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Psychol ogy)课程教案教案《心理学基础》教案专业课程名称:《心理学基础》(Psychology)授课对象:授课时间:授课时数:34 学时授课教师:朱晓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院,心理学系主任)总评成绩:平时作业(40%) + 闭卷考试(70%)注意事项:迟到或早退一次,扣总评分5分。
上课缺席一次,扣总评分15分。
主要教材::《大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主要参考书目: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英]朱莉娅.贝里曼等:《心理学与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 [美]罗伯特.索拉索:《21世纪的心理科学与脑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墨顿.亨特:《心理学的故事》(上、下),海南出版社,1999年版。
5. [美]加德纳.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6. [美]E.G.波林:《实验心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主要学术期刊:1. 《心理学学报》(中科院)2. 《心理学新进展》(中科院)3. 《心理科学》(华东师范大学)4. 《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师范大学)5. 《心理学新探》(江西师范大学)6.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7. Educational Psychology(美国)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加德纳.墨菲)第一版前言:心理学,就探讨精神的本质及其活动的意义来说,是一门历史非常悠久的学科,一门在古希腊就已达到高水平并随着欧洲文明每一发展阶段一直延续到今天(与哲学密切相关联)的学科。
1. 构造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要素。
2. 机能主义心理学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
3. 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意识的组织,认为意识体验与知觉大于部分之和。
4. 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环境对人和动物、外显行为的影响,认为只有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S-R)5. 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决定行为的无意识因素,认为儿童时期的无意识经验是人格特征与心理障碍的根源。
6. 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人类所独有的特殊经验,认为人是自主的理性的动物,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7.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等复杂的心理过程,认为不了解人如何获取、储存和对信息的加工,就不可能对人的行为有真正充分的理解。
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临床/咨询以及其它应用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分化趋势;……二、心理学的功能1. 描述行为2. 解释行为3. 预测行为4. 控制行为5. 改善行为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自然(一般)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叫观察法。
观察法有两种方式,一是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过程,成为其中的一个成员;另一种是在旁观察而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
原则上是不使被观察者发觉自己的活动正在被他人观察,否则就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从而导致结果失真。
2.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的分析来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叫调查法。
包括访谈法和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事先拟定的问题,由被试按问题的回答来搜集相关资料,以此来分析和推测群体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状态。
问卷要有信度和效度,调查对象具有随机性。
访谈法是通过面谈方式搜集资料来分析和推测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的研究法。
3.个案法个案法是对某一个被试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
常用于临床、咨询中。
Eg:超常儿童。
4.实验法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
自变量、因变量和额外变量。
第二章毕生发展第一节儿童期的心理发展一、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一)认知发展特点(1)由近及远,认识周围事物后扩展到较远的事物;(2)由偏到全,先认识事物某一特征,进而认识其整体特征;(3)由表及里,认识事物表面特征后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4)由浅入深,儿童的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5)由绝对到相对;(6)缺乏可逆性到具有可逆性。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可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感觉运动阶段(0-2岁);2. 前运算阶段(2-7岁);3.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4. 形式运算阶段(12-成人)。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的儿童通过感觉与行动的协调来组织经验,取得与周围环境的平衡,而不是依靠语言,即前语言的认知行为。
儿童开始发现自己与外部事物的区别,并且开始懂得被遮住的东西还是存在的,即客体永久性或者物体恒常性(见实验一)。
