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预防控制知识要点
一、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就是由肠道病毒(多为柯萨奇A组)感染引起得以急性发热与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得疾病,潜伏期一般为3-6天,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
疱疹性咽峡炎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3—10岁儿童.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
二、临床症状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h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
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得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h内发展为水疱与溃疡,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本病呈自限性,病程大约7天,预后良好。
三、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得异同
(一)相同点
1、病原体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2、临床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可出现口腔内疱疹及溃疡表现。
3、流行病学特征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均具有传染性,在学校及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可能出现散发或聚集性疫情。
(二)不同点
1、疹子分布部位
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症状主要为发热与口腔疱疹,但手、足、臀等部位并无疹子分布,而手足口病则有。
2、传染性
疱疹性咽峡炎得传染性较手足口病要小,后者更容易引起聚集性疫情得发生.
3、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症状较典型得手足口病症状要轻一些。
4、并发症
疱疹性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患儿往往因为咽痛而流涎、拒食,但就是一般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几乎不会出现重症、死亡病例。
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则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四、疱疹性咽峡炎得防控要点
学校与托幼机构在疫情流行期间,应积极落实晨(午)检、病例隔离、清洗消毒、宣传教育等防控措施。
(一)病例隔离
对于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得患儿,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在此期间医疗机构不应开具复课证明,以免造成疫情扩散.
(二)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并立即对患儿所用得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2、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得卫生习惯,老师也要保持良好得个人卫生状况。
3、教室与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4、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6、发生疫情时,应主动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防控工作,加强室内通风换气,必要时采用紫外线灯对空气进行消毒处理,定期做好玩具、桌椅、门把手物体表面得清洗剂消毒工作及晨检。
(三)班级停课标准
目前由于疱疹性咽峡炎没有纳入我国得法定报告传染病管理,尚无具体得疾病防控工作指引或规范.因此,建议参照手足口病停课标准执行,即:
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
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四)保持个人及环境卫生
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与室内环境得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得公共场所。
(五)宣传教育
学校与托幼机构需做好疾病相关知识得宣传教育工作,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做好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