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常见修辞手法归类
修辞手法主要有: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引用、对比、对偶、反复、双关、反语、借代等。
1、比喻:
即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用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甲像乙例如:香港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姑娘美得犹如一朵花。
(比喻词: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暗喻——甲是乙例如: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是、成为)
借喻——甲代乙例如:我看见母亲的鬓角又添了一些银丝。
注意:A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而且二者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B作为喻体的食物必须通俗浅显,使人易懂、易理解。
2、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的入睡了。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句子或成分排列在一起。
作用:增强语言气氛,加强表达效果。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表述方法。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李白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李白
缩小夸张——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毛泽东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5、反问:
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使语言鲜明有力,感情表达更加强烈。
反问有两种形式: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例如: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是黑面孔,这怎么能怪他呢?
(2)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例如:如此感人的场面,怎么能不让人落泪呢?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6、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最好不要急于动笔。
7、双关:
是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例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刘禹锡·唐)晴即情。
(谐音双关)
例如:“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
“三春”表面指暮春,实指元春、迎春、探春。
(意义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8、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
有的是为了讽刺、嘲弄和揭露,有的是用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藤野先生》鲁迅)
例如:父母骂孩子捣蛋鬼。
9、引用:
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名言警句、典故等,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一真理。
(直引饮用)
例如:呵,“乱世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越的浪峰一对对飞越礁石,就像赛马场上奔驰而过的马群,声势浩大的风涛交织,哗然轰动。
(间接引用)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鲜明地显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别或者突出说明某一方面,从而增强说服力。
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有的人》)(通过对比,说明两种人不同的生命价值和人们对这样两种人的不同评价。
)
注意: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11、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对偶分为正对和反对两种。
正对——两句意思相类似,表示相关或相近的思想内容。
例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12、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加深读者印象,有音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有两种方式。
(1)连续反复。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连续反复)
(2)间隔反复。
相关的词语隔开来反复出现,中间插上其他词语或句子。
例如: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例如: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间隔反复)
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13、借代:
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替代。
借代种类有四种。
(1)以特征代事物本身。
例如: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2)专用名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3)以具体代抽象。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梅岭三章》陈毅)(以烽烟代战争。
)
(4)用工具代事物本身。
例如:雨来刚到堂屋,见十几把雪亮的刺刀从前门进来。
(以刺刀代敌人)
(5)部分代整体。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李白·唐)(以帆代船)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