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作品教学设计、课例点评精品模板(四)目录对陈艳琼老师数学展示课的点评陈艳琼老师的这节展示课内容是“随机事件”,她大胆地处理教材,将教材三个问题探究改为两个问题探究和一个实验巩固,通过第一个问题探究归纳总结出概念,一个实验巩固,再通过一个问题探究归纳总结结论,同时结合课堂实验实际,将第一、第二个问题改为摸乒乓球和抽纸牌。
整节课条理清晰,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线索的构建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的融合来完成知识及教学内容。
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思维过程注重引导。
本节课较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扩大课堂知识容量。
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学教材、动手实验操作、小组交流讨论,坚持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过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发挥实验的内在力量,培养学生对实验严谨科学态度,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课堂关注学生对知识掌握过程及情况,对学困生适当时指导。
本节课对提问时机的把握,还有语言表达的严谨上还有待改进。
肖遥随机事件点评本节课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巧妙地使用教材提供的问题设计教学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重点,控制难度。
整节课教师始终积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机会和值得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随机观念。
教师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步步精心。
其一,教师巧妙地用系绳子游戏设计了一个悬疑式的引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将本章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渗透其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游戏和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串中,整体初步感知全章的学习内容。
虽然引课时间稍长,但作为对全章知识的引入却显得非常必要。
其二,作为概念教学,教师没有急于给出概念,而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在生活中、在试验中逐步感知三种事件,自然而然地生成概念。
设计掷骰子试验,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随机试验的机会,既帮助学生积累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又为结尾处引导学生汇总大数据提出课后思考问题留下伏笔。
三个练习的设计目的性很强,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落实,练习2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的过程,练习3让学生举例,有助于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概率问题,为今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
其三,结尾处让学生汇总全班的试验数据有助于对学生随机观念的培养,提出的两个课后问题将学生引入对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思考,学生的思维从课上延续到课下。
以问题开头,又以问题结束,学生在行与思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数学核心素养。
中国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云南师范大学实验中学陈艳琼1、内容和内容解析:教学内容:新人教版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1随机事件内容解析:本节在小学了解随机现象发生的基础上,探讨随机事件等有关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设置和实验,让学生感知,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重复实验时,有些事件是必然发生,有些事件是不可能发生,有些事件是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同时通过试验验证判断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为本章后续学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定量刻画即概率概念的形成作铺垫。
2、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基本概念,理解事件的发生要在一定条件下来进行研究,能对简单现象的发生进行分析判断。
通过试验验证让学生经历体验、操作、观察、归纳的过程,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引导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提炼出本质特征并加以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引领学生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增强学生珍惜机会,把握机会的意识.3、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节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一是学生对试验及验证过程的不严肃,不按要求随意操作,不实验操作随意给出结果,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平时欠缺具体操作训练,缺乏严谨的习惯和态度。
二是对概念中“在一定条件下”这一要求不够明确,出现钻牛角尖情况。
这两点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强调。
3、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为更好的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节课开始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超链接播放视频,引出对事件结果的预测,同时准备了骰子、乒乓球、盒子,考虑课堂实验的实际,每一排准备一个骰子,两种颜色的乒乓球,一边透明一边不透明的三个盒子,为吸引学生参与准备了棒棒糖。
在利用一边透明一边不透明的盒子实验中,学生正对不透明一边摸球,以强调相同条件,引导学生关注“在一定条件下”。
6、目标检测设计:练习一1.判断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①在地球上,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
②有一匹马奔跑的速度是70千米/秒。
③明天,我买一注体育彩票,得500万大奖。
④用长为3cm、4cm、7cm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结,构成一个三角形。
⑤掷一枚均匀的硬币,正面朝上。
⑥2015年12月1日当天我市下雨。
⑦在标准大气压下,温度在0摄氏度以下,纯净水会结成冰。
⑧人在月球上所受的重力比地球上小.⑨明年我市十·一的最高气温是三十摄氏度设计目的:从生活实际出发,巩固基本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在一定条件下”这一条件,注重常态下事件的发生。
2.下列成语反映的是什么事件?①水中捞月②一箭双雕③刻舟求剑④守株待兔⑤拔苗助长⑥瓮中捉鳖设计目的:利用成语,激发学生兴趣,巩固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对语文能力也是作出要求。
3. 请同学们各举出一个现实生活中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巩固概念,同时感受随机事件就在身边,激发学习热情。
