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十大古道

北京十大古道

北京十大古道————————————————————————————————作者: ————————————————————————————————日期:ﻩ北京十大古道北京作为中国文化和体育中心,拥有众多历史文化和承继文化的古迹,很多地方都蕴藏着值得一边行走一边访问一边体味的历史韵事。

作为一个徒步工作者,现总结出十条既有健康徒步价值,又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的线路,和大家共同商榷,一起行走。

总结过程中发现各种资料中对京西古道的说明和其中一些分支道路的命名比较杂乱,我们打算前往实地认真考察,并向有关专家请教,以便大伙都能有一个清楚正确的概念。

1、西山大道(王平古道北道)王平古道,位于北京西部郊区,是京西古道中现存的景点以及遗迹最集中的一条。

北京西部的山区,人文历史悠久,地理位置特殊,物产资源丰富。

王平古道由西山大道、玉河古道、永定河岸古道河一些分支古道构成。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

群山之中,遍藏乌金。

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

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山西的商旅道路。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

过去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

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间,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

出了阜成门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

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

1922年,磨石口村成为老北平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于是第二年改村名为模式口。

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

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

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

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这里曾经是一所会馆。

当年出外经商的山西商人远赴京城时每每路经这个繁闹之地,于是明朝年间他们便集资修建了这所山西会馆。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

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洋灰桥。

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

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

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

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

这段从模式口到王平口32华里的古道被称做西山大路的北道。

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早年间,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牛套车,前往西山窑头采买煤炭。

一般地,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

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王平古道的北道。

2、玉河古道(王平古道中道:龙泉镇圈门过街楼~峰口庵关城) 完好地保留着令人叫绝的“蹄窝奇观”的京西玉河古道有望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本市惟一以“道路”为申报单位的文保项目。

玉河古道又称西山大道中道,有文字记载的修建始于唐五代年间,因城子、大峪历史上长期属于玉河县,故称玉河古道。

后辽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修建,是门头沟区运煤业的重要道路。

蕴含有丰富的煤炭文化资源,极具研究价值。

据明代成书的《宛署杂记》记载,玉河古道东起大峪村,西至王平口。

现在,大峪至圈门的一段古道已经消失,从圈门至大寒岭关城一段古道保存较好。

其中在峰口庵关城往西南行百余米,就可看到令人震撼的“蹄窝奇观”,在只有13米长,1.5米宽的岩石上,有大小、深浅不等的蹄窝达百余个。

不知历经多少年、走过多少运煤的骡驮、往北京运送过多少煤炭,才能创造出如此奇观,并与当年的“阜成梅花”遥相呼应。

其余如圈门戏楼、过街楼、窑神庙等也是极具文化价值。

3、庞潭古道(王平古道南道,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民间自古以来就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的说法。

潭柘寺是著名的皇家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数条大道通达北京城。

其中的一条因是从石景山区庞村渡口过永定河到潭柘寺,故称“庞潭古道”,又称西山大路南道,是西山大路主干道之一。

这里也是京西古道除了王平古道之外最为重要的一条古道。

现在保留较好的是苛萝坨村至戒台寺段,大约徒步半小时左右,接上去戒台寺的108公路。

千年古刹演绎出2条古道与3个传奇古村庞潭古道到村过娼妓桥,南行上山的古道保存较好,然后在石佛村西北方向的石牌坊,与芦潭古道汇合,分为前往戒台寺和潭柘寺的两条线路。

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西至潭柘寺,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

石佛村、秋坡村、岢罗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

岢罗坨、石佛、秋坡由进香古道演绎出的传奇临近戒台寺的古道,开始频现保存相对完好的路段,香道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

戒台寺近在眼前,但又与潭柘出现分野。

于是不同线路间既有汇合,又有分叉。

其中和石佛村的石牌坊是两个主要节点:庞潭古道在过娼妓桥分为两路,一路南行从三条鱼(坡)上山前往戒台寺,一路西行到西峰寺,上南山穿过秋坡村,再至戒台寺。

而石牌坊则是一个四叉路口,既有穿石佛村过来的芦潭古道与庞潭古道汇合,同时又分为前往戒台寺与潭柘寺的两条线路。

、秋坡和石佛这三个因戒台寺而建的村子,演绎着进香古道上三种不同的传奇。

岢罗坨的娼妓桥百年古道由它开始“岢罗坨”这个村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带有鲜明的佛教色彩。

尽管关于村名的来历流传着好几个版本,但都与戒台寺进香有关。

村里新近建了水景工程,是将临河沟居住的人家打造成小桥与流水同在的景致。

其实这些小桥想要复制的,是古道上那座残存的娼妓桥。

该桥建于明代,因民国时的一场山洪,原本三孔的拱桥仅存一孔。

桥面上连接大青石的铜铆钉已朽坏,留下很多“工”字形疤痕。

桥身不过十余米,在周围一片现代性建筑的包围中,愈发显出它的风尘感。

桥的捐资修建者是全国各地的妓女,因身份特殊,进香时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不能由寺的正门进入。

