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 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 这部份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 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 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讲述上层 社会,第四部份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 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 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 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 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 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在中国浩森的散文之海里,优秀之作实在太多 了,而《古文观止》所选作品真是做到了蒙童 读来不高,学人读来不低,很像家喻户晓的 《唐诗三百首》一样,这两部选集堪称中国传 统文学通俗读物的双璧。
全国大中小学将增经典诗文课程 北京为试点区
2010年08月02日 北京日报
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学校开展“中华诵 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市教委日前透露, 昌平区已被确定为本市试点区,区内中 小学、中职学校将在语文、历史、德育 等课程中强化经典讲解、诵读内容,高 校大学语文及中文、播音主持、影视话 剧表演、师范类等专业相关课程中也需 训练和考核学生诵读和书写技能。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专题一:基本理论部分
2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 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 铁器(剑)、 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 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 的变迁。
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 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 朝问道,垂拱平章。爱育黎首,臣伏戎羌。遐 迩一体,率宾归王。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 被草木,赖及万方”。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 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 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 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 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 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 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教育部、国家语委计划用三至四年的时 间,筹建“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包括 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 中国传统经典诗文以及中国节日、24节 气等传统知识,
此次试点的教学成果也将被收入其中。 资源库中每一篇诗文都将邀请名家讲解、 朗读、吟诵,并邀请书法家书写,学生 及公众可免费下载共享资源。
全国大中小学将增经典诗文课程 北京为试点区
此外,试点区中小学还将开发开设经典 诵读、书写、讲解专门课程。
中职学校、高校相关专业开设经典诵读、 书写、讲解的必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 并设立经典诵读学分,进入学生素质拓 展认证系统。
各校还将选编经典读本以及书写、讲解 材料,并加强相关师资的培养。
全国大中小学将增经典诗文课程 北京为试点区
文化代沟
读《古文观止》
钱钟书先生曾说,古代相当于人类的小孩子时 期,古代是幼稚的,经过几千百年的长进,才 慢慢地进化到现代;读《伊索寓言》可以增进 我们对现代文明的骄傲,《伊索寓言》中好多 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
时至北宋年间,民间尚传谣曰:文选烂、 秀才半。宋代有“文章祖宗”之说。
延至元、明、清,有关《文选》的研究 亦未尝中辍。是今人研究梁以前文学的 重要参考资料。
《古文观止》
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 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 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 有近八百首古文。所选文章 语言凝练、短小精悍、乃千 古传诵之作,从中不难看出 编者细致和周到的眼光。
《千字文》的第三部份讲述与统治有 关的各方面问题。
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 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京城之 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 份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 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这部份最 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 “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 岩岫杳冥。”
书名为“观止”,于古文选 编,其意可知,该书的编选 意图就在于尽善尽美,一览 此书,即可“观止”古文矣。
本书亦有入选不当者,因为 选编主要是着眼于考科举时 做策论,但作为一种古代散 文的入门书,仍有其存在价 值。
《古文观止》评价
《古文观止》虽为当时的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 者所选编,但一点也没有媚俗的气息,这些不 朽的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成熟的 人生经验、艰深的文章美学,乃至博远的宇宙 哲理。
(2)儒家经典: 汉代以“五经”为课程(“五经”即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的合称,《乐经》(加上失传 的《乐经》也称为“六经”);宋代以 “四书”为课程(《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
(3)文选读本:《昭明文又称 《文选》,是中国现 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 集,由南朝梁武帝的 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 同编选。萧统死后谥 “昭明”,所以他主 编的这部文选称作 《昭明文选》。
所选多大家之作,时代愈近入选愈多。其中以 楚辞、汉赋和六朝骈文占有相当比重,诗歌则 多选对偶严谨的颜延之、谢灵运等人作品,陶 渊明等人平易自然之作则入选较少。
作品划分的类别,则能反映汉魏以来文学发展、 文体增多的历史现象。
《文选》的地位
“选学”在唐朝与《五经》并驾齐驱,盛 极一时士子必须精通《文选》。
《文选》的内容
《昭明文选》一书,是萧统招聚文学之 士而编。书中选录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 不选经子,史书中也只略选“综辑辞 采”,“错比文华”的论赞,已初步注 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认为 只有“事出于沉思,义归于翰藻”者方 可入为文学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尤注 重骈俪、华藻。
《昭明文选》
全书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 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 书,檄,移,对问,设论,辞,序,颂,赞, 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 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38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