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旗卡镇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甘旗卡镇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甘旗卡镇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第二条规划区第三条适用范围第二章城乡规划勘查测量管理第四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的基础资料第五条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第六条城乡规划基础测量第七条城乡规划工程测量第八条城乡规划勘察测量资料的管理第三章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第九条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第十条专项规划和宏观发展战略规划第十一条规划编制基本要求第十二条“六线”控制体系第十三条密度分区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和镇规划区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十四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内容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的确定第十六条规划用地红线的划定第十七条建设项目的用地面积第十八条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确定第十九条建设用地规划条件的内容第二十条建设用地技术经济指标第二十一条居住用地公共设施配套要求第二十二条旧城更新及城中村改造第二十三条竖向标高第二十四条城镇公共道路和城镇公共绿地的界定第二节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第二十五条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的内容及依据第二十六条建筑工程使用功能第二十七条建筑工程的高度控制第二十八条建筑工程的建筑间距控制第二十九条建筑退让控制第三十条停车配建第三十一条基地出入口方位要求第三十二条建筑工程景观控制第三十三条紫线范围内的建设控制及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保护第三十四条临时建设工程第三十五条私人建房第三节市政工程规划管理第三十六条道路交通工程第三十七条其他交通设施第三十八条管线工程第三十九条其它市政设施工程第五章村庄规划区规划管理第四十条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的内容第四十一条村民住宅建设控制1第四十二条村民住宅建设控制2第四十三条乡镇企业、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第六章规划验收第四十四条建设工程规划验收第七章附则第四十五条本规定与规划办法的关系及罚则第四十六条施行时间附表:附表一各类建设用地适建范围表附表二居住用地容积率、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控制指标表附表二居住建筑建筑间距表附表三建筑工程临规划道路红线退让(D)规定附表四建筑工程临铁路边轨中线退让(D)规定附表五建筑工程临架空电力线导线的边线退让距离(D)规定附表六建筑工程临规划蓝线退让距离(D)规定附表七建筑工程临规划绿线退让距离(D)规定附表八建筑工程临相邻地块边界退让距离(D)规定附表九建筑工程停车位配建要求附表十村民住宅建设控制表附表十一停车视距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水平,实现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甘旗卡镇城乡规划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镇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规划区甘旗卡镇的规划区是指甘旗卡镇行政区域范围内,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划定的城市、镇、乡(苏木)、村庄和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第三条适用范围在本镇规划区内制定、修改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和建设,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或村庄规划执行;详细规划、村庄规划未作出规定或者尚无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的,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城乡规划勘察测量管理第四条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的基础资料编制城乡规划应当具备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和城乡规划测量等必要的基础资料。

城乡规划勘察和测量应当满足城乡规划编制和实施规划管理的需要。

第五条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阶段与城乡规划编制阶段相适应,分为总体规划勘察阶段和详细规划勘察阶段。

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乡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规定。

第六条城乡规划基础测量城乡规划基础测量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本镇平面坐标系统应当采用高斯正形投影3度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投影面采用本镇平均高程面,投影长度变形值应当小于2.5cm/km。

首级平面控制网的等级应当为二等,其主要技术要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测量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二)本镇采用1956黄海高程系。

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为二等,其主要技术要求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测量规范及相关技术规定。

(三)应当根据城乡规划的需要测量规划区的基本地形图,并进行定期更新。

基本地形图系列的比例尺为1:100、1:10000,并且应当采用本镇地形图图式及图幅分幅编号和数字测量方法,建立数字地形图库。

数字地形图应当包括数字线划图(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及数字栅格图(DRG)。

(四)规划区范围应当测绘1:10000地形图,并五年更新一次;规划区范围内城市和镇总体规划确定的集中成片的城镇建设用地区域应当测绘1:1000地形图,并两年更新一次。

根据规划建设实际需要进行专项测绘工作的,可以不受上述限制。

第七条城乡规划工程测量城乡规划的实施应当以城乡规划工程测量为基础。

城乡规划工程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建设用地地形图及规划用地红线界址点测量。

(二)建筑工程的放线、验线及规划监督测量。

(三)规划道路、桥梁、隧道等市政工程和电力、电信、燃气、自来水、排水、工业管线等管线工程的放线及规划监督测量。

(四)对高层建筑、桥梁、加层和扩建等规范规定需要进行变形测量的建筑进行变形测量。

城乡规划工程测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城市测量规范和其他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第八条城乡规划勘察测量资料的管理城乡规划勘察和测量资料应当逐步实行统一管理,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料库,并实现资源共享。

