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导航】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借鉴为主:近几年的高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着眼点通常是苏联的经济建设为中国现代经济建设提供的借鉴和教训2.重点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从考查内容上看: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政策或外国名人对苏联领导人采取的一些政策的评价上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仍将是命制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最佳呈现形式。
隐性介入社会热点,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正确地利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的问题以及苏联的农业政策留下的经验教训与三农问题2.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思维导图】【备考策略】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
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考点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
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从经济体制角度看: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高考体验】1、(2013年课标1,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点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3.世界现代史上的三大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特点(见世纪金榜P99)。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体验】2、(2013年课标1,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3、(2013年课标2,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4、(2013年广东,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九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考点三斯大林模式的调整核心词:苏共二十大、军备竞赛、苏联解体1.三次改革2. 苏联解体(1)过程:①《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②“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质变。
③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2)原因: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体制上的弊端和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根深蒂固。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错误方针,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西方敌对势力长期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考题预测】1、2012年7月9日《苏联解体20年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
”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是()A.取消商品贸易B.实行工业国有化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2、2013年5月24日,法国《解放报》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3、2012年6月29日《从民心指数高扬到苏联政权垮台》指出:“新经济政策采取了顺乎民意、尊重客观规律的措施,仅五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分别增产2倍、1倍以上。
”以下不能体现此政策顺乎民意的是() A.实行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建设C.实行按劳取酬的分配制度D.实行五年计划方式规划发展方向4、2012年7月2日俄罗斯舆论研究中心公布的国家领导人的民心指数:“普京61%、梅德韦杰夫54%、勃列日涅夫39%、斯大林28%……”其中斯大林民心指数排前几位的因素不包括() A.使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B.农业集体化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C.政局稳定,国力提高D.领导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2013年3月30日,82岁的戈尔巴乔夫在《人类改变历史还是历史改变人类》讲座中,认为把苏联解体归罪于他个人是不负责任的,而《俄共反思苏联解体》一文则认为“苏联解体源自戈尔巴乔夫的背叛与变节”。
对以上两种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前者有道理——斯大林体制弊端长期存在是根源B.后者有道理——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C.二者皆有片面性——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影响下的产物D.两者皆错误——西方的和平演变,苏共党内反动势力破坏才是主因6、《历史上的苏联》一文写道:“沿着斯大林设计的道路就是一条通向崩溃的路,其多任领导人试图扭转前进方向,但皆未成功。
”关于苏联领导人努力扭转方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赫鲁晓夫冲击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B.勃列日涅夫仍坚持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戈尔巴乔夫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D.上述三人的经济改革成功,政治改革失败7、用文明史观解读历史是研究历史的新趋势。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各种文明不断交融创新的过程。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文明的交融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1)“……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新兴资产阶级的哪些主张反映了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文明的创新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比国家的历史意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