和常人相比,她们被看成罪孽深重的人,特别需要救赎。

由庞潭古道过来的香客,到了需要踏过一条河沟,若遇山洪暴发,行走极为不便。

桥在佛教中就有“渡化”之意。

由娼妓在这里集资建桥,既是对香客的“善举”,对自己又有赎罪之意,以桥为替身,在千人踩、万人踏中洗赎罪过。

听村中老人讲,在捐资的妓女当中,还包括后来怒沉百宝箱的杜十娘。

4、芦潭古道(京西古道之古香道,永定镇石佛村~戒台寺) 在北京西山,群峰之中,寺庙众多。

潭柘寺、戒台寺,九龙山和百花山的娘娘庙,以及颇负盛名的妙峰山,自古是京西一带祭祀社神的圣地,也因此形成和遗存了记载着宗教与民俗活动信息的进香古道。

古刹戒台寺,始建于隋代,素有“神州第一坛”之称。

明清时期开始,每到四月花开时节,天下游僧、四方香客便来此朝佛进香。

而京城的百姓也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天前来耍戒坛、赶庙会,游春踏青。

一时间,“古道青山杨柳暗,马蹄单绕寺门烟”。

一般地,到潭柘寺和戒台寺进香的道路有两条。

一条是从卢沟桥起,经长辛店西行上山,穿石佛村而至石牌坊先到戒台寺。

然后翻越西峰岭,走过几个村庄。

香客行程几十里,便终于到了这座“京都第一刹”。

在这条已被108国道覆盖的山路中,尚还较好地保存着从石佛村到戒台寺之间长约两公里的古道。

这段古道平缓,易于行走。

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到戒台寺进香时,就是走的这条古道,当地人称之为御道。

这条古道上的一个驻足之处是路边山崖上的摩崖造像。

可以想见,当年赶往戒台寺烧香的善男信女们走到这里,已是未到寺庙先拜佛。

这里曾有一处永庆庵,而“石佛村”一名便是因了这十八尊雕刻于明代的石佛得来的。

5、天华洞香道天华洞分7层5殿。

依次为观音殿、西方极乐殿、弥勒殿、财神殿、玉皇殿,分别塑有观音、弥勒、文昌、财神、药王、圣母、关羽、岳飞等佛、道崇拜的神像。

是集人文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

天华洞是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洞底有地河,此洞总面积为2400多平方米,另有水城3000平方米。

现已开发出的洞壁上,发现了明万历年间和清康熙四十一年留下的墨迹。

山水相伴,流水潺潺,从春到秋,山花遍野,鲜果不断。

天华洞探古揽胜、巨龙关、百孝园及疗养度假。

以探古寻幽、观光揽胜为主的天华洞游览区,区内怪石林立,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天然造型,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沿着绿树成荫山间小径,跨进天华门,一棵千年古树,将您引入天华洞。

天华洞是天然形成石灰岩溶洞,洞底有地河,原始洞内有神龛佛像和镇洞大磬,在“文化大革命”前被破坏,从此通向主洞通道不知去向。

因此前来探古朝拜的人络绎不绝,长年香烟缭绕,香火不断,所以在洞内又修复了神佛塑像,出天华洞登万里长城凭吊历史沧桑,览名胜古迹,添思古之情怀。

6、仓米古道仓米古道位于延庆县东部山区的白河峡谷,古代是珍珠泉乡仓米道村向山区运送仓米的要冲,并由此得名。

今天,这条山水相映、风景秀丽的峡谷有了新名字——百里山水画廊。

仓米古道旅游区位于延庆东部山区,距市区90公里,山环水绕,移步换景,景点相得益彰,年均温度比北京低5度左右,是回归大自然、休闲避暑的绝好去处。

仓米古道旅游区面积850平方公里,旅游路线全程百余公里。

共分燕山天池景区、木化石群景区、滴水湖景区、“葱茏四百旋”、齐仙岭景区、珍珠泉景区六处。

7、将军关古栈道将军石关又称将军关,在北京市平谷区域东北部,金海湖镇境内,将军关村西北隅。

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明隆庆三年(1569)又经边总戚继光重修。

一称因建关前此谷口曾由都司将军把守,因此得名。

又称因附近有块巨石,通称将军石,以石得名。

该关隘口东西两面依山,中卫平川谷地,将军关石河常年不断,从北向南而流。

山上植有松、柏和野生的椿、榆及灌木草丛。

此关地处两山相峙的谷口,山峦重叠,长城蜿蜒山巅之上,谷口地势开阔无遮无障。

形势险要,为要冲之地。

关北8.5公里之兴隆县陡子峪,关南10公里直上营(又称将军营),东南10公里至彰作里关,西北15公里至黑水湾寨,关左右各建墩堡1座驻军戍守。

东侧上岗上设关城一处,并列城楼3座,中高约4丈(约13米),左右次之,周长30丈(约100米)为砖石结构,楼分3层,上层有垛口,中空四壁有箭窗,底层驻兵戍守,有券门3个,高宽约1丈(约3米),可通骑往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