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
一、支气管哮喘 本病多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轻质刺激、 身体劳倦等,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而 引起。临床可见喉间痰鸣、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 息不能平卧,痰多清稀或黄稠而粘。 治则:宣肺降逆,化痰平喘 处方:主穴 定喘、肺俞 1、风寒者加风池,风热加合谷 2、痰浊阻肺者加丰隆 3、脾气虚者加脾俞
作为经络辨证、循经取穴的客观指征, 成为埋线疗法选取效穴的一个重要特点。 6、诊次稀疏,经济简便:埋线疗法 一般15-30天1次,3-6次1疗程,每次 治疗时间10-30分钟,诊次稀疏,操作 方便,而疗效甚佳,使患者既治了病又 不耽误工作和时间,而且费用不高,可 谓一举三得。
神经性疼痛、慢性炎症性疼痛、 内脏疼痛。如头痛、三叉神经痛、偏 头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性疼痛、 胃脘痛、心绞痛、肾绞痛、慢性胃炎、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坐骨神经痛、颈 椎病、肩周炎、慢性阑尾炎、胆囊炎、 经前期综合征等。
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 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主 要有协调脏腑、平衡阴阳、 疏经通络、调和气血和补虚 泻实、扶正祛邪等功效。
1、5岁以下儿童患者禁用或慎用。 2、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宜使用, 如必要时不宜强刺激和羊肠线过长。 3、晕针者禁用或慎用 4、妇女有习惯性流产者及孕妇禁 用,月经期慎用。 5、不宜在皮肤破损处埋线,以免 引起感染的不良后果。
4、在一个穴位上做多次治疗,应 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5、头眼部血管丰富,易出血,埋 线时要缓慢进出针,出针后用棉球按压 针孔片刻,防止出血和皮下血肿出现。 神经干,更不要直接结扎神经干和大血 管,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6、注意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
7、埋线后应休息3-7天,局 部不要沾水,夏天每天应更换敷料。 如有感染,应按炎症处理。 8、通过埋线,患者症状控制 后,最好再埋线1-2次以巩固疗效。 有慢性病要埋线3-4次后才开始见 效,嘱患者不要随意停止治疗。
(3)平刺:针身与皮肤 表面呈15-25°角刺入,甚至 沿皮下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 如头面、胸部腧穴以及头部穴、 腕踝针穴及施行透穴刺穴时。
2、方向: (1)腧穴分布情况:如腕 踝针和浮针法朝患处方向刺入。 (2)经脉循行方向:如迎 随补泻的循经或逆经刺入。 (3)为使针感到达而将针 尖朝患部方向刺入。
6、下肢肥胖者加风市、殷门、髀关 7、尿少浮肿者加阴陵泉、三阴交 8、嗜睡健忘者加心俞 操作:将00号羊肠线2-3cm装入9号一次性埋线 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中。每次选5-10个 穴位,半月埋线1次,3个月为一疗程。
四、慢性结肠炎:至阳、 肝俞、脾俞、胃俞、大肠俞、中脘、 天枢、止泻、足三里、上巨虚,按 照脏腑辨证与病穴取穴法结合每次 选取6-8穴,20-25天1次,3次 多可治愈,病情重者可加强1-2次。
