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幼儿园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2)学习从新的角度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
*探索性研究课程的内涵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每一部分 由比它更小的部分组成。一个物体的性质既包括 整体的性质,也包括了它各个部分的性质。认识 和利用一个事物,必须既了解它的整体,也了解 它的各个部分,特别是关键部分。
目标:(1)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相互合作、相 互配合、相互连结;
儿发展的探索教育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探索性研究课程的内涵
本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多角度地看问题。事物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学会多角
度的看问题。每一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 的,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尽相同的家庭背景,所接受的 教育和文化都不一样,因此,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 一样,答案也就不一样,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个侧 面。事物越复杂,越需要从多角度看问题,对事物才 有全面的了解。 目标:(1)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并对所有的 印象作出简单的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建构经验;
2、课程是什么
• 课程是教育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优质的家庭 环境,让教育能延续,相信这是最好的课程
• 课程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学科和环境等组成部 分的范围的方法论的研究
• 课程是学校的生活和计划。 • 课程是学校中所传授的东西 • 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科 • 课程是教材
2、课程是什么
• 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 • 课程是系列行为目标 • 课程是学习的进程 • 课程是在学校中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 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校内外所传
•建立课程所需要的园内支持系统
为顺利地实施课程,需要园长改 变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一 些做法,建立起与课程一致的教育教 学管理模式。
1.调整教师备课制度,形成教育的整体
班级中的几位教师在备课时应加强沟通与 讨论,在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等环节 要达成共识,以形成整体性和连续性的教育。
2.调整对教师的计划检查制度,给教师更大的 工作自主空间
业务园长对教师教学计划的检查应由单一 的施教前查计划,调整为施教前查计划、施教 中查过程、施教后查反馈的“三结合检查制度。 检查的内容要由仅检查教学计划到除检查教学 计划以外,还要检查物质环境是否物化教育目 标、幼儿的反应怎样等。
3.调整教师倒班制度和保育员工作职责,增加教师与幼 儿互动的时间
日托幼儿园教师由半天进班、半天备课,调整为上 班时大部分时间在班上。保育员给教师配班时的工作 内容由维持秩序、分发材料、收拾打扫,调整为和幼 儿一起游戏、个别辅导,配合教师完成教育目标。过 去的分发材料、收拾打扫等工作,在中班、大班通过 一定的常规引导幼儿自理。
4.调整部分作息制度,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三、对园本课程与课程园本化的理解
目前,理论界关于园本课程建设的方法有 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有幼儿园自主 开发的课程是园本课程;另一种观点认为, 改编普适性课程是现阶段建设园本课程的最 合适方法。因此,根据程度的不同,园本课 程建设的方法可分为选用、改编和自主开发 三个层次。
1、对三幼园本课程 “探索性研究课程”介绍
评价要点:
①教育目标是否切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教育目 标是否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②教师能否在班级中营造关爱、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否尊重和 接纳每一名幼儿
③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活动兴趣? ④教师是否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引导幼儿获得主动的发展? ⑤教育环境、材料能否物化教育目标?教师能否鼓励、引导幼儿积 极探索、发展?幼儿能否自由、有效地操作并使用各种材料,有效 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⑥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是否专注、积极,并是否能在原有水平上获 得真正的发展?
(2)学习三种方法:组合与分解、整体的配 合——分工与合作、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探索性研究课程的内涵
3.事物是变化的:
事物的变化,不仅要观察静态变化,要 从动态中来发现事物的变化,变化与人的关 系。
目标:(1)学习从变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 (2)认识变化的特征; (3)知道变化的层次。
*探索性研究课程的内涵
4.创新。创新是一种特殊的、 人为改造自然的社会活动。当 人们在想过去没有想过,做过 去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就是创 新。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
2、对课程园本化的认识
谢谢大家!
