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十大名-1、春之歌乐曲简介《春之歌》选自门德尔松的钢琴独奏曲集《无词歌集》(作品第62号),A 大调,4/4拍。
该曲为门德尔松创作的所有“无词歌”中最为著名的曲子,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的独奏曲而广为流传,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作者简介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
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小型器乐体裁,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单的伴奏所组成。
这种方法为的是使旋律能在一定音型的伴奏下表露无遗。
而且,无词歌的旋律不一定非得象歌曲一般,被限制在一定的音域之内,而可以稍稍宽广一些。
门德尔松一生总共创作了四十九首无词歌,大约创作于1830至1845年间,分为八集出版。
音乐赏析春之歌这首被冠以《春之歌》标题的无词歌具有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
曲式虽单纯,但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从而利用钢琴创造了漂亮效果,由此我们不得不对门德尔松的天才发出赞叹。
在伴奏与踏板的关系中,也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太小,盛不下,唯有思绪翻滚,跳荡,沸腾。
梦中,这辉宏的曲调也早已将魂魄吞没。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
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自然酣畅的倾泻,轻灵缥缈而悠远,像风中翻飞的白色纱帘,与前后热情的幻想色彩形成鲜明的对比。
梦幻般的意境。
轻柔的琴声,深情的倾诉,恬静的沉思,飘摇的思绪,清丽婉转,妩媚动人。
小溪轻幽的拨动琴弦,紫罗兰在岸边娇柔的绽放,露珠玲珑的挂在叶尖,云雀婉转歌唱。
情侣们,手牵手,双眸星辰点点,蜂蜜般香甜的阳光下,编织着玫瑰色爱情的花环。
华丽而富有诗意的曲调,演绎了人生最美妙的幻想与爱情,像是一场美丽的梦。
在幻想中迷离,徬徨,沉醉。
梦幻中,亦点燃希望与光明的火种,憧憬美好灿烂的未来……3、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乐曲简介肖邦作于1831年,是一首高技巧、华丽、辉煌而热烈的音乐会圆舞曲,舒曼说本曲是肖邦“身心都在跳动的圆舞曲”。
乐曲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急板,一开始是4小节用同音反复的引子,节奏性很强,宛如号角齐鸣,带有辉煌的色彩。
紧接着出现的圆舞曲主题热情奔放,充满了生命活力。
第二部分运用大跳的音程和导音式的半音上行等表现手法,旋律舒展畅达,表现了华丽明朗的色彩。
第三部分有大量休止符,使活泼的旋律带有灵巧细腻的特点。
第四部分半音进行得音调甜美舒畅,温柔抒情。
第五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重现各主题片段,音乐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音乐赏析这首作者生前发表的第一首圆舞曲是最为轻快华丽的一首,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韦伯繁荣<邀舞>,把人们带进欢快的舞会场面.乐曲除了引子和尾奏,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降E大调为主,第二和第三部分以将D大调为主,第四部分在降G大调上,第五部分回到降E大调.4、六月船歌创作背景1875年冬,三十五岁的柴科夫斯基正值创作的盛年。
他的作品博得音乐爱好者的一致赞誉。
圣彼得堡文艺月刊《小说家》(Nouvelliste)主编M·贝纳德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并富于俄罗斯特色的诗歌,准备在1876年新创刊的音乐副刊上,每期刊登一首,于此同时,还要刊登一首与诗歌内容相吻合的钢琴曲。
于是他向柴科夫斯基约稿,并将准备选登的诗寄给柴科夫斯基,请他每月按节令写一首钢琴曲,与诗同时发表。
柴科夫斯基嘱咐他的男仆,到了每月的某日提醒他做这件事。
每逢应该写这样的一首钢琴曲的那一天,他就坐下来创作,写完就寄给贝纳德。
他一共写了十首这样的小曲,只有六月和十一月不能激起他的创作灵感。
其中他用《船歌》作为六月的一曲,六月,俄罗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气候宜人,大地一片葱绿,野花散发着芬芳。
这一时期,柴科夫斯基的心境较好,他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眼望着醉人的美景,动人的旋律油然而生。
柴科夫斯基根据诗歌中描写的波光粼粼、水波荡漾的意境,采用“船歌”体裁,并以之命名。
这只曲现成为十二曲中最为脍灸人口的曲子之一。
艺术特征《四季》的十二首作品,旋律优美,织体多样,和声丰富,色彩绚丽,每一首乐曲都是一幅五彩缤纷的风俗画,生动地反映出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侧面。
有些是描写人民生活的画面(二月——狂欢节,八月——收获,九月——狩猎,十二月——圣诞节),有些是描述还在劳动的俄罗斯农民(七月——割草者之歌,十一月——雪撬),有些是对大自然景色的抒写(三月——云雀之歌,四月——松雪草,五月—白夜),也有的是纯粹的抒情小曲(一月——壁炉旁,六月——船歌,十月——秋之歌)。
在这些总的讲有些忧郁伤感的作品里(当然,也有欢快明朗的段落),作曲家根据时令的特点,在几幅诗意的图画里,把对逝去的青春和消磨的生命的惋惜,哲理性地表现出来。
其中以盛夏六月《船歌》为代表,抒发了柴科夫斯基的充满明朗乐观、肯定生活的思想感情。
船歌在最初时是指意大利水域威尼斯贡杜拉(一种黑色平底、首尾微翘的单桨狭长木船,称“贡杜拉”)船夫的歌曲,贡杜拉船夫所唱的歌曲以及模仿这种歌曲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称为“巴卡罗尔”,意译为“船歌”。
最初的船歌音调悠长、优美、抒情,节拍为6/8拍,调式则为小调式,伴奏节奏型模仿船身均匀摇摆和摇桨的动作,富于律动。
