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现状分析一、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办学条件整体状况得到改善,但生均水平逐步下降在经历了政策调整的低谷之后,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人数近年逐年增加,由此带来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的不断下降的办学条件不足问题。
办学条件呈现出“中部凹陷”的局面。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日显不足,特别是中部地区办学条件尤其紧张,各项生均值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西部还要低,而中部六省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09%,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全国招生总数的31.39%,在校学生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的29.63%,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十一•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改善中部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生均办学条件全面下降的态势不容乐观从生师比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压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沿海省市和劳务输出较大的人口大省,这说明当地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初,广东出现的技工荒就明显地印证了这一问题。
2.专任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低。
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4年增长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市区,负增长的有5个省市区,其中,增幅在2%以上的有黑龙江、山东、湖北、广西、青海、新疆等6省区;在比例减少的省市中,减幅在1%以上的有广东、西藏。
虽然“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课,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水平来决定。
而全国统计报表资料显示,200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只有12%左右;占专业课、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比例为23.0%,这说明我们中职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带领学生操作实践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职教师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构成偏低。
与普通高中相比较,2003-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本科以上专任教师数量明显低于普通高中的这一指标,所占比例低于普通高中约10个百分点。
从教师职称上看,全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占17.9%,中级职称占40.8%,与普通高中比较,副高以上职称所占比例比普通高中低1.4个百分点,中级职称比普通高中高6.8个百分点。
从分区域的专任教师职称看,东、中部地区的高级职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从纵向看,中职学校专任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近几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较低。
全国只有71.84%,远低于全国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83.46%。
相差将近12个百分点。
有些省的调查显示,中等职业教师的学历合格率主要是靠文化课教师的学历抬高比例,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很低,大约只有20%,有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只有2%至5%.就近3年的数据比较,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提高近8个百分点;而中等职业学校只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增幅也低于普通高中。
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但中、西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而西部省份比东部省份平均低11个百分点。
最低的省份只有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比最高的省份低33个百分点。
3.专任教师总量有所增加,但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要(1)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不适应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要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8.87万人,聘请校外教师8.23万人1[1],比2003年分别增加3.01万人和0.34万人,增长5.4% 和4.3%,生师比已经达到22.5:1,高出教育部颁发的生师比标准5.5人。
如果根据2005年全国平均生师比测算2006年中职扩招100万学生,至少需要增加4万教师。
到“十一五”末期,中职招生达到800万人,预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2400万人。
如仍按目前的生师比测算,至少还需要再增加教师47.8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年要增加专任教师10万人左右。
如果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生师比1:17的设置标准测算,则至少需要再增加约82万专任教师,加上自然减员的因素,每年要增加21万教师才能基本满足中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师生活待遇和工作环境较差。
目前很难录用和挖掘到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自己已有的专业骨干教师也很难留住。
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近年来,中职学校录用大专院校毕业生占专任教师的4%左右,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普通高中录用本专科毕业生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左右,比中职学校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是外单位教师调入中职学校任教的,每年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左右,同样是下降的趋势;普通高中从外单位调入的教师约占专任教师的6%左右,比中职学校也要高3个百分点。
三是校内外非教师调入中职学校任教每年约占中职教师总数的2%左右,而这些人中,有近80%是由本校的职工调整到教师岗位进行教学,这是为解决中职教师紧缺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四是其他原因减少教师的比例,中职占到8%左右,且比两年前下降了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其他原因减少教师只有1.8%,说明中职学校教师人员不稳定,流失现象严重二、对策与举措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上有明显改善,但各项指标的生均水平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形势令人堪忧,面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高度重视办学条件改善与保障,并通过制度建设和采取有效的政策举措,加快扭转生均水平下降态势,促进办学条件水平与规模的协调发展。
1.把改善办学条件作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工作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原有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而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教规模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必将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提高。
办学条件成为制约中等职业2010年的发展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必须重视对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分析和跟踪研究,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期对办学目标的实现提供物质保障。
如不快速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生均水平,不仅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能力得不到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也同样会受到严重制约。
2.设立和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执行标准办学条件的改善,最终是要落实到教育经费保障方面。
为此,需要制定中等职业教育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的最低标准。
各地要在省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加紧核算和制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并在各地人大、政协、教育主管部门和职业技术教育行业性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下,保证各地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办学执行政府所颁布的生均经费标准。
对凡属于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在职业教育投入上做出了努力,仍然达不到国家财政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最低标准要求的省级政府,须由中央政府给予补足。
3.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分担机制经过核算,到2010年每年至少增加中职教育经费投入126亿元,其中:新增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包括新建和其他利用)180万平方米(约9亿元),新增教学仪器设备值60亿元,招聘录用专任教师21万名(约需要42亿元),培养和引进“双师型”专业课教师至少3万名(约9亿元),新增图书资料5000万册(约5亿元)。
经过五年建设,到2010年基本达到生师比为17:1,生均教学行政用房8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2500元,生均图书30册,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0%。
要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必须走政府为主、校企合作、内部挖潜和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的路子,构建多渠道的中等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1)建立“政府主导型”职教投资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社会、国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需要政府加强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增加财政性教育投资,改变我国财政性教育投资上总体不足的状况。
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力度,大力改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每个县重点支持1所职业高中,集中力量在省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办好省级培训基地。
中央政府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制定和严格执行教育投入法律法规,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法》,通过立法,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等公益性事业的投入力度。
完善公共教育预算管理,规定中等职业教育经费预算的项目、标准,并列入地方财政预算,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
(2)制定企业分担中等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中等职业学校通过教育过程,将没有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劳动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技能熟练、上手快、用得好、留得住的技术工作或服务人员,提供的是职业教育产品,企业使用这些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使员工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不仅促进了企业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增加了盈利能力;还节约了企业的教育培训费用,降低了企业用不熟练员工带来劳动生产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的风险,企业购买的是物化在培训者身上的职业教育服务。
因此,企业应按照接收员工的数量、专业、层次付给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成本耗费。
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成本费用的分担形式,除《职业教育法》中规定的提取方式和比例外,还应制定企业购买职业教育服务的政策。
(3)建立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贷款制度。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通过助学奖、奖学金、贷学金等形式,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资助。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培训,建立竞争性教育资源配置机制,政府以培训券的形式对农民进行补贴。
4.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政策,鼓励调动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到中等职业学校担任专业课教师;其次,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加深教与学的交流,将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普通本科院校的再培训,交流充实到中等职业教师队伍中去;同时建立和执行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习的制度,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理论应用于实践,再来教学、指导学生,以加强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解决专业课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来源渠道不通的难题;第三,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