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PPT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青山不老》PPT


课堂小结
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 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 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 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
读了本文,我们知道了植树造林能够守 住青山,保护环境能造福人类。此时,我要 向大家发出倡议,加入到植树护树行列,让 我们的周围山更绿,花更红,小鸟的歌声更 悠扬。
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 造了一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 福子孙后代。
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 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 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这句话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 象地描写出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 阵阵、 叶间微泛绿波的优美画面,表达了 作者满目绿树的惊喜之情,同时,暗示着老 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样”是指老人把自己的全部生命用在改造荒山、 绿化家园上,“价值”是指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 造了绿洲,给子孙后代留下了物质和精神财富。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指的是什么?
转化为的“另一种东西”是指转化为青山绿水, 转化为不屈服于恶劣环境,顽强执著地开辟荒山、绿 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老人选择了吃苦,因为他觉得种树是命中 注定,是生命的组成部分。可见,老人治理山 沟,绿化青山,把一生都献给绿化事业的决心 是坚定的。
讨论交流:
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 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从以下七个方面:
a.独自一人的孤单; b.生活的简单清苦; c.同伴离去的坚持; 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 e.有福不享; f.选择青山为归宿; 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
理解词语
【肆虐】 【盘踞】 【归宿】 【劲挺】 【三番五次】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非法占据,霸占( 地方)。 人或事物最终的着落。 形容次数很多。 任意残杀或迫害。 坚强有力地挺立着。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
课文结构
景观引入 参天杨柳 绿色波浪 粼粼波光
青 山 不 背景状况 老
大环境———险恶
小环境———艰苦
生命的意义
村干部补充介绍—了不起的奇迹 人生的价值
老农陪同参观—一层层的树梯
课文主旨
本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记叙了一位山野老农,面 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 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 创造了一片绿洲的故事,赞扬了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 屈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讨论交流:
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结束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是总结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中心,升 华主旨。老农人留下的不仅是这片青山,还 有更宝贵的东西——保护环境的意识,造福 后代、造福人类的精神。老人植树造林、保 护家园的精神永远流传,青山必将长青。
学习目标
1.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环境描写,体会老人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 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重点)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 望。 (重点)
3.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难点) 2.关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句子,把握文章主要观点。(难点)
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朗读视频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就在如此险恶. 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
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ě (恶心)
恶 è (恶习)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wù (厌恶)
读一读:恶他. (有w着ù)一。身令人恶. (ě) 心的恶. (è)习,让人非常厌
十五年啊,绿化了八条沟,造了七条防风林 带,三千七百亩林网,这是多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 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 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说明了老人植树的 时间长,数量多,对这里的贡献大。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
亲爱的小朋友们、家长们: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爱树、育树”的传统。有了树,才会有和谐美丽的大自然;
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 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 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 地。
环境描写,写出了这里自 然条件的恶劣。
对比
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 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采用对比的手法,把老人的瘦小 和广阔的绿洲加以对比,更加突出 这一个奇迹的伟大和老人的可敬。
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一排三间房,就剩下 老者一人。老人每天早晨抓把柴煮饭,带上干粮扛上铁锹 进沟上山;晚上回来,吃过饭,抽袋烟睡觉。
这里写出了老人的孤单、 生活条件的艰苦及生活的单 调。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
生命的归宿。
面临享乐与吃苦,老人选择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选 择?从中可以看出什么?
19 青山不老
有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 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今天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这位平凡而又 伟大的英雄吧!
走进作者
梁衡: 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山西霍
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 大学。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 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 住了山洪的凶猛。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 树的顽强,写出了树木在防洪 护土方面的巨大作用。
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 成一层层的梯。
树林还改变了山的形状, 绿化、美化、保护了山坡。
讨论交流: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 造的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