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Ⅱ Ⅲ Ⅳ型超敏反应

18Ⅱ Ⅲ Ⅳ型超敏反应


Type IV hypersensitivity the three forms
Contact dermatitis reaction to leather
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发生 时间 接触性 皮 炎 8-72 小时 病理 表现 红肿、 水泡 组织学特征 上皮层淋巴与单核 浸润,皮内水肿 致敏原
(三)Ⅲ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损伤机制(2)
PAF
趋化因子 细胞因子
血小板凝集、破坏
血栓形成 血管炎症 •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局部组织水肿,IC进一步沉积 • 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沉积的IC时释放多种酶损伤局部组织 • 激活的血小板凝集、破坏形成微血栓,使局部组织缺血、出血
I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血管炎
抗体与体内的可溶性自身或者 外来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于 组织中,然后激活补体造成以充血 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侵润为主 的炎症性损伤。
可溶性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IgG、IgM)形成免疫
主 要 特 点
复合物(循环IC)
循环IC在一定条件下 沉积于组织(动脉血管壁的弹
性蛋白层内、肾小球基底膜、关节和皮下等)
募集MΦ 、 更多Th1 进入局 部浸润,激活的MΦ 释放炎症因 子,血浆渗出,扩大炎症反应。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3)
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 细胞)将抗原肽段-MHC-I复 合物表达在其表面给Tc识别。
Tc在杀伤靶细胞的 同时造成局部组织的 损伤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APC CD4+ Th1 释放细胞因子 (IL-2,IFN-r,TNF,LT) Th、Tc增殖 MΦ活化
Bowman’s capsule
High pressure
Writration
filtrate Filtration/secretion
To renal vein
To choroidal vein
epordyma
3. Colliery body
4. arterioles
讨论:发生机制
二、Ⅲ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 超敏反应性疾病常为混合型,但以某型为主。
肾小球肾炎 • II型超敏反应损伤与IV型超敏反应损伤可同时存在 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的损伤 • 同一疾病过程可有几种类型免疫损伤共同参与 过敏性哮喘可由Ⅰ、Ⅲ型 超敏反应引起
• 相同变应原可通过不同途 径导致多种类型的超敏反应
青霉素可致Ⅰ、Ⅱ、Ⅲ、Ⅳ 型超敏反应
皮下多次注射
马血清
家兔
局部红肿、出 血及坏死。
2.人类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局部多次注射
(1)胰岛素 (2)过敏性肺炎
糖尿病人
局部出现红肿。
Arthus reaction
Arthus reaction Type-II Weal & flare reaction Type-I
(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主 要 特 点
血清中的抗体IgG、IgM与组织细胞上的抗原结合
细胞膜上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巨噬细胞、NK 细胞引起细胞溶解(细胞毒型)。
IgG、IgM与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刺激细胞分泌功能亢 进(刺激型 )
一、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一)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成分 1.抗原-常为细胞性抗原 2.抗体 -调理性抗体,主要为IgG和IgM 3.效应细胞和分子 -补体、吞噬细胞、NK细胞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抗原多于抗体
抗原与抗体数量相当
抗原少于抗体
外源性——病原微生物、异种血清等 内源性——变性的IgG、SLE的核抗原等
补体水平
游离抗体量
游离抗原量 组织损伤 免疫复合 物水平
天)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
T 细胞参与反应,抗体补体不参与
主 要 特 点
迟发型超敏反应 致敏 T细胞再次接触 同一抗 原24小时后出现反应,48~72小时达高峰。
主要病变为慢性炎症反应,以单核细胞、淋巴 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
一、IV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原、免疫细胞
抗 原——病原生物:胞内寄生菌(如结核菌)
病毒 真菌 寄生虫
讨论:发生机制
基底膜 1 内皮细胞
抗体 抗原 免疫复合物沉淀
2
复合物
补体
C3a C5a
血小板凝聚
C5a
血小板
肥大细胞 微血栓形成 血管活性胺
趋化
血管壁
1. Renal glomeralus
From renal artery
2. Choroid plexus
From cerebr al and carotid artery Cerebrospinal fluid
橡胶、植物 毒素、金属、 化妆品等 结核菌素 免疫复合物 或其他异物 的长期刺激
