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发展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
3、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儿童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 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反之形成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一阶段的危机的积极解决会使发展出 勤奋感,进而形成能力品质,反之形成自卑感。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少年期)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生殖期。这一阶段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形成忠诚 的品质,消极解决形成不确定性。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 这一阶段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爱的品质,反之形成两性关系混乱。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 这一阶段危机得以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系的品质,反之形成自私自 利。 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 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反之形成失望与无 意义感。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 划分的阶段相对应,但是他更强调的重点不是性 欲,而是个体的社会经验。后三个阶段由埃里克 森独自阐述。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一阶段危机解决就会 形成希望的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的品质。 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一时期危机得到积极 解决会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反之形成自 我疑虑。
弗氏个性发展理论与埃氏个性发展理论的比较
不同点: 1、弗洛伊德强调生物因素对人格形成的影响,而 埃里克森注重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是他们 关于人格发展理论的根本区别。 2.弗洛伊德强调“伊底”的作用,自我只是伊底和 超我的奴仆;而埃里克森则更重视“自我”的作 用,把自我看作人格中更为独立的部分。 3、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学是 不同,所建立的模型也不同。 4、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发展持悲观主义态度,而埃 里克森则以乐观主义精神代替悲观主义论调。
如何调动民族中学男生积极性?
基本情况 年龄:11岁-13岁(初一) 民族:汉、藏、彝、白、回等 问题:不配合开展活动,小团体意识严重。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1、遗传:先天的神经类型的差异,导致儿童在出 生后,在个性方面就存在着个性差异。 2、环境:后天的生活和教育的差异,导致有些类 型掩蔽,有些则更加发展。 在个性的发展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的作用 越来越小,而环境的影响却越来越大。
Hale Waihona Puke 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 本能,性本能是驱使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因此他 的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理论”。但是他所理解的性 是广泛的,而且包括性成熟前的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活 动。在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特殊的区域 成为里比多 (Libido)兴奋和满足的中心。弗洛伊德 根据里比多兴奋区域的不同将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 段,即: 1、口唇期 (0~1 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5岁) 4、潜伏期(5--12岁) 5、生殖期(12--20岁)
个性发展
内容简要
1
2 3
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
弗氏理论与埃氏理论的对比
4
个性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什么是个性发展?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 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 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 式. 个性发展是指人类个体出生后 直到青少年期个性(即人格)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人的个性 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 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 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 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 ①个体性: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 的、独立的实体存在。 ②整体性和整合感: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 我的潜意识的整合作用。 ③一致性和连续性: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 间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感,感受个体到个体的生 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 ④社会团结感: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 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弗氏个性发展理论与埃氏个性发展理论的比较
5.埃里克森概述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序列,要比弗洛 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的几个阶段更为详尽,包括 了整个人生的周期。 6.弗洛伊德集中注意于“里比多”主要投放的区位, 而埃里克森不仅重视各种区位,还企图描绘出每 一时期的普遍性问题,提出性质上不同的行为模 型。 7.埃里克森有一些辩证法的思想,认为人的发展始 终存在着二种可能性。他是以两极来划分人格阶 段。这一点弗洛伊德没有认识到。
.
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要想在性、心理和 社会方面都达到成熟状态,即达到生殖器理想人 格状态是很难的,因为人格在每个发展阶段会遇 到两种危机,即: 1、固着:由于里比多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 2、倒退: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 阶段。
弗洛伊德个性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个性初形成----幼儿期
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 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也出现了 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具体为:①从 最初的轻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能独立作出评价,并开始有了 对别人评价的批判态度。②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一般仅限于掌握 一定的行为标准,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到晚期则开始能对 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作简单的评价。③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还 表现在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局部的评价到比 较全面的评价。
埃里克森个性发展理论对儿童教育的启示
1、教学方式要和学生人格发展水平相适应。 2、要建立和谐的早期亲子关系。 3、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4、给儿童恰到好处的满足。 5、注重对儿童自我同一性的培养。
弗氏个性发展理论与埃氏个性发展理论的比较
相同点: 1、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理论基础 是相同的,都是基于精神分析这个思想原则。 2、在影响人格发展的几个因素中,弗洛伊德和埃 里克森都重视成熟的作用,重视机体内部的影响。 3、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都提出各阶段相互联系相 互影响的发展观。 4、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都很重视”自居作用”。
1、父母对儿童的养育不能仅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满 足,更需父母的爱,以满足其心理发展的需要。 2、父母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他人,尤其是与孩子同 性别父母,影响着孩子的人格成长。 3、不同家庭的教养模式会使儿童形成不同的人格。 4、儿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把握好儿 童在不同时期的训练和学习。 5、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心理冲突和挫折, 要使儿童建立起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个性发展理论在教育中的运用
1、教学要遵循儿童个性发展的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因时 施教。 2、教育的最高使命应是培养健全的人格。 3、教师的个别化关注。 “关注个别,体现自主”。了解性格表现 ,不同的 幼儿个性迥异,这使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教育需求。 4、展现学生个性风采。 学生作品,活动展示,促进不同个性的学生之间的 学习。 5、鼓励学生发展兴趣。 个性的差异导致兴趣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
个性的发展---童年期
1.自我意识的发展 ①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②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 ③自我评价的深刻性的发展 2.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 3.道德行为的发展 4.儿童性格的发展 5、儿童兴趣的发展 6.儿童能力的发展
个性的发展---青少年期
(一)少年期: 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内心体验,从而能独立地支 配和调节自己的活动和行为,自我评价或是评价他人时的片面性和不 稳定性在逐渐减少。 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也趋于自觉的、稳定的。 (二)青年初期 这一时期的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自我意识的发展(全面地、辩证地进行自我分析,既看到自己的 优点,又看到不足。评价的深度也有很大的发展,一般都能从个性品 质的高度上认识自己 ,青年初期学生的自我意识已接近成熟。 ) 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掌握的道德准则的数量增加、质量 提高,道德意识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日益加强,道德观点的形成占有 显著地位,道德理想也进一步发展。) 世界观的形成(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 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