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曼呼吸机操作
6
MEDUMAT Standard a 急救呼吸机
通气模式: 机械模式IPPV和间歇同步模式SIMV 输入气源: 医用氧气 氧气浓度: 100 % O2 或空氧混合 工作压力: 2.7 ~ 6bar 所需最低氧流量: 70 l/min O2 吸呼比: 1:1 ~ 1:2.3 可变 通气频率: 5 到 40 min-1 连续可调 分钟通气量 (MV): 3 到 20 l/min 连续可调 通气压力上限: 20 到 60 mbar 连续可调 外形尺寸:宽×高×长 190 ×110 ×90 mm 重量 1.1kg
外置氧气接口
氧气流速 调节旋钮
吸氧接口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4
功能模块: 吸氧模块 MODUL Oxygen 功能模块: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0
其他部件:减压阀 OXYWAY Fix III 其他部件:
输出压力4.5bar, 输出气流 120L/min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5
简要操作流程: 简要操作流程: 拆下用空的氧气瓶
不要使用扳手或者其它工具来拧紧或者松开联管螺母 关闭氧气瓶的气阀 使用开机/ 关机开关将MEDUMAT Easy或 MEDUMAT Standard a开启。这样就可以耗尽 残余氧气,卸除设备中的压力。仅当减压阀上的显示读数为0 巴时,才可以用手松开开关 阀 3. 4. 重新关闭MEDUMAT Easy或MEDUMAT Standard a 松开连接到氧气瓶的手动开关阀,打开LIFE-BASE III上的气瓶卡箍,取下氧气瓶
氧气入口压力范围: 2.7 ~ 6 bar 氧气出口压力范围: 2.7 ~ 6 bar 吸氧气流调节范围: 0 ~ 15 L/min 可任意调节 外置氧气接口压力范围: 2.7 ~ 6 bar 氧气出/入口均为单向气阀,在和MEDUMAT呼吸机组合 使用时,气源必须接入位于最左端吸氧模块的接口 吸氧模块即可独立工作,也可与呼吸机同时开启 外置氧气接口既可以作为备用的氧气输入口,同时也可 以作为氧气输出端口 吸氧模块运行时,外置氧气接口不能用作输出端口, 以 免影响吸氧模块内特定参数的准确性 使用结束后,需将开关复位,并将旋钮调至最小位置
9
其他部件:氧气瓶 (续) 其他部件:
估算氧气瓶中剩余氧气使用时间 氧气瓶容积为2L,内部氧气压强为150bar,则钢瓶中氧气含量为: 2×150=300L 案例一 MEDUMAT Standard a,IPPV纯氧供气,设定的分钟通气量为 7L/min,则使用 时间为: 300L 7L/min 300L÷7L/min = 43 min 案例二 MEDUMAT Standard a,IPPV通气模式,空氧混合,设定的分钟通气量为 8L/min,空氧混合气体中氧气浓度为60%,则 每分钟耗氧量为:8L/min×60% = 4.8L/min 氧气可以使用的时间为: 300L÷4.8L/min = 63min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2
其他部件: LIFE-BASE II和LIFE-BASE Mini II 运载平台 其他部件: 和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8
其他部件:氧气瓶 其他部件:
原装2L氧气瓶,钢瓶直径98mm 可承受内压为200bar,可存储400L氧气
1. 2.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6
简要操作流程: 简要操作流程: 灌装氧气
氧气瓶灌氧的操作需要由经专业培训过的人员进行 确认空氧气瓶没有混入过易燃易爆气体或物质 氧桥和大小氧气瓶接口不能被油脂或其他易燃品污染 氧桥接口必须牢固连接在氧气瓶接口上,避免充气过程中氧桥接头脱落后在高压气流作 用下高速摆动伤及他人 连接好氧桥后,按下列顺序操作各阀门: 1. 首先打开空氧气瓶的阀门 2. 然后非常缓慢的旋开大氧气瓶的阀门,一旦听到有气流进入小氧气瓶的声音,就 立即停止旋松大氧气瓶的阀门 3. 待气流进入小氧气瓶的声音消失后,首先关紧大氧气瓶的阀门,然后关闭小氧气 瓶的阀门 4. 最后缓慢旋松氧桥与小氧气瓶的连接,待氧桥内的高压氧气缓慢排除后,再卸下 氧桥与大小气瓶的连接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7
简要操作流程: 简要操作流程: 安装连接新氧气瓶
严格禁止将高压氧气不经减压阀直接接入呼吸机 使用中心供氧接口时,必须确认其压力处于2.7~6巴之间 打开减压阀时,必须缓慢操作,避免高速高压气流冲击损坏减压阀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9
简要操作流程:实施通气 简要操作流程:
1. 缓慢 缓慢打开氧气瓶的气阀,注意压力表盘指示的气瓶压力 2. 必要时可估算剩余氧气的使用时间 3. 设置呼吸参数 (对MEDUMAT Standard a, 还需选择空氧混合或纯氧通气)
只可用手安装/拆卸减压阀,不得使用扳 手等工具,以免损坏螺纹或密封材料,导 致漏气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1
其他部件: LIFE-BASE III 运载平台 其他部件:
MEDUMAT系列呼吸机 氧气减压阀 譬如OXYWAY Fix III 氧气瓶阀
连接减压阀和呼吸机 的压力软管 病人软管
压力检测软管 高压氧气瓶 病人阀 通气面罩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8
简要操作流程: 安装连接新呼吸软管 简要操作流程:
1. 将呼吸软管和压力监测软管分别与呼吸机上的接头连接 不要使压力软管弯折 连接时仅可捏住软管的末端部位 2. 再将呼吸软管和压力监测软管的另一端与病人呼吸阀上的对应接头连接
幼儿 体重 10 ~ 30kg 儿童 体重 30 ~ 60kg 成人 体重 60 ~ 110kg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氧气设备不能使用润滑 油或接触其他油脂
更换氧气瓶前,请先洗除 手上可能沾有的油脂、酒 精或其他易燃物
打开氧气瓶阀门时,请 确保与之相连的减压阀 或仪表处于关闭状态
2.
1.
必须缓慢打开氧气瓶 阀门,并且只能旋送一圈, 否则高压冲击气流将损坏 减压阀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1
万曼急救呼吸机
MEDUMAT Easy/Standard a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2
氧气操作安全
Attention! 防止氧气瓶翻倒或跌落 Attention! Attention! 只能用手拆装压力连接管 路和减压阀,请勿使用工 具 Attention!
使用前应先检查瓶内医 用氧气是否已经超出保 质期
氧气瓶必须按国家标准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
4呼吸Leabharlann 系统© WEINMANN GERÄTE FÜR MEDIZIN GMBH+CO.KG, Autor: CAL, Training Presentation Emergency GB - 05.09.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