结核菌 素反应
24-72 小时
21-28 天
皮样变,中心结节 形成
肉芽肿
硬化(皮 肤、肺)
关病与反超各讨 系的疾应敏型论
:
各 型 超 敏 反 应 与 疾 病 的 关 系
油漆、染料、农药、化妆 品、药物等
接触性皮炎
同种异型抗原 自身抗原
移植物排斥反应 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
结核菌素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DTH):①检验卡介苗的接种效果 ②衡量免疫应答状态。
慢 性 肉 芽 肿
上皮样细胞
细菌 多核巨大细胞
Th 1细胞
巨噬细胞
纤维母细胞
组织中的异物(硅、矿物质、真菌、分枝杆菌、 寄生虫等)长期得不到彻底清除,引起巨噬细胞和上 皮样细胞的聚集。结节中心的外周有T细胞围绕,并 伴有一定程度的纤维化。
免 疫 复 合 物 形 成 与 组 织 损 伤
*
抗原注入后天数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1.血管活性胺类物质的作用(血管通透性增加)
免疫 复合物 激活补体 C3a/C5a,C3b 组胺类炎性介质 结合 血小板FcR 血小板活化
使肥大细胞、嗜碱性 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
血管内皮间隙增大有助于 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嵌入
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 细胞溶解型(Cytolytic type) 刺激型(stimulated type)
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 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 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 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 性免疫反应。
抗体参与(IgG、IgM),补体参与
母胎Rh血型不符
Rh– 初孕
Rh– 再孕
Rh+ 胎儿红细胞
健康新生儿 致敏母亲
Rh+
新生儿溶血
首次妊娠
抗Rh血清
再次妊娠
新 生 儿 溶 血 的 机 理
新生儿溶血的预防
Rh抗体被动免 疫72小时内
Rh– 初孕
Rh– 再孕
Rh+
Rh+
健康新生儿
胎儿红细胞进 入母体即被破坏 (不能诱导母亲 抗Rh免疫反应)
细胞抗原:(肿瘤、移植细胞)
免疫细胞—— T细胞:CD4+ Th1
CD8+ Tc APC
活化的单个核吞噬细胞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1)
局部的APC摄取处理抗原
APC将抗原多肽以MHC-II-多肽复 合物表达在其表面,提呈给特异性 的Th1识别并被活化。
IV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2)
活化的Th1释放细胞因子—— 活化血管上皮细胞,增加粘附分子 的表达
血管内皮细胞 活化粘附分子 表达增加
致敏T细胞
MΦ浸润
CD8+ Tc释放穿孔素、细胞 毒素直接杀伤靶细胞
TCR-Ag-MHC三元体
协同刺激分子
CTL

常 见 迟 发 型 超 敏 反 应 疾 病
胞内微生物感染
结核病、麻风病 病毒感染 某些真菌感染 某些寄生虫感染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小分子物质与皮 肤细胞蛋白结合
沉积的IC激活补体与白细胞,引起组织炎症性损伤
一、发生机制
(一)抗原 — 可溶性抗原
(二)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的影响因素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组织损伤的机制 (四)组织损伤特点
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一)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抗原
+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IgM IgG
亲 细 胞 作 用
(二)发生机制
1.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发生机制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1)
激活补体经典途径,溶解抗原靶 细胞、免疫粘附、调理吞噬.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二)
ADCC效应 —— 破坏靶细胞
II 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三)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一)输血反应 (二)新生儿溶血症 (三)血细胞减少症 (四)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五)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综合征) (六)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病)产生针对甲状腺细胞
表面甲状腺刺激素(TSH)受体的自身抗体
新生儿溶血
母胎ABO血型不符
IgM/IgG 补体 II 型 NK 细胞毒型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IgG/IgM III 型 补体 血小板 免疫复合物型 中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溶血性贫血 血细胞减少症 新生儿溶血 移植物超级排斥反应 Graves’ 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