2008年8月ຫໍສະໝຸດ 2、园长应做的事•为幼儿园确定符合幼儿园发展的课程
在选择课程前,必需了解该课程 的特点,幼儿园有没有条件运用它, 同时这些特点是否适合施教的对象。
•将课程作为工具
使用这套工具能够把教师的能量放大, 从前有心无力的,[有心]即是有清晰的教 育观念,无力是资源不够。例如师生比例 过高,但用了课程能够把教师的能量放大, 把原来实现不了的理想做到。
• 全美幼教协会和美国国家教育部的全美幼教专家协 会:将课程定义为“一种有组织的框架,它描述了 儿童应学习的内容、儿童达到规定课程目标的过程 和帮助儿童达到这一目标教师所担负的责任,以及 教与学所发生的环境”
• 课程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它涉及每天在幼儿教育 课堂中发生的一切,反映了托幼机构的教育理念、 目标和任务。对于课程,存在着许多种定义,事实 上“每一种课程定义都蕴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 取向,蕴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 从而标明了这种课程最关注哪些方面。”
• 经验维度: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也叫做生活课程、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 目标维度:课程并不关心学生在学习的情境中将要做什 么,而关心的是行为的结果——他们将学到什么(或将 能做什么)
• 计划维度: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 方案
二、园长的课程意识
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是以生活教育为主,学 科教育为辅,所以幼儿园的课程不能够单单以学科教育体现, 反而应该体现在生活中的教育元素。这些教育元素的安排主 要责任在领导,因为老师的权限极为有限,只有领导才能有 效运用整体的教育资源创造教育元素,可以说领导是幼儿园 教育工作的设计者,在领导设计的框架内实施教育,只要领 导的框架设计正确及有效,大方向便能够保证,才能明确地 表达幼儿园的基本原则、态度和信念,反过来要是领导没有 把框架建好,老师各自为阵,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便很难保证。
我国幼教界有一个追求名称的风气,许多幼儿园对课程 没有踏实研究,只喜欢冠以各种新的名称,甚至早上一种, 下午一种,做成资源浪费,老师无所适从。
1、园长应树立幼儿园教育整体观的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是对课程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这 里说的课程是指大课程,区别于具体的活动, 是对教育整体的敏感和理解,对教育本质的深 刻理解,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没有或 不重视课程意识,很多幼儿园的教研活动长期 以来只培养教师的教学意识或具体活动意识, 却忽视课程意识。
• 课程的含义是为儿童设计学习的轨道
2、课程是什么
• 课程是老师——老师作为让孩子学习、模仿 的榜样。
• 课程是安排——为孩子安排有价值的生活经 验。
• 课程是工具——帮助老师完成目标的工具。 • 课程是专业知识——不管你要教孩子音乐、
艺术、数学、写字,还是体育,首先你要对 该学科有基本的专业知识。
“探索性研究课程”目标(总目标) • 引导幼儿能主动地进行探索性研究学习,掌握相应
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建构自己的经验; • 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不怕困难,寻求解决问题的
方法; • 能用语言表达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主动积极的思
考问题; • 在活动中学会分享、合作和交流; • 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园本课程,探索出一套适合幼
关于对幼儿园课程的 认识与理解
昆明市第三幼儿园 王蕾
课程是教育中最重要、最繁难、
最易被误解的问题之一,课程是关 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的 一个系统,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论 转化为教育实践的中介或桥梁,教 育实践常以课程为轴心展开,教育 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
一、什么是课程
1、课程的定义
•重视课程实施中的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有两个问题要 处理好。
一是处理好教师的个体差异性问题,使每位教 师都能热情主动地参与课程建构与实施,并最终 促进所有教师的发展;
二是使课程建构、研究、实施的过程成为每位 教师成长的过程,并焕发出个性的光彩。在课程 实施中,整合和生成固然重要,但教师的基本能 力和专业水平的提高更重要,尤其是了解幼儿, 解读教材的能力。
授的东西 • 课程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所设计的事情 •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经历的经验 •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所获得的一系列经验
3、课程定义的几个维度
• 学科(领域)维度:学科课程注重学科科学体系,根据 学习者的发展特征和认识水平编写教材,让学习者进行 “系统的”学习。这种课程表现为课程标准、课程(教 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
除去进餐、户外活动、午睡等必须固定的时间段 以外,在幼儿上午、下午的话动时间内,教师可根据 需要减少“齐步走”式的生活环节,打通小的时间段, 变成大的时间段,给幼儿更充分的游戏、活动时间, 使幼儿的活动更加有效。
5.调整评价的侧重点,使评价起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教育工作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以园长、其他教师和家长他 评为辅,它与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它应当成为教师运用专业知 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自我 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