6、关节腔内不宜埋线,以 免影响关节活动及关节腔内发 生感染。 7、结核病活动期不宜使用。 8、有出血倾向性疾病者。
一、操作步骤 1、定位:包括定穴位与定体位。 据病情取穴,以鍉针于所选穴位标 记。据穴选择合适体位。 2、消毒:针具均高温高压消毒。 施术部位碘伏常规消毒2-3遍,医 者戴无菌口罩、帽子和手套。
3、选穴求精,善用透穴:埋线疗 法强调取穴精炼。选取经过长期临床 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穴位进行埋线, 用尽量少的穴位,达到尽量好的效果。 埋线疗法在操作上善用透穴,若一针 透双穴,则往往并双穴之力同时发挥 作用;若一穴透双经,则往往“从阴 引阳,从阳引阴”,使阴阳相得,经 气交贯,其效必速。
4、精用组穴,交替调息:埋线疗 法是一种手术性治疗方法,术后不可能 在数天内使局部完全复原,为了在短期 内对疾病加强治疗作用,往往在辨证取 穴基础上,对有效穴进行组合,分成23组,交替使用,这样就可缩短每次治 疗间隔时间,以维持较强的刺激效应, 且使穴位有调息之机,避免穴位产生耐 受性而乏效。同时,尚可通过分组进行 精确配伍,使“君、臣、佐、使”合理 搭配,加强其协同作用,增强疗效。
埋线疗法的治疗时间及疗程的决定, 一是根据疾病的性质、程度而定;二是 根据埋线方法和羊肠线吸收情况而定。 一般急性患者可3-5天埋线1次,亚急性 可7-10天埋线1次,慢性病可15-30天 埋线1次。一般病变2-3次为1个疗程, 慢性病3-5次1个疗程,顽固性甚至10 次1个疗程。1个疗程完后可间隔休息一 定时间,一般以间隔1-2次埋线时间。
4、肾不纳气者加肾俞、关元
处方:主穴 胰俞 1、上消症状为主者配肺俞、脾俞 2、中消症状为主者配胃俞、足三里 3、下消症状为主者配肾俞、三阴交 4、皮肤瘙痒者加血海、曲池、风市 5、合并冠心病者配心俞、足三里 6、合并肢体麻木疼痛者可循经取穴 操作:将0号或1号羊肠线2-3cm装入12号一次性 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埋入选定穴位中。每次选3-5个穴 位,半月埋线1次,1个月为一疗程。
五、颈腰椎病:以颈腰骶夹脊穴植入点,
其中大椎、腰阳关为主,颈部多选取第4、5、6、7颈夹 脊,腰骶部多选第2、3、4、5腰及骶1夹脊为主,颈部 以斜向上45°刺入,腰骶部可垂直或斜向脊柱60°刺入。 每次根据病情选取6穴,25-30天1次,3-5次多可治愈。
谢 谢!
埋线工具在使用时要注意保养, 否则不仅损坏了针具,而且在临床 操作时容易发生事故,针具使用后 必须用纱布包好针尖放在垫有纱布 的针盒里,防止针尖碰触硬物受损, 一时不用的针具最好在针身上涂一 层油质,然后包扎妥当,放入硬质 针盒内贮藏。
针具有轻度损坏应及时修 理,如针尖变钝或卷钩时,可 用细磨石重新磨尖。针身如发 生弯曲,可用手指夹棉球将针 身拉直纠正。对有缺损或折痕 明显的埋线针具应剔除不用, 以防断针。
2、植线法:取一根2-4cm长 的羊肠线,置于施术部位皮肤,医 者右手持针,以埋线针压槽将羊肠 线卡住,针尖向下以15-40°角 刺入,直至羊肠线头完全埋入皮下 至需要深度,随后把针退出,用棉 球或纱布压迫针孔片刻,再外敷创 可贴。
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发生。 2、羊肠线不宜埋于脂肪组织之中, 以防脂肪液化,流出渗液。羊肠线头不 可暴露在皮肤外面,以防感染,如局部 化脓流水或露出线头,可抽出羊肠线, 放出脓液,外盖敷料并作抗感染处理。 3、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角度和 深度,不要伤及内脏、脊髓、大血管和
3、局麻:1%利多卡因局 部麻醉。 4、埋线:以埋线针或腰 椎穿刺针将羊肠线埋入穴位。 5、贴敷:以创可贴外贴 针眼以防止感染。
1、角度: (1)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 90°角垂直刺入,适用于全身大多数腧 穴,尤其是肌肉丰厚部位的输血,如腰、 腹、四肢。 (2)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约呈 45°角倾斜刺入,适宜于不能深刺的腧 穴和肌肉浅薄的部位,如颈项、背、胸 部腧穴。