而柴科夫斯基则按照俄罗斯民族风格,重新处理了船歌体裁,这首船歌没有采用6/8拍子,而是用从强拍到弱拍一摇一摆平稳的4/4拍子的节奏,来表现俄罗斯自己的平底船均匀划分的节奏,同样体现了轻舟荡漾的意境。
悠长而甜美的旋律就像一首俄罗斯民歌那样带着淡淡忧郁的表情,刻划出生活在辽阔国土上的俄罗斯人民的宽厚、深沉而诚挚的性格。
笔者下文以此为例,谈谈钢琴套曲钢琴曲《六月》的演奏要点和练习方法。
5、少女的祈祷关于作者:苔克拉·芭达捷芙丝卡(Tekla Badarzewska,1834-1861),波兰女作曲家、钢琴家。
主要作品为三十五首钢琴小品,风格单纯而清丽,但她的大部分作品默默无闻,只有《少女的祈祷》(作于1859年)是世界名曲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钢琴小品之一。
创作背景:作曲家里,女性很少,情况确实是这样的,而钢琴小曲《少女的祈祷》的作者是我们所知道为数不多的女作曲家中的一位,而且这位女作曲家如作品名字一样,是位名副其实的少女,她就是芭达捷芙斯卡,一位优秀的波兰青年钢琴作曲家。
她于1834年生在华沙,1861 年就逝世了,才活了二十七岁,她的青春是短暂的,但她留下的这首钢琴小品,却是一支永开不凋的鲜花,永远绽放在世界音乐的百花园里,时时萦绕在每个后人的耳边,散发着清澈的淡淡的幽香。
《少女的祈祷》这首钢琴小曲,这首作品作于1859年,最初刊登在法国巴黎一家音乐杂志的副刊上,但很快就不胫而走,成为畅销一时的名曲,此后相继以八十余种不同版本风行全球。
让我们再次记住这位少女天才的名字吧,她就是芭达捷芙斯卡,波兰的天才女钢琴家。
芭达捷芙斯卡并未受过严格的音乐训练。
她只是一位业余的青年作曲家,曾创作过一些钢琴作品,例如《小茅屋的回忆》、《甜蜜的梦》、《友谊的回忆》等,其中《少女的祈祷》这支曲子使她一举成名。
6、托卡塔曲简介托卡塔来自意大利文,直译,原意就是触碰的意思,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用一连串的分解和弦以快速的音阶交替构成,所以托卡塔曲也叫触技曲。
托卡塔 toccata 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紧促,并对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
十六至十八世纪流行于意大利,通常由几个对比性的乐段构成。
十八世纪在德国有进一步发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更为突出。
有时也用于赋格之前,相互形成对比,如巴赫的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
十九世纪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特点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接近即兴创作的体裁,它的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的运用。
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模进和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落。
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与快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落形成对比。
托卡塔曲是一种由键盘乐器所演奏的乐曲。
它是一种快速而节奏清晰的乐曲。
这种音乐形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北部。
1590年代,已经有一批托卡塔曲问世。
之后,作曲家将这种音乐形式带到了德国。
在那里,托卡塔曲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其标志为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
巴赫的托卡塔曲是这种音乐形式中的经典之作。
这些风琴(Organ)作品都是即兴作品,通常伴随着一段独立的赋格。
在这种情况下,托卡塔曲代替了一般的固定的序曲。
他的羽管键琴作品通常有多个乐章,由赋格形式写成。
7、夜曲乐曲简介:降E大调夜曲作于1830年,是肖邦夜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明朗的一首,作品的风格明显地流露出传说夜曲的痕迹。
这首夜曲具有典型的肖邦早期作品的风格,平易优美,饱含诗意,可见此时的肖邦已无愧于“钢琴诗人”这个雅号。
乐曲的构成为回旋曲式,行板,12/8拍。
右手在装饰音中始终保持同样的形态,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
降E大调夜曲这是肖邦夜曲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最脍炙人口的一首,曾被改编为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等乐器的独奏曲。
全曲有三个主题素材。
以行板速度呈示的第一主题恬适华美,犹如表情丰富的花腔女高音般的歌调。
这一主题在整首乐曲中反复了三次,情绪连贯,但是旋律的装饰性变化很大,具有较强的即兴色彩。
在第二主题中则注重于速度的变化。
接着再现的第一主题,其即兴特点增强,整个乐句的装饰性变化使旋律成为斩不断的情丝,诉说着内心的甜蜜和辛酸。
以上两个主题重复一遍后,出现了第三主题,形成临近结束的气氛,第三主题变化重复后出现富于热情的华彩段落,最后,乐曲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8、致爱丽丝创作故事《致爱丽丝》是由贝多芬创作的。
关于这首乐曲的创作背景有许多种说法。
其中受到广泛认可的观点则认为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
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
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来到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边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伊丽莎白后来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
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