练习二:(1)一个袋子里装有20个形状、质地、大小一样的球,其中4个白球,2个红球,3个黑球,其它都是黄球,从中任摸一个,摸中哪种球的可能性最大?(2)一个人随意翻书三次,三次都翻到了偶数页,我们能否说翻到偶数页的可能性就大?(3)袋子里装有红、白两种颜色的小球,质地、大小、形状一样,小明从中随机摸出一个球,然后放回,如果小明5次摸到红球,能否断定袋子里红球的数量比白球多?(4)已知地球表面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均为3:7。
如果宇宙中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落在海洋里”与“落在陆地上”哪个可能性更大?设计目的:对实践归纳总结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通过这一组练习,加深感性认识,深化提高。
中国教育学会2015年度课堂教学展示与培训系列活动第九届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25.1.1 随机事件教学设计吉林省延吉市第四中学刘丹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2.内容解析在随机试验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而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本学段的概率内容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水平,是在小学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事件的概率,整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概率意义和培养随机观念.本节课属于概念课教学,初中阶段随机事件的概念是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随机事件的概念,初步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2)能列举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例子.(3)经历试验过程,初步形成随机观念.2.目标解析通过学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判断哪些事件是必然事件,哪些事件是不可能事件,哪些事件是随机事件来达成目标(1).通过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正确举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例子,并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来达成目标(2).通过学生对概念的了解、对随机事件的辨别和在试验中的体会达成目标(3).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通过感性认识了解了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出随机事件的概念.随机事件是概率的切入点,从定义的表面看好像很容易理解,可是由于这些问题涉及的范围太宽泛,要真正理解并掌握随机事件的定义对学生来说很困难.学生对随机事件以及概率的学习,从小学的感性认识,到初中的初步定义和定量分析,再到高中的集合计算,再到大学对概率论的深入研究,要经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对随机观念的培养和概率意义的理解是个长期过程,需要贯穿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始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重点,控制难度.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随机事件的概念,辨别随机事件.四、教学支持条件1.学生在前一学段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2.信息技术支持(ppt、excel等).五、教学过程设计1.激趣设疑,引入新课问题 1 游戏“系绳子”,准备两根长短、颜色相同的绳子,请一名同学手握绳子,另一名同学将绳子露出的两个头、两个尾分别系上,观察能得到哪些结果?事先能否预料出现哪种结果?规定若系成一个环则系绳子的同学获胜,否则握绳子的同学获胜,谁获胜的可能性大?这个游戏公平吗?师生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游戏,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教师以问题串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感到困惑时引出课题.设计意图:从游戏入手,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导入新课,并通过问题逐步提问、引导,让学生对本章所要研究的内容有初步的感知,并引出课题.问题2 系绳子游戏中“系出环”这件事会发生吗?“系出一个环”这件事会发生吗?“系出两个环呢?”“系出三个环呢?”,再从生活中举出三件事,请学生判断是否会发生.(1)在空地上抛掷一个篮球,篮球终将下落;(2)太阳从西边升起,东边落下;(3)抛掷一枚硬币,落地后正面朝上.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设计意图:教师从游戏和生活中分别举出三种事件,让学生有初步的感知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随机性,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感知三种不同的事件.2.试验探究,生成概念问题3 以小组为单位,一名同学负责抛掷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其他同学负责记录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在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组随机抛掷骰子30次.在活动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4)出现的点数会是4吗?师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试验,并在试验结束后回答教师提出的四个问题,再次感知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特点,教师归纳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必然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确定性事件.在一定条件下,有些事件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这样的事件称为随机事件.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的掷骰子试验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经历试验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感受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确定性,进而归纳得出三个概念.同时也为课堂结尾处汇总各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随机事件发生的规律性埋下伏笔.3.巩固概念,课堂练习练习1 指出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1)通常加热到100℃时,水沸腾;(2)篮球队员在罚球线上投篮一次,未投中;(3)掷一次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6;(4)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360°;(5)经过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6)射击运动员射击一次,命中靶心.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设计意图:巩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练习2 请根据下面的问题情境举例说明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4名同学参加演讲比赛,以抽签的方式决定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签筒中有4根形状、大小相同的纸签,上面分别标有出场的序号1,2,3,4.小军同学首先抽签,他在看不到纸签上的数字的情况下从签筒中随机(任意)地取一根纸签.