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纳米材料自组装技术
SEM image of the ZnO hierarchical “tadpole-like”nanostructures
总结
• 因为纳米材料本身具有的优异物理化学性
质,使其自发现依赖一直就是科学家追逐
的研究热点。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通过自
组装的途径获得各种尺度且具有规则几何
外观的纳米材料聚集体,并期望能实现不
• 这些纳米粒子本身具有光学、电学和磁学的特殊性质,而表面单分子
层则提供和限制了粒子与周围环境间的作用方式。
• 通过这些表面分子之间的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纳米粒子的
自组装。
单分子层薄膜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的自组装
• 如,单分子层保护的纳米粒子在一定条件可以在基底上通 过体系溶剂的挥发或者在水/空气界面通过LangmuirBlodgett技术自组装形成高度有序的二维/三维超晶格。
模板诱导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
• 模板诱导自组装是得到理想结构一种十分 有效的方法。例如,单壁碳纳米管在氧化 硅凝胶表面进行的自组装。
(a) Self-Assembling Processes, (b) SEM image taken after the first cycle adsorption of SWNTs using amine-functionalized silica spheres
同于单体的优异物理化学性质。
总结
• 对于零维纳米粒子,通过有效的在粒子外
修饰单分子或者大分子来进行相互识别和
相互作用,自组装具有新的形貌的聚集体
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对不进行任何化
学修饰的纳米粒子进行的直接自组装仍是
当前的挑战。
总结
• 对于一维的纳米线/管,通过将其分散在溶
液中,利用表面张力或相关的毛细管力使
例子:利用LB 膜技术对溶液界面上的一维材料的自组装
Fig.6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images (at different magnifications) of the silver nanowire monolayer deposited on a silicon wafer
其自组装为阵列团仍是最有效的手段。
总结
• 自然界告诉我们,复杂功能的实现大多必
然经过从小到大的多尺度分级有序的自组
织/协同过程。纳米材料的自组装必定会给
这一领域带来崭新的篇章。
•Thank you!
Template-Directed Assembly
Using templates
Template-directed colloidal self-assembly
J . Ma t e r . C h em., 2 0 0 4 , 1 4 , 4 5 9 – 4 6 8
静电力诱导的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
大分子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 在一个小的外场刺激下,高分子体系会产生相对大的响应 。因此设计和选择适当的有机高分子可以很好的导向无机 纳米粒子,从而实现结构可控的自组装。
• 美国Russell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些列具有氢键识别功能的
大分子,实现了纳米粒子在两种不相容液体界面的自组装
。在流体的界面,纳米粒子会快速运动,并很快达到组装 的平衡态。
toluene and water, (b) confocal microscopy image of colloidosomes, water-in-toluene droplets stabilized with 8 nm Fe3O4 NPs
例子:胸腺嘧啶修饰的金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Fig. Proposed mechanism for the aggregation of polymer 1Thy-Au
纳米粒子的
度和几何外观来得到调节。因此, 功能性纳米粒子的可控分
级有序自组装是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纳米科技发展 的重要方向。
将纳米粒子自组装为一维、二维或三维有序结构后可以获得 新颖的整体协同特性, 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纳米粒子间的相互 作用来调节它们的性质 。
其他
• 还有一类自组装技术,即在一维纳米材料
生成的同时进行自组装,最终得到稳定的
、具有规则外形的聚集体。
例子:自组装氧化钛纳米棒为花状结构的聚集体
Self-assembly of TiO nanorod into flowerlike structure on glass substrate
例子:自组装生长得到的ZnO 类“蝌蚪串”状分级 有序结构
• 可以广泛应用在光电子、生物制药、化工等领域
自组装过程中分子在界面的识别至 关重要
自组装能否实现取决于基本结构单元的特性,如表面形貌
