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合同法案例完全版

最新合同法案例完全版

合同法案例完全版第一编合同及合同法总论一、收养协议是合同法上的“合同”吗?——谈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案情介绍]2000年10月,原告与被告达成协议,由被告收养原告7岁的孩子,原告同时向被告一次性支付5万元作为被收养人的生活补助。

合同中还约定,任何一方违反规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随后双方在当地民政部门办理了登记手续。

一年后小孩上学,在校期间经常与同学打架,被告遂以该孩子太顽皮为由提出解除收养协议。

原告其先拒不接受,后因考虑孩子已无法与被告共同生活,故同意解除收养协议,但要求被告退还5万元生活补助,并承担违约责任。

被告则不同意退还5万元人民币,也不同意承担违约责任。

[法律问题]本案的焦点问题在于原告是否可以向被告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与之问题密切相关的既是合同法的适用范围问题。

[法律依据](1)《收养法》第15条规定:“收养关系当事人愿意订立收养协定的,可以订立收养协议。

”(2)《收养法》第26条规定:“收养人在被收养人成年以前,不得解除收养关系,但收养人、送养人双方协议解除的除外……”(3)《合同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二、粮食购销案——论合同的相对性原理[案情介绍]甲公司与乙公司订立一项粮食购销合同,合同的附则约定“有关交货事宜由丙公司出面协调解决。

”该合同第5项约定:应在天津某粮库交货。

后来,甲公司因嫌交货地点及交货时间不合适,便找到丙公司,要求变更时间和地点。

丙公司即与甲公司达成一份补充协议,协议中将交货地点由天津变为石家庄,将交货时间由2000年12月变更为2000年10月。

补充协议订立后,甲公司将该协议送交给乙公司,要求乙公司于2000年10月将货物发往石家庄某粮库。

乙公司收到该协议后,提出因交货时间提前而无法准备货源,并提出交货地点变更,使其费用增加,甲公司必须为此提供补偿。

双方不能达成协议,甲公司便以乙公司构成违约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问题]本案主要涉及合同的相对性问题[法律依据]《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第二编合同订立一、合同的登记——略谈合同成立[案情介绍]1999年10月25日,孙某向某市房地厂开发公司购买一套三居室的住宅,双方在签订的买卖合同中约定:房地产开发公司应当在2000年8月 1日前将房屋交付孙某使用,孙某在合同签订后10天内交付1万元定金;房款共30万元,孙某应当分期交付,于1999年10月30日前交付第一笔款项10万元,第二笔10万元于2000年3月1日交付,其余10万元于办理房地产过户手续后立即一次性付清。

双方在签订合同后,未办理预售合同登记手续。

合同签订后,孙某以房价过高为由拒绝交付房款,并请求归还其定金。

房地产公司则以合同已成立生效为据要求孙某履行合同,交付房款。

双方产生纠纷诉至法院。

[法律问题]本案主要涉及对未办理预售房屋登记手续的房屋买卖合同是否成立的问题。

[法律依据]《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以下简称《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44条第2款规定:“商品房预售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预售合同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合同法司法解释(一)》]第9条规定:“依照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手续,或者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才生效,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当事人仍未办理批准手续的,或者仍未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未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登记手续,但未规定登记后生效的,当事人未办理登记手续不影响合同的效力,合同标的物所有权及其他物权不能转移。

”二、刘某与商某买卖合同纠纷案——略谈交叉要约[案情介绍]刘某系个体户,经营日常百货。

1999年11月,刘某决定改行,想要处理库存存货。

商某得知后,前去看货,但当时未与刘某达成协议,而是告诉刘某与妻子商量后再与刘某联系。

商某与妻子商议后,在1999年11月15日向刘某发函称:如果所有货物按批发价出售,我们就买,并要求刘某在5日内回话。

恰在此时,刘某也在11月15日向商某去信称:“所有货物按批发价处理,你是否购买?请于15日内答复。

”11月18日刘某收到了商某的信后,认为已与商某成交,遂拒绝了其他客户。

而商某在11月18日收到刘某的信后,听说百货生意现在比较难做,心生悔意,不再想购买刘某的货物,于是商某在11月22日向刘某发出一封电报,表示不买这批货物了。

刘某获电,十分气愤,诉诸法院,要求维护双方已达成的交易。

[法律问题]此案涉及的是交叉要约能否直接成立合同的问题。

[法律依据](1)《合同法》第13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2)《合同法》第17条规定:“要约可以撤回。

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

”(3)《合同法》第18条规定:“要约可以撤销。

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之前到达受要约人。

”(4)《合同法》第19条规定:“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要约不得撤销:(一)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二)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

”(5)《合同法》第20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要约失效:(一)拒绝要约的通知达到要约人;(二)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三)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四)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