师生活动:鼓励学生根据教师所给情境举例说出其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教师在纠正不规范或错误的举例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清晰对概念的理解.设计意图:创设开放的情境让学生尝试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表述事件,既进一步巩固了三种事件的概念,又锻炼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问题4 在“生死签的故事”中,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师生活动:教师给出生死签故事情境,并在结尾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猜想结尾的同时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不能确定答案时,教师及时给出前提条件,然后让学生再次做出判断.设计意图:用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故事的结尾设置悬念,学生在自己设想结局的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设置疑问:为什么无法作出判断呢?教师追问:在国家的法规规定的条件下,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在国王设定阴谋的条件下,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在大臣想好计策的条件下,大臣被处死是什么事件?师生活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条件的变化追问学生,事件的类型是否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中“在一定条件下”的重要性.设计意图:将故事内容与本节课的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师设计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时注意它的前提条件,同时向学生渗透辩证的思想.练习3 请你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举出几个随机事件.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举例、交流,教师对学生的举例进行点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随机事件的概念,列举生活中的随机事件,潜移默化地学会将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化,同时更加清楚地进行表述.教师追问:老师也举了两个例子,请你帮忙判断一下这两件事是否是随机事件:(1)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两枚硬币全部正面朝上;(2)小明同学在前面做掷骰子试验时,掷出的骰子连续三次向上一面的点数均为6,第四次抛掷这个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6.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给出两个随机事件的例子,把学生从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引到本章重点研究的古典概型中,并就第二个问题提出点数是6的可能性有多大,引导学生通过汇总数据来观察和猜想可能性的大小,为下节课的学习设疑铺垫.4.拓展提升,布置作业问题5 请将课上掷骰子活动的实验数据进行汇总,观察数据,思考问题:(1)每个点数被掷出的可能性大小相等吗?(2)每个点数被掷出的可能性大小是否可以用具体的数据刻画呢?师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统计的方法将课上收集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整理,教师利用电子表格将各组的数据进行现场汇总,引导学生观察汇总得到的大数据,思考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设计意图:汇总学生课上掷骰子试验得出的数据,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试验数据逐步趋于稳定,帮助学生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点数被掷出的可能性大小是否相等,为下一节课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做好铺垫.承上启下,汇总数据后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的高度,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戛然而止,留给学生对后续内容积极思考的空间.作业:(1)收集生活中的随机事件的例子;(2)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六、目标检测设计设计意图:通过课上练习3的训练达到检测学生对随机事件概念掌握情况的目的,在学生大量举例和交流的过程中,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本章所要研究的大致方向,设计掷骰子试验,让学生在大量重复试验中体会随机观念,感受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归纳出概念,然后通过三个逐步开放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概念,最后将掷骰子试验所得数据进行汇总,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个别试验中呈现的不确定性和大量重复试验中呈现的统计规律,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各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落实教学目标,巩固概念,牢牢抓住教学重点,巧妙突破教学难点.课上,教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掷骰子、抽签、剪刀石头布、掷硬币等情境,使这一领域的内容充满趣味性和吸引力,体现了寓教于乐的原则,学生在寻找生活中随机事件例子的过程中,体会到随机事件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课例点评南京市教学研究室王红兵本节课有三个特色:1.有效整合教材教材依次列出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本节课以整体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某一种方法,先操作,再发现条件,而后及时反思,3个条件刚刚好?确定3个条件后,再思考,是否讨论穷尽?最后归纳总结.这样的整合,体现了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的理念,即保证了探究内容的完整,又促进了探究方法的深入,不仅仅完成了本节课分类的完备性讨论,而且很好的帮助了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是对今后几何学习方式方法的启发.2.突出学生主体本节课学生从独立思考到合作交流,进而展示直至最后的反思提升,教师很好地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放手探究,正是在这样宽松、愉悦的探究氛围中,学生也很自然的提出了不少精彩的观点,比如“确定”的说法,又如“角角边”作图困难的启示,再如从“角角角”到3个条件是否讨论穷尽的问题,这些闪光,离不开教师的默默守护,正所谓明灯引航却又不喧宾夺主.3.细节关注到位在学生阐述尺规作图方法时,教师时刻注意规范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在不同方法出现后,教师用不同颜色对各类条件进行标注对比;在一位女生回答遇到了困难时,教师循循善诱,利用这个难点过渡到“角角边”,灵动而精彩;“零距离接触”“喧嚣归于寂静”“遗漏的珍珠”“伪善的外衣”这些活泼生动的语言处处留香;在比较不同方法时,及时对一些细节提问,很好的将对边、对角、夹边、夹角等词的含义进行了渗透和巩固.在最后对两个条件是否足够的分类中,教师借助肢体语言,形象表示了两边相等的情况,令人印象深刻.《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3》课例点评本课以课标和学情为出发点,以教学目标为指引,在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上,利用一切资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