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营案例分析------ 海航集团收购GE SEACO关键词:海航集团、GE SEACO、收购、国际化摘要:2006年以来,海航逐渐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并将国际化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2010年初,海航顺利完成对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旗下的优质航空租赁业务收购,使其航空租赁业务一举进入行业前十。
2011年初,海航集团在经过审慎性调查后,携合作伙伴香港投资公司Bravia Capital参与竞购GE SEACO。
经过三轮激烈竞标后,在最后一轮以10.5亿美元的价格成功中标,并在2011年7月29日正式签署意向协议。
正文:一、企业介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600221),简称海航,是一家总部设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中国第一家A股和B股同时上市的航空公司,IATA代码为HU,ICAO 代码为CHH,以海口美兰国际机场为基地。
海南航空是继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及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后中国第四大的航空公司。
也是中国首家航空被SKYTRAT评为五星级的航空公司。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海南航空集团下属航空运输产业集团的龙头企业,1998年8月,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正式批准海航入股海口美兰国际机场,成为首家拥有中国机场股权的航空公司。
海航集团是一家以航空旅游、现代物流和现代金融服务为三大支柱产业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运营商。
截至2010年12月,海航集团资产规模逾2000亿元,营业总收入达647亿元。
海航集团已拥有全国第一家租赁上市公司渤海租赁及境内外多家租赁企业,涉足基础设施、飞机航材等各类租赁业务,旗下大新华物流是国内第一家海陆空一体化大型物流集团。
截至2010年12月,海航集团资产规模逾2000亿元,营业总收入达647亿元。
2006年以来,海航逐渐加快海外拓展的步伐,并将国际化作为集团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
2010年初,海航顺利完成对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旗下的优质航空租赁业务收购,使其航空租赁业务一举进入行业前十。
2010年,海航又参与了美国Triton集装箱租赁公司(同为世界前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的全球竞购,但在最后一轮竞标中因出价比竞争对手稍低未能中标。
GE SEACO公司于1998年成立,是通用电气资本公司(General Electric Capital Corporation )与海洋集装箱有限公司(Sea Containers Ltd,后被SEACO取代)的合资公司,它的注册地位于巴巴多斯,是一个独立运营的企业。
GE SEACO是全球第五大海运集装箱租赁公司,拥有并管理着超过130万TEU的标准集装箱,其集装箱出租率、回报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目前公司运营总部位于新加坡,业务网络覆盖6大洲,为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全方位集装箱租赁服务,同时在全球设有21家分支机构,在40个国家拥有超过120个仓库。
截至2010年底,通用海洋(GE SEACO)总资产达19.08亿美元,总收入3.55亿美元。
它的总部位于新加坡,在80多个国家设有代表处。
GE SEACO在近几年经济状况不乐观的情况下,仍连年盈利。
二、背景20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至2011全球经济已呈现复苏的趋势,但是全球运营状态仍然低迷。
经历金融危机低谷之后,从2009年开始航空公司便已经开始普遍盈利,但是大多利润来自民航局返还基础建设基金以及航油套保,主营业务仍然处于亏损状态。
然而,从2010年起,三大航空公司主营业务均取得大幅增长。
排名全球租箱行业第5名的GE SeaCo本身资产价值约10亿美元,但债务金额高达25亿美元,两项目加起来约35亿美元(约273亿港元)。
在行业发展低迷阶段,资本收购成本较低或是海航收购GE SEACO的最直接原因,但是从资本运作角度来看,GE SEACO的全球竞争力非常靠前,这将为海航集团的下一步融资提供铺垫。
GE则表示,出售这一资产的原因,是由于公司正在剥离金融资产并将业务重心放在工业部门。
“从内部产业链来看,海航集团将逐渐扩张自身在海运、租赁行业的运作平台,等同于获得了一个新的业务整合平台。
”高博轩认为,GE SEACO的未来盈利能力将为海航集团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融资平台,为海航的海外扩张做好铺垫。
三、过程分析(一)收购历程德意志银行于2011年2月被SEACO公司聘为GE SEACO的「策略选择」,就海航收购担任财务顾问,整合融资工作。
GE SEAC0目前拥有95万标箱,全球租箱公司实力地位排名第五位。
而排全球第一的租箱公司是总部设在三藩市的Textainer公司,拥有230万箱。
海航便了解到现有股东有意出售GE SEACO 100%股权,并第一时间向卖方财务顾问德意志银行发出竞标意向书。
2011年初,海航集团在经过审慎性调查后,携合作伙伴香港投资公司Bravia Capital参与竞购GE SEACO。
经过三轮激烈竞标后,在最后一轮以10.5亿美元的价格成功中标,并在2011年7月29日正式签署意向协议。