涉及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的应当按照有关保密规定执行。

第三章城乡规划编制管理第九条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甘旗卡镇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一般分为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四个阶段。

城市、镇规划区编制和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区编制和执行村庄规划。

为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应在总体战略、专题规划研究等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法定规划。

根据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相应制定城乡总体规划的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以及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十条专项规划和宏观发展战略规划涉及城乡建设和功能的各专项规划,由各专业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并与国民经济近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符合各专业相应的国家技术规范和规定。

应当编制专项规划的行业及主管部门如下:公园、广场、绿地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局、规划局);城市、镇道路系统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局、规划局);公共交通系统专项规划(建设局);环卫设施专项规划(建设局);供热专项规划(建设局);燃气专项规划(建设局、燃气公司);防洪及岸线景观规划(水务局);给排水专项规划(水务局);环境保护专项规划(环保局);抗震防灾专项规划(地震局、民政局);道路交通管制系统专项规划(公安交警支队);公共治安网点专项规划(公安局);铁路枢纽、站场、线路专项规划(铁路部门);各类通讯信息网络和站场规划(网通、电信、联通、广电公司);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卫生局、计生委);文化教育设施专项规划(文化局、教育局、体育局);商业网点专项规划(商务局);土地利用规划(国土局);旅游专项规划(旅游局);人防专项规划(人防办);邮政网点专项规划(邮政局);消防专项规划(消防支队);电力系统专项规划(电业局);住宅建设规划(建设局);仓储物流发展规划(商务局);旗域生产力布局规划(规划局、发改委、经委、开发区管委会、工业园区管委会);旗域综合交通规划(规划局、交通局、铁路分局、民航站);旗域发展战略规划(规划局、发改委、政研室);旗域历史文化保护规划(规划局、文化局);旗域河湖水系专项规划(水务局)。

第十一条规划编制基本要求城乡规划编制应当注重和加强对土地使用现状及已经作出的规划审批和许可行为的调查,应当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实施性,有利于发挥规划的引导、统筹、调控等公共政策作用。

第十二条“六线”控制体系在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划定紫线、红线、绿线、蓝线、黄线、黑线等“六线”,并制定相关规划控制导则。

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应当遵守“六线”规划控制导则。

本款中的“六线”分别指:紫线:即历史文物保护规划控制紫线,指规划用于界定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经市、县(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红线:即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指规划中用于界定道路广场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和交通设施用地的控制线。

绿线:即各类绿地范围的规划控制绿线,包括公共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

蓝线:即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指规划中用于划定较大面积的水域、水系、湿地及其岸线一定范围陆域地区作为保护区的控制线。

黄线:即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黄线,是指对城市、镇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在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黑线:即城市、镇建成区规划控制黑线,指规划中用于界定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的控制线(其中村镇建设用地划入黑线),是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与非城镇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之间的政策性控制线,城市及村镇开发建设活动应在黑线控制范围的可建设用地内进行。

第十三条密度分区在综合评价区位、交通设施、环境及现状建设等因素的基础上,按照总体规划的控制要求,将城市、镇的规划区划分成不同的密度分区,对城镇土地利用的规划控制指标实行分区、分级量化管理的体系。

密度一区:即已形成的建成区。

密度二区:即景观控制区。

密度三区:即工业用地。

密度四区:其它区域。

在不同密度分区内制定、实施城乡规划和进行建设应当符合所在密度分区的规划控制指标。

第四章城市、镇规划区规划管理第一节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十四条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的内容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一般应当明确建设单位、建设项目名称、建设用地使用性质、规划用地范围、用地面积和有效期限等内容,必要时可以同时提供规划设计条件。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一般应当明确建设单位、建设项目、建设用地使用性质、规划用地红线、用地面积、规划设计条件和有效期限等内容。

第十五条建设用地使用性质的确定城市、镇建设用地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及《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进行分类。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应当按照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确定建设用地使用性质。

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建设用地兼容性已经作出规定的,应当按照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作出规定的,可以按照本规定建设用地适建单位表(附表一)执行。

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确需改变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并超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建设用地兼容性范围的,应当先申请按照法定程序调整控制性详细规划。

尚无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使用性质应当按照上层次城乡规划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执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