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研组解读教材说课稿2018.5.3我们四年级数学教研组的老师,根据课标中四大板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将四年级下册教材进行了分类整理。
在这一册的教材当中属于数与代数的单元有: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与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单元有:观察物体、三角形和图形的运动;属于统计与概率的单元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属于综合与实践的单元有:营养午餐和数学广角鸡兔同笼。
通过研读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有一些词语总是不断重复出现,这些词语有:“了解”、“掌握”、“理解”、“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
这都是一些表示行为的动词,大家知道,弄清楚每个行为动词的意义及相互间的关系是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例如“了解”和“理解”重在知。
“掌握”和“运用”重在用。
虽一脉相承,但各有侧重。
了解指对所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比了解在结果上更进一步,掌握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掌握的发挥。
正确理解了这些目标动词,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每个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教育学的统一吧!下面有请孙玲玲老师针对数与代数这一板块进行汇报!一、数与代数数与代数在第二学段应该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式与方程、正反比例和探索规律5个知识体系,而四年级下册教材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有两类知识体系: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
在数的认识中,四下的知识点有这样几点,大家请看屏幕:【内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4、小数与单位换算。
5、小数的近似数。
老师们应该了解在第一学段学生就已经学习过有关小数的知识,为什么在第二学段还要学习小数的相关知识呢?这是因为课标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在第一学段,只要求孩子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还能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而在第二学段,则要求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请注意在这里已经不再限定小数的位数了。
下面我们来看看每个知识点所要达到的目标:【目标】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会读、写小数。
2、掌握小数的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3、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5、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小数。
我们再来看看数与代数中第二个知识系统数的运算中的知识点有这样几点,请看屏幕:1、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2、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3、解决问题;4、加法运算定律;5、连减的简便运算;6、乘法运算定律;7、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在这里一、二学段又一次同时涉及到了四则运算这一内容,当然也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是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请大家注意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体会,一个是整数,而到了第二学段的四年级下册已经变为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并且小数已经参与加减的运算中了。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具体运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嘉鱼剪成语除的互逆关系。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教学目标: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在这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是以两部为主,不超过三步。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还发现指导学生对混合运算的正确书写也是这一知识点的重要目标。
解决问题: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习,2、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发展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情况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
连减的简便运算教学目标为理解并掌握减法的运算性质会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思考。
思考它们的适用范围,灵活,选择合理的算法。
第6个知识点:乘法运算定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示数学规律的意识。
3、能根据数据特征,合理而正确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4、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
第7个知识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掌握一般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经历计算、比较、归纳、推理等活动,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增强计算的灵活性。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意义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图形与几何观察物体一、教学内容与知识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用正方体搭成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从同一位置观察用正方体搭成的三个几何体的形状。
二、教学目标1、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组合体的形状。
2、认识到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角形教学内容与知识点1、三角形的特性(1)概括特征,了解各部分名称和含义,会用字母表示。
(2)了解稳定性及其应用。
(3)知道两点间的距离。
(4)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三角形的分类给三角形分类,辨识和区别各类三角形。
3、三角形的内角和(1)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
(2)探索四边形内角和是360度。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2、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辨认和识别。
3、通过画、量、拆、分等操作活动。
使学生经历探究活动,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在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边数增加变化中感悟数学研究方法,发现多边形的内角和,渗透合情推理。
图形与运动教学内容与知识点1、轴对称(1)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2)根据对称轴补全轴对称图形。
2、平移(1)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利用平移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运动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三、统计与概率第八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一、知识点1 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方法2 了解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3 根据统计表及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断二教学目标1.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图。
3 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进行简单的类推分析。
4 感受数学知识对人们生活的指导作用,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法与学法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既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产量,平均成绩等。
在教学平均数时要突出平均数的意义。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理解了平均分及除法运单的含义,平均数的概念与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
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几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块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是4块糖。
教学例1时,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让学生借助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不是指每个学生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指假设四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同样多,从而算出平均每人收集到多少个,使学生在学习平均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平均数与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是不样的。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直观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白: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几份,由此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总和÷份数二平均数。
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教学例2时,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平均数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统计量,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
如,我们平时测试老师需要算出平均成绩,期末考试我们需要各自算出每个班的平均成绩,再进行比较。
3.注重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教学时,还应注意让学生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学会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判断、预测和决策。
能初步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地区近年来人口不断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乡村人口不断转为城镇人口,因而乡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让学生经历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过程,体会统计对于事物发展趋势的判断作用。
教学例3时,先复习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统计图即复式条形统计图。
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图后,马要求学生对复式条形图与单式条形图进行对比,从而发现二者的区别,凸显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比较这一优势。
可以提问:哪年城乡人口相差的数量最大?哪年最小?这类问题,单式条形图来比较不方便。
加深对复式条形图特点的认识。
同时还呈现纵向及横向复式条形图,让学生认识到只是形式不同,本质上是相同的。
四、综合与实践我为大家解说新课标第四部分的内容:综合与实践综合:指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相融合。
综合运用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技能来解决数学问题。
实践:更强调的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去做数学、学数学、理解数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