酒泉市二院中医科
一、种类 1、穿刺针:一 般选9号、12号腰 椎穿刺针,穿刺针 用前将针芯尖端磨 平,将针管磨短, 使针芯稍长于针管 尖端1cm,以保证 将肠线顺利推出针 管。同时将针的套
管尖端斜度磨大, 磨锐,使之更易 进针,且减轻疼 痛。也可使用一 次性穿刺埋线针, 免去复杂的制作 工序。此为注线 法。
3、深度: (1)穴位情况:穴位局部肌肉层 厚,则埋线深;肌肉层薄,则埋线浅。 (2)埋线方法:穿线法进针较浅, 植线法、切埋法、割埋法、扎埋法较深, 注线法可浅可深。 (3)年龄情况:年老体弱及小儿 娇嫩之体,均不宜深刺;年轻力壮者可 深刺。
(4)体质情况:形体瘦弱、气血 虚衰宜浅刺,而形体强盛者可深刺。 (5)解剖情况:凡头面及胸背部 肌层较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及臀部肌 肉较厚者可深刺。穴下有脏器、血管及 神经干者宜浅刺。 (6)病情情况:阳证、表证、新 病、实证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 虚证宜深刺。
1、以线代针,效集多法:用羊 肠线来代替毫针,埋植于穴内,以 期起到长期刺激穴位,不断累积治 疗信息,使疾病得到彻底治疗的目 的。埋线过程实际包括了穴位封闭 疗法、针刺疗法、刺穴疗法、组治 疗法、割治疗法等,同时也包含了 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
2、刺激持久,祛顽疗痼:埋线疗法 以线代针,埋入穴位,慢慢软化、分解、 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一种柔和而持 久的刺激,弥补了毫针刺激强度的不足, 临床用于慢性病治疗及一些疾病疗效的 巩固。
三、肥胖症
本病多因饮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不足致气 虚阳衰、痰湿瘀滞而形成。临床表现为体重异常增加,并 伴头晕乏力,身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 治则:健脾益气,利湿化浊 处方:主穴 中脘、梁门、天枢、大横、带脉、关 元、归来、三焦俞、大肠俞、脾俞、胃俞、肾俞 1、多食易饥者加曲池、梁丘、足三里 2、气短乏力者加足三里、气海 3、畏寒肢冷者加命门、三阴交 4、血脂偏高者加丰隆 5、大便秘结者加大肠俞
病的转机。有人测定,症状消失,敏感 反应没消失,仍有复发可能;自觉症状 消失,敏感反应消失,为病机转化。由 此可见,通过经络穴位的按诊选穴埋线, 较之固定穴组合埋线具有更大灵活性, 能随着患者个体差异和病情有针对性地 选取最能反映病情变化的敏感穴位进行 治疗,其客观性、科学性、针对性更强, 更符合辩证施治原则。于是,敏感穴位
5、易感冒者加足三里 6、心律不齐者加心俞 操作:将00号羊肠线2cm装入9号一 次性埋线针中,按基本操作方法埋入选定穴位。 每次选5-6个穴位,半月埋线1次,1个月为1 疗程。 二、消渴病(2型糖尿病) 本病多因禀赋不足、饮食பைடு நூலகம்节、情志失 调、劳役过度等致津液亏损,燥热偏盛而引起, 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 主要临床表现。根据症状不同分为上消、中消 和下消。 治则:养阴生津,润燥清热。
胃炎多在胃俞、足三里;而气管炎多在 八华、肺俞产生敏感反应。病变部位不 同,敏感穴位亦异。如胃溃疡发生在胃 小弯,多反应于巨阙、中脘;发生在胃 大弯和十二指肠,多在梁门、承满发生 敏感。疾病寒热虚实不同,其反应有压 痛、结节、麻木、凹陷之别;疾病轻重 程度不同,其敏感度以有轻重之差。同 样也可根据敏感穴位的变化情况判断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