”三、书面形式对合同法律效力的影响——浅谈事实合同[案情介绍]2000年5月2日,北京市某公司甲与另一公司乙签订了购买空调100台的合同,约定每台空调价格为1900元,于5月4日交货,合同订立后,乙公司当即支付预付款19000元。

甲公司提供40台空调后,乙公司经检验认为该产品质量不合格,要求退货。

甲公司认为自己不可能在合同约定的时间内向乙公司提供合同约定的空调,于是建议由丙公司供货,货款由乙公司向丙公司支付。

双方约定最后应当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但之后双方并未签订书面合同,而是直接通知丙公司向乙公司供货。

同年5月6日,丙公司向乙公司交付空调100台,价款共计190000元。

但乙公司仅向丙公司支付货款171000元,扣除了已经向甲公司支付的19000元。

丙公司向法院起诉,要求乙公司支付剩余货款,并支付相应的利息。

[法律问题]本案主要涉及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在没有采用书面形式时的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1)《合同法》第10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合同法》第32条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时合同成立(3)《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

”四、胜利河沙厂诉五通基建工程公司购销合同纠纷案——论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分[案情介绍]1995年6月,正在兴建某市C一号住宅小区的被告五通基建公司(以下简称工程公司)突然接到河沙供应商白水河沙厂的加急电报。

该电报称:因连降大雨致使洪水泛滥,运送河沙的铁路被洪水冲毁,无法再按时运送河沙,请工程公司另想良策购买河沙。

因正值施工旺季,工地大量需要河沙,而冲毁的铁路又难以在短期内通车,工程公司为不影响施工进度,遂向东乡河沙厂和原告胜利河沙厂发出电报,电报称:我公司急需建筑用河沙200吨,如果贵厂有河沙,请于见电报之日2日内电报通知我公司,我公司将派技术员前往验货并购买。

东乡河沙厂和胜利河沙厂收到电报后,均向工程公司拍发了电报,并向工程公司提供了河沙的型号和价格,而胜利河沙厂在拍发电报的同时,又透过关系向铁路车站报领了车皮,用火车将100吨河沙运往工程公司所在的车站。

在该批河沙到达工程公司所在的车站前,工程公司已派技术员丁某到东乡河沙厂订货并签订了购销合同,合同签订后的第二天上午,东乡河沙厂和丁某一起给工程公司拍电报,称货已发出。

当天下午,胜利河沙厂的河沙运到,工程公司告诉胜利河沙厂,他们已购买了东乡河沙厂的河沙并已经支付了货款,因此,无资金再购买胜利河沙厂的河沙。

胜利河沙厂认为。

工程公司既然发出了要约,而自己又在要约约定的有效期内作出了承诺,工程公司应受要约的约束,因此,胜利河沙厂坚持要求工程公司收货并支付货款,工程公司则以自己发出的仅仅是购买河沙的意向书而非要约为由拒绝收货并支付货款,双方协商不成,胜利河沙厂遂向人民法院起诉。

[法律问题]本案涉及要约与要约邀请的区别[法律依据](1)《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一)内容具体确定;(二)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2)《合同法》第15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

寄送的价目表、拍卖公告、招股说明书、商业广告等为要约邀请。

商业广告的内容符合邀约规定的,视为要约。

”五、李珉诉朱晋华、李绍华悬赏广告酬金纠纷上诉案——论悬赏广告[案情介绍]1993年3月30日下午,朱晋华在和平电影院看电影,此时李珉与王家平(二者系往日同学,公安干警)在其后几排的座位上同场观影。

散场时,朱晋华将随身携带李绍华(朋友关系)委托其代办的内装河南洛阳机电公司价值80多万元的汽车提货单及附加费本等物品的公文包遗忘在座位上,李珉发现后,将公文包拾起,等候片刻后,见无人等包,就将该包带走并交王家平保管,朱晋华离场之后,发现公文包丢失,找寻之后没有找到,便于1993年4月4日、5日在天津《今晚报》、4月7日在《天津日报》上相继刊登寻包启事,表示“重谢”和“必有重谢”。

因为寻包启事没有结果,李绍华自河南到天津,又以其名义于1993年4月12日在天津《今晚报》上刊登内容相似的寻包启事,并将“重谢”变为“一周之内有知情送还者酬谢1.5万元”。

当时,李珉看到以李绍华名义刊登的寻包启事,立刻告诉王家平,并委托王家平与李绍华联系。

4月13日中午,王家平通过电话与李绍华联系,确定了交换公文包与酬金的具体细节。

当日下午,双方在约定的时间、地点交接时,就酬金问题发生争执,经公安机关解决未果。

李珉向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朱晋华、李绍华履行在广告中约定的义务,兑现报酬1.5万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