题,5min交流,然后按下列标准做一个自我评价:完成第(1)问为基本合格,完成第(2)问为合格,完成第(3)问为良好,完成第(4)问为优秀。
任务布置后,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
这种评价方式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增强了自信,促进了学生在原有知识、能力基础上的发展,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合。
总之,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应认真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深刻领会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以及化学课程的施教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反思,才能使“三维”教学目标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落实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名词术语,“三维目标”就是其中一个。
虽然三维目标频频出现在我们口中,但什么是三维目标?三个维度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在备课时,如何制定“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现在,我就自己在学习实践中的理解与体会,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什么是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
过去我们把它叫“两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随着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
新课程赋予了语文能力新的内涵:它不仅仅指基础知识,还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等等。
“知识与能力”是我们化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化学“知识与能力”来进行。
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的归宿,一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2、过程与方法。
是相对过去较重视学习结果而忽视过程,较重视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的指导而提出来的。
“过程与方法”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对学与教过程的体验、方法的选择等等。
为此,化学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方法上,放在学生在探研新知时的经历与思考,获取新知时的感悟与体验上,让学生在学习实践的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是相对传统化学课堂重视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而提出来的。
情感是人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就是态度,价值观是对人和事物积极作用的评价和取舍的观念。
它们是人的素质中的非智能因素。
(智力因素: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维力、创造力。
它是解决“能不能”学的问题,非智力因素是解决“想不想学”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是推动过程与方法顺利进程,知识与能力掌握的催化剂或说中介力量。
为此,化学课堂教学要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促进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
二:三维目标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三维度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它通过“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过程而最终实现;“过程与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它渗透在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中而实现,没有“过程和方法”目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难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伴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没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化学教学回到课改前的状态,仍然是人文性的缺失。
由此可见:三个维度目标虽各具内涵,但又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我想用“渡河”来说明三维目标间的关系:我们到河的彼岸去,河的彼岸就是知识与能力目标,要达成这个目标(到达彼岸),就必须选择过河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和到彼岸去的路程就是过程与方法,如何更快地达成目标(到达彼岸),要借助一定的动力系统,这动力系统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展的具体指标,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因此,它的制定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至关重要,怎样设计一个科学的、操作性强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新时期每位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统一编写和颁布的。
它是反映课程改革的方向、课程思想和定位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最基本的依据。
它犹如大海中的指航灯,每位老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拥有一本《课程标准》。
否则,在教学过程中你就会像在大海里迷失方向小舟,盲目、无效且辛苦。
教师如何凭借手中的教学资源来科学地制定“三维目标”呢。
(一)研读新课标,整体感知初中化学教学目标。
《化学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各阶段目标间相互联系,呈螺旋上升,最终达成总目标的要求。
就目标设计的五个板块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显性的呈现。
隐性的目标是通过显性的呈现来实现的。
基于这个原理,通过研读新课标,就能构建的一个知识目标的整体框架。
这里我用知识树来表示。
(二)通读教材文本,了解单元教学目标。
每学期始我们首先要重温知识目标的整体框架,然后通读教材。
不管哪套教材,它们都是教学的载体,我们必须认真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例、结构特点等等。
纵观我国现行教材编排体系,有的以“主题单元”建构,有的以“知识或能力单元”建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专题”组织单元,把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了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之间的联系。
(三)细读教学本文,初定本课教学目标。
这里所指的教学文本是指即本次课堂教学内容。
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文本。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
”意思是说:教材是听说读写的范例。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例子”又有的新的内涵:一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例子;二是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领学生认知发展、人格建构的例子。
所以我们必须细读“例子”(教学文本)。
“细读文本”也是在课改的背景下出现的一个新的名词,它与原来所说的“解读本文”有着本质的区别。
“解读文本”就是通过对分析剖析文本来,重在“理解”;“文本细读”就是通过对文本仔细的品味来走进文本,重在“品味”。
因此,细读文本一要静下心来读;二要潜心研究。
对本文要有独到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初定三维教学目标。
(四)深入分析学情,选择有效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新学期始,我们老师要对班上学生进行初步的了解,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谈话、家访等方式进行深入了解,然后在细读教学本文初定三维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与初定哪些教学目标有差距,哪些同学哪些目标容易达成,哪些同学对知识点感兴趣等等问题,选择有效教学目标。
(五)参考教学用书,制定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参考书是供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查阅参考的书,一般由一线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编写,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在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时,要将自己初定的、认为有效三维目标与教参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哪些比教参中定得更科学,哪些没教参中考虑周全,然后吸取教参中的精华,最后制定出的三维教学目标。
因为三维目标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我们在确定三维目标时,可以将它们分开,也可以进行有机整合,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达成。
四: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相对“知识和能力”目标来说,“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隐性的,是不可量化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落实时显得难以把握。
现在我们已经明白了“三维目标不是三个板块,而是一个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