、形状、表面功能团和表面电势等,组装完成后最终的结 构具有最低的自由能。
内部驱动力是实现自组装的关键可包括范德华力、氢键、 静电力等只能作用于分子水平的非共价键力和那些能作用 于较大尺寸范围内的力,如表面张力、毛细管力等。
分子自组装
• 所谓分子自组装即利用分子间短程作用力将单个分子自组 装为纳米或微米尺度的有序结构。
• 研究者们一直期望能够像操纵分子那样操纵纳米结构单元 。通过自组装技术,以纳米材料为单元,能有效地构筑纳
米或微米尺度上的有序结构。即,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
下,通过非共价键能将纳米结构单元自组装为多级有序结 构。
纳米材料自组装技术
自组装定义
所谓自组装(self-assembly),是指基本结构单
元(分子,纳米材料,微米或更大尺度的物质) 自发形成有序结构的一种技术。在自组装过程中 ,基本结构单元在基于非共价键的相互作用下自 发的组织或聚集为一个稳定、具有一定规则几何 外观的结构。
自组装法
• 自组装过程一旦开始,将自动进行到某个预期终点, 分子等结构单元将自动排列成有序的图形,即使是形 成复杂的功能体系也不需要外力的作用。
• 自组装过程并不是大量原子、离子、分子之间弱作用
力的简单叠加,而是若干个体之间同时自发的发生关
联并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而又有序的整体,是一 种整体的复杂的协同作用。
自组装的特点
• 自组装材料的多样性——通过自组装可以形成单
分子层、膜、囊泡、胶束、微管、小棒及更复杂 的有机/金属、有机/无机、生物/非生物的复合物 等
例子:在水/甲苯界面Fe3O4 纳米粒子自组装
Fig.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processes of preparing colloidosomes based on self-assembly of Fe3O4 NPs (golden dots) at interfaces of
表面张力及毛细管力诱导的一维纳 米材料的自组装
• 在液体的表面或体相中,通过表面张力或者毛细 管力的作用,可以将一维纳米材料自发地组装为 微米尺度的有序结构。 • 科学家利用简单的LB技术,将杂乱分散在液体表 面的一维纳米材料(比如BaCrO4纳米棒,Ag纳米 线)组装为具有规则取向的纳米线阵列。这一技术 模仿了自然界运送伐木时的情形。
例子:水滴铺展法自组装硅纳米线阵列
Fig.8 Self-assembly of silicon nanorod into micro-patterns via water spreading method, the resulted morphology depends on the position, i.e., the distance from the center of water drop
一维纳米材料的自组装
• 一维纳米材料表现出许多优异而独特的性质,比如超强的 机械强度、更高的发光效率、增强的热电性能等。 • 将一维纳米材料组装为具有特定几何形貌的聚集体,或将 进行限域生长和实现其特定的取向会给一维纳米材料带来 崭新的整体协同效应。 • 但由于一维纳米材料的各向异性,对其进行直接组装时比 较困难的。
纳米粒子的自组装
• 化学修饰是实现纳米粒子自组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
• 包覆在外层的有机分子同时扮演了稳定纳米粒子和提供了 纳米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双重角色。通过这些有机分子之间 的相互作用,纳米粒子很容易被化学组装成为具有新结构
的聚集体。
单分子层薄膜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 的自组装
• 以单分子层薄膜稳定的胶体纳米粒子(金属、非金属)是用来自组装 制备各种分级有序结构的理想研究对象。
例子:静电作用力诱导的自组装氧化锌纳米棒为花状结构
Self-assembly of ZnO nanorod into flowerlike structure via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s, as well the flowerlike ZnO nanotubes because of aging
例子:基于π-π相互作用而自组装形成的磁性Fe3O4 纳米粒子
Fig.2 (a) TEM image of self-assembled microspheres prepared by dropping the as-prepared TTP-COOH-coated Fe3O4 solution (b) Structure model proposed for the self-assembly process of individual nanoparticles to form microspheres through π-πinteractions
没有化学修饰的无机纳米粒子的自 组装
将没有任何修饰的纳米粒子进行自组装是非常困难的,因 为粒子之间往往会产生团聚现象,在溶液中稳定分散这些 纳米粒子非常困难。 利用回流技术通过分散在溶液中的ZnO纳米粒子之间晶面 的共享成功将其自组装为一维的纳米棒状结构。 利用乙醇将柠檬酸稳定的金纳米粒子拉到分散在水中的庚 烷微液滴的表面,成功自组装成为密堆积的单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