海航与总部设于香港的Bravia Capital利用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与荷兰国际集团(ING Groep NV)提供的债务融资,以出价10.5亿美元将其收购。
2011年12月15日,海航集团正式宣布以10.5亿美元完成对GE SEACO——世界第五大集装箱租赁公司100%股权收购,海航和香港投资公司Bravia Capital各占50%的股份。
(二)收购后的整合及对企业的影响收购完成后,GE SEACO的管理层将会全部保留,行政总裁David Amble继续留任。
总部设在新加坡的GE SEACO拥有及管理近百万个20 柜的集装箱,在全球80多个国家与地区都设有代表处。
海航集团表示,该集装箱租赁公司将会成为海航集团现有金融、物流业务的核心之一。
至此,海航集团旗下的金融租赁业务已涵盖基础设施、飞机、船舶和集装箱设备,业务围和经营规模进一步拓展。
借助GE SEACO的平台,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海航在全球物流和租赁业务网络的战略布局,完善旗下物流和租赁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尽管收购GE SEACO只是海航集团全球扩张的一部分,但从GESEACO在世界集装箱租赁市场的竞争力来看,海航获得了进入全球航运业的竞争实力,将在未来获得海运行业的“井喷”机遇。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高博轩认为,从企业发展战略来看,收购GE SEACO是海航集团全产业链拓展的一部分,从利润率来看,GE SEACO在同行业中属于高竞争力企业,虽然当前航运行业受累于全球经济疲软,但是从长期经济发展趋势来看,GE SEACO将为海航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
不过,海航集团方面对未来看好。
海航集团认为,虽然2011年下半年两债危机的爆发可能引起全球经济的再次探底和发达经济体的增长乏力,而且国际航运(含集装箱海运)市场的持续低迷局面短期内无法改变,但全球贸易的增长趋势持续,使用集装箱特别是冷藏和罐式等高附加值集装箱进行运输的市场快速增长,经济危机后集装箱制造产能不足,这些因素都赋予了集装箱租赁市场相对强劲的增长和盈利能力。
高博轩说,能够取得GE SEACO的经营权不仅为集团内部的物流、租赁行业增加更广阔的运作平台;在全球扩张过程中,海航等同于获得了一个非常有利的资本运作平台,为其后一步资本运作铺平了道路。
四、亮点与不足(一)亮点1、海航抓住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机遇,以较低的成本收购了GE SEACO2、海航集团这几年的扩张速度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极端的资本运作模式,企业经营者的能力直接决定着这样的模式存活的时间以及企业发展情况。
由资本运作养资本运作,以并购获得并购资源,以全面发展规避资金风险。
3、海航集团旗下已有国内一流的大新华物流,在完成对GE SEACO全部股权收购后,海航集团有望依托自身强有力的战略支持和丰富的物流及租赁产业资源,充分发挥多元经营的协同效应,完善旗下物流和租赁上下游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与此同时,借助GE SEACO的平台,海航集团可以充分吸收和借鉴GE SEACO的商业模式和专业运营管理经验,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海航在全球物流和租赁业务网络的战略布局,在其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不足1.、风险很大。
虽然海航的资金链韧性较好,但以当前的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来看,2012~2013年海运业务提振的可能性较低,一旦GE SEACO陷入持续亏损,那么将影响海航的进一步资本运作,从而导致企业负债率攀升,经营风险大幅增加。
2、2010年初,海航顺利完成对澳大利亚ALLCO金融集团旗下的优质航空租赁业务收购,2011年又收购了GE SEACO,而且海航也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幅的借债扩张,使其经营风险很大。
五、涉及的相关知识点1、资本的自然属性是指资本必然追求价值增值,这是资本在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中所具有的共性,资本具有流动性、增值性、多样性和风险性海航收购GE SEAC0也是为了追求更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承担者很大风险。
2、收购,一家企业购买另一家企业的部分股权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3、纵向并购-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企业间或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并购。
海航集团旗下有大新华物流是国内第一家海陆空一体化大型物流集团,收购GE SEAC0后,可以完善其上下游产业链。
4、善意并购—指目标公司同意并购公司提出的并购条件并承诺给予协助的并购行为。
海航收购GE SEAC0属于善意收购。
5、协议收购:指收购方根据股权协议转让价格受让目标公司部分股权,从而获得目标公司控股权的并购行为。
杠杆收购指一个公司运用财务杠杆,主要通过借款筹集资金,并用收购后目标企业的资产和6、未来现金收入来担保和偿还收购中的借款而进行的收购活动。
特点:绝大部分收购资金系借款而来,自有资金很少;用于偿还贷款的款项来自目标公司营运产生的资金;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企业性质》、《战略型资本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