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主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关系探究

自主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关系探究

龙源期刊网
自主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关系探究
作者:高宇汉
来源:《教学研究与管理》2019年第05期
摘要: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更偏向于运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认为接受学习是不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容易出现“满堂灌”的现象。

其实,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交替运用、有机融合更能打造高效的课堂。

文章对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以期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提供助力。

关键词:自主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交替互补;有机融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许多教师都认为这是新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教学中,教师已认识到教育必须着眼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让学生全面成长。

因此,教学中就特别强调和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于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被认为不符合当下的教学,生怕被戴上“灌输式”教学的帽子,违背新课标的要求。

其实,它们两者之间互补,可进行互相交替运用,这样课堂效率会更高。

一、自主探究学习和接受学习不是对立的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式主要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也就是自主探究学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个概念。

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对学生来讲,学习不包括发现,只要他们将所学的内容内化,也就是将所学的内容与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从而调整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例如,学习“圆的半径、直径”这些概念时,通过实物抽象出概念之后,教师就可以给出定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作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作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学生接受了这个定义,再根据定义去学习后面的知识。

而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时,就可采取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习动机和独立思考,更强调过程。

在小学阶段,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即探究的天性),这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需要的,它们各有优势和不足。

接受学习的优势在于学习所需的时间比较短,学习的内容比较多也比较系统。

不足是如果教师过多地讲解,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