实验一客体永久性实验实验开始时,给婴儿呈现一个玩具小象,当他对这个玩具正感兴趣时,用纸板把玩具挡住,他就以为这个玩具已经不存在,不再关心这个玩具了。
说明小婴儿还没有建立客体永久性。
年龄稍大的儿童则不同,当处于类似的实验情景时,儿童能够爬过遮挡用的帷幕,寻找他所感兴趣的玩具。
这说明儿童已经建立起客体永久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的儿童开始运用语言,并且学会用表征符号来表示周围的人事物。
但是此时的表象是直观、静态的,且没有逻辑结构。
正因为表象缺乏逻辑机构,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无法达到守恒,缺乏可逆性(见实验二),还具有自我中心性(见实验三)。
实验二守恒实验实验开始首先给儿童呈现两杯等量的水(杯子的形状一样),然后把这两杯水倒入不同口径的杯子里,问儿童哪一个杯子的水多(或一样多)。
7岁以下的儿童往往会认为杯子里水的高度越高,水就越多。
实验三三山实验这个实验的实验材料是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7岁以下儿童始终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这就说明了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此阶段的儿童掌握了守恒概念,这是具体运算阶段的主要指标。
儿童思维也已经具有可逆性。
儿童开始了解分类、对应、组合等群集结构。
作为从动作结构向一般的逻辑结构过渡的阶段,该阶段儿童已经掌握了一些简单的逻辑思维,但是还无法将这些思维抽象化和具体化。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成年)形式运算是指超脱事物的具体内容或具体事实,根据假设,运用符号逻辑进行抽象的命题运算。
此阶段的儿童认知发展趋于成熟,其显著特点是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以及进行命题运算。
表2.1 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二、儿童的社会发展(1)早期的社会反应——微笑;(2)依恋,即婴儿对特定的人表现亲密并且在他们出现时感到安全;(3)性别社会化,即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并且产生相应的表现;(4)家庭中的社会性学习,即家庭环境、家庭氛围、父母教养方式等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5)道德认知的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发生改变。
第二节青年期的心理发展一、青年期的身体发展青年期是一个过渡期,随着生理上各方面的大变化,青年期的个体常常会在心理上也产生大变化。
青年期处于心理断乳期,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教育才能保证其健康成长。
二、青年期的智力发展青年期的个体认知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形式运算阶段,能够灵活地运用抽象思维处理各种抽象概念。
这一时期的青年能够有更多的思考和分析,为自己提供了更多获得新知识的机会。
三、青年期的人格与社会发展青年期人格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对于自我认同的寻求,这是使一个人了解自己有别于其他任何个体的一个问题。
这一时期的青年已经意识到要为自己的将来负责,因此常常会考虑“我要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等问题。
青年的社会发展最主要是与父母和同伴的接触。
个体一生中与父母的关系在这一时期是最不和谐的,认为自己已经长大的青年与依旧把他们当孩子的父母常常会产生矛盾。
此外,青年与同伴的相处越来越多,他们能够相互支持、学习,友谊对于这一时期的青年来说是最重要的。
第三节成年期的心理发展一、成年初期(18-35岁)(1)职业与工作:选择职业、努力工作、确定未来生活道路。
(2)婚恋及育子:建立婚恋关系、生儿育女。
二、中年期(35-60岁)(1)事业成就与价值转变:事业有成、追求目标改变、工作倦怠。
(2)危机与压力:体质开始减弱、功能开始衰退、工作、社会及家庭各方压力。
(3)空巢:孩子离家、生活单调、产生失落感、“空巢孤独”。
三、老年期(60岁-死亡)(1)认知变化:认知活动开始退化,尤其是听觉、视觉等感知觉和记忆。
(2)退休:生活模式、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导致一系列适应问题。
(3)丧偶:配偶死亡极易引发老年人疾病,而进行再适应对老年人来说是非常困难的。
(4)疾病:老年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因此常常会受疾病的折磨,使老年人产生消极适应的问题。
(5)死亡:老年人开始接受死亡,逐渐调整对待死亡的想法和情绪。
表2.2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第四节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 先天遗传较低级的心理机能受遗传影响较大。
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及普通兄弟姐妹的智商相关更高。
2. 环境因素(1)胎儿期环境:孕妇服药、吸烟、病毒感染、营养……(2)家庭环境:婴幼儿期时母亲的态度、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3)学校环境:教师教育方式、学校的氛围、同伴的影响……(4)社会环境:文化、观念、社会制度……第三章意识第一节意识的概念一、意识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即一个人对于内部或外部刺激的知觉。
二、意识的状态1.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指个体最清晰的意识,能够集中注意,引导自己有意识地完成一件事。
如得到一个重要任务,则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去完成它。
2.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意识,但是又不清晰的状态。
比如骑自行车,你可以边骑车边聊天,对于骑车这件事情好像不需要意识参加。
3. 白日梦状态指介于意识与睡眠两者间的一种状态,只包含了很低水平的意识努力。
如听课时觉得无聊,就不由自主地去想其他事情。
4.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状态中,意识并未停止活动。
第二节注意一、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并非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两个特点。
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
“双目凝视”、“侧耳倾听”、“呆视着”,这些现象就是注意时的适应性活动。
2.无关动作的停止。
有人看电视看得入迷时,呆若木鸡地注意电视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