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五类课型教学模式
一、一类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类概念课是概念新知课,简单地说就是给数学名词下定义,是数学内容的基本点,是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着眼点。
所以一类概念课的学习室数学学习核心,是学生打好基础的首要环节。
一类概念课可分为四个环节:情景诱导、自主学习、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1 、情景诱导:在课堂教学环境中,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教学过程,把一个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学生看得见、理解的了的数学事实。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带着自学提纲中的问题阅读课本上对应内容,学生对照课本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独立看书逐个思考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并在课本上勾画出问题的答案和不理解的内容,老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板书设计,再到学生中巡视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3、展示归纳:⑴、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逐个回答自学提纲中的问题,反映学生自学情况,学生汇报,教师板书结果,供学生评价,若有问题便进一步补充、完善,抽查对象要面向全体,学习中下等学生优先,当他们有困难的情况下,庆学有余力的学生回答。
⑵、归纳梳理,主要是对知识梳理,并针对学生易错的问题加以强调。
四、变式练习,变式练习是指同种类型的题,换个角度或数据,考查学生的能力。
每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再让学生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评价、完善然后教师进行重点强调
二类概念课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和定理性质都属于二类概念课,在二类概念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使学生达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正确掌握公式法则和定理的推导方法及证明;二是要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公式法则和定理的内容;三是明确其使用条件和适用范围;四是能灵活运用公式法则和定理解决问题。
二类概念课的教学基本模式为:情景诱导、自主探究、展示归纳、变式练习。
1、情景诱导:适当的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在动机上做好准备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主要有这样几个途径: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情景;从相关学科中创设情境;从操作实验中创设情境;从新
闻事件中创设情境;从数学文化中创设情境;从故事、典故中创设情境;从类比猜想中创设情境。
2、自主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自我表演”,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究新知识,从而生成新知识,一是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去探究;二是尽可能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然后自己设计探究方案来检验猜测是否合理,进而得出结论;三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充分利用多种探究手段去寻找证据加以论证,从而取得问题的解决。
3、展示归纳:展示归纳使学生形成二类概念课的关键一步,这里一定要要求学生能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二类概念的内容。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在展示归纳开始时,教师要明确规则,使主讲学生表意清楚,其他学生能够很快进入状态,能够听进去、看进去,同时还能够提出质疑和建议,从而使全班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进去,进而引发思维冲突,产生新的可探究问题;二是在展示归纳中,需要教师补充解说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延缓给出问题的答案;三是在展示归纳结束后,教师要积极、及时地评价学生的活动。
此环节一定要让多数学生归纳总结,不全面不完整的,教师可再启发,引导.,
4、变式练习:数学习题可使学生通过自身充分练习,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形成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教师要编制出一定数量的习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达到教学质量提高的目的。
三、习题课课堂教学模式
1、提出问题(诱导引入)
通过具有挑战性、针对性的基础练习或提出问题,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他们能迅速了解本节课要讲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对于基础练习或问题自主思考,并说出自己所反思的内容及问题中所蕴含的知识与方法。
2、自主练习
“好奇心强、对问题追根求源”是初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故由比较简单的问题入手,既可以让全部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更大程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所学。
3、变式练习
对典型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延伸拓展,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本专题知识应用的主要题型,强化解题方法,规范解题步骤。
每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请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并请学生评价、完善,然后老师根据需要进行重点强调。
设计典型的变式练习至关重要,选题要精而适量,还要有梯度。
题目逐渐加难,使学生知识体系由浅入深,逐步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4、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对同学说,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对老师说,你还有什么困惑?
课后作业(选择作业)
四、复习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情境诱导(2分钟)
(二)复习指导(10分钟)
学生按照学案内容并结合课本进行自主复习和梳理;(学生复习梳理,找答案。
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
(三)展示归纳(10分钟)
1.组内小展示:采取就近原则,以三人或四人为一组交流上述内容,并在本组内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进行班级展示;
2.班内大展示:每个小组推选的代表进行班内展示归纳,即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老师引导学生评价、总结归纳并相机形成板书主要知识点,强调注意事项。
(四)变式练习(约15分钟)题目在自主梳理题的基础上来编略微深一点
1.练习指导(学生做题。
老师可以先进行板书准备,再到学生中进行巡视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
2.展示归纳(简单的学生之间交流,难一点的题目,抽人展示,教师帮助展示(实物图影或板书),发动学生评价补充完善,师画龙点睛并强调注意事项。
)(五)课堂小结(约2分钟)
教师小结(具体内容)
(六)课外作业(1分钟)
五、讲评课课堂教学模式
(一)、总评引入(1----2分钟)
操作方法:教师口述总评内容,在讲出现错误最多的试题及主要原因时,可适当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总评内容可以是本次检测人均成绩,最高分,最低分,及格人数,及格率,出现错误最多的试题及主要原因。
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鞭策低分学生,鼓励做题正确的学生。
激起学生纠错的欲望。
(二)、反思纠错(3—4分钟)
操作方法:学生独立自主地改正试题错误,教师巡视检查纠错进度。
灵活、及时终止这一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检测结束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课外反思交流,在大脑中已经把因马虎、不细致而做错的题纠正了,课堂上只需很短的时间纠正在试卷上。
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引起警觉和重视,让做题正确的学生回顾自己答题的思路和方法,为组内交流展示做准备)
(三)、讨论交流(8---10分钟)
操作方法: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督促学生认真讨论交流,同时搜集学生讨论交流的信息,学生完成后将本组未能解决的题的题号写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学生在小组内,将本组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兵教兵”的方式进行解决,将不会的问题提交出来,既锻炼了学生,又节省了课堂内的讲评时间。
(四)、展示点评(10—12分钟)
操作方法:各组学生将未能解决的题的题号写在黑板上,先由会做的小组学生口述或板书在黑板上,集体讨论,各组都未能解答的题目,教师先提示解题思路和方法,仍有困难教师做示范解答。
教师起一个主持人的作用,安排好板演的题目顺序,其余的由学生自由发挥。
展示结束教师再画龙点睛归纳总结设计意图:经过各组讨论交流,遗留的问题并不多而且各组问题不尽相同,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解决,加深学生的记忆和影响,全班都不会的问题
由教师提示讲解,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
(五)、变式练习(10—12分钟)
操作方法:展示结束后学生完成变式练习题,检查讲评交流展示后的学习效果。
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第一个完成的由教师检查评定,小组内其他学生完成的由第一个完成的学生根据老师检查评定的标准进行检查评定。
课堂内未能完成的习题作为课外练习完成。
设计意图:学生完成的课堂练习与试卷有紧密关系,但又不是试卷习题的翻版,而是在试卷习题的基础上加以变形,进行变式训练,达到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目的。
(六)、课堂小结(约2分钟)
学生口述(具体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同学你有什么温馨提示?
你还有什么困惑?)
(七)、课外作业(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