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参考文献顺序

参考文献顺序

1张吉衡高山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博士论文20092刘世伟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问题地质与资源20093张吉衡吴福元葛文春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的年代学格架硕士论文20054王忠朱洪森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演化中国区域地质1999 第18卷第4期5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886 苟军孙德有满洲里南部白音高老组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与岩石成因硕士论文20107 周新华,英基丰,张连昌,张玉涛大兴安岭晚中生代火山岩成因与古老地块物质贡献:锆石U2Pb 年龄及多元同位素制约地球科学 2 0 0 9 第34 卷第1 期(大兴安岭及其邻近地区中生代火山岩分布简图)8赵国龙,扬桂林,傅嘉友,杨桂林,杨玉琢,王忠.大兴安岭中南部中生代火山岩.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1一260. (一〕兴安地层分区9孙广瑞,赵焕利,韩彦东,马江水,刘旭光,沙环宇,周世强,马丽玲内蒙古东部阿荣旗地区晚白垩世孤山镇组的建立地质通报2005 第24卷第9期分区内侏罗系,依据地层层序、岩性和生物特征的不同,又可分成大兴安岭北部区(呼伦贝尔盟中、西部)、大兴安岭中、南部区(呼伦贝尔盟东部、兴安盟、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大部)、宁城一敖汉旗地区和镶黄旗一多伦地区等四部分。

1.大兴安岭北部区本区侏罗系以上侏罗统火山一沉积地层层序全、厚度大为特点。

下侏罗统为一套含植物化石的沉积一火山地层;中侏罗统太平川组为含煤地层,南平组为一套粗碎屑岩;上侏罗统自下而上划分为以安山质一玄武质熔岩为主的塔木兰沟组、以流纹质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的吉祥峰组、以玄武岩为主的七一牧场组、由沉积火山凝灰岩组成的木瑞组、广布全区的以流纹质火山熔岩为主的上库力组、以玄武岩为主体的伊利克得组和以流纹质一碱性火山熔岩为主的欧肯河组.。

①塔木兰沟组本组由黑龙江省第二区调队1980年建立。

它相当于前人划分的下兴安岭火山岩组〔宁奇生等,1959)、根河中基性火山岩组(俞建章,I95}年)、根河组(蒋国源等,1983),其命名剖面为牙克石市绰尔镇西南塔木兰沟剖面。

塔木兰沟组是至今在大兴安岭地区发现的上侏罗统层位最低的玄武一安山岩地层。

其分布仅限于大兴安岭主峰以西的呼伦贝尔盟境内。

本组可能不整合覆于中侏罗统南平组之上,并为上侏罗统吉祥峰组整合覆盖。

岩性以中长玄武岩、更长粗安岩、钠质粗安岩为主,夹少量安山质一玄武质火山碎屑岩。

厚度大于609m。

本组至今未发现化石。

采用全岩K--Ar 法测定同位素年龄为152一I58Ma, K-Ar等时线法测得同位素年龄为144.51Ma,Rb-Sr等时线法侧得同位素年龄为145.11Ma。

从同位素年龄值看,本组时代偏老,有属中株罗世的可能。

其是否可与辽宁西部的中侏罗统兰旗组或冀北的碧髻山组对比,值得今后研究。

2.大兴安岭中、南部区.本区北界在北纬47°30′,左右,大体以碾子山北、布特哈旗南的东西断裂带为界,南界在赤峰一敖汉旗一线。

包析兴安盟大部、哲里木盟和赤峰市大部。

出露地层为下侏罗统红旗组(包括塔他营子组);中侏罗统万宝组和同期异相的新民组(包括部分呼日格组);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质火山告)、白音高老组(流纹质火山岩及沉火山碎屑岩)和梅勒图组(安山质一玄武质火山熔岩)。

与北部区相比,本区上侏罗统火山岩层序不全。

①满克头鄂博组由原辽宁省第二区调队于I974年在扎鲁特旗民主乡满克头鄂博山建组。

建组剖面岩性为一套灰白、灰黄色和灰紫色流纹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

厚208.9rn。

本组出露广泛。

主要见于西拉木伦河以北及翁牛特旗以西地区,包括哲里木盟的大部、赤峰市的北部和西南部。

其中,以克什克腾旗元宝山牧场葫萝卜淖部面出露层序最全,可作本组代表性剖面。

本组与下伏新民组为不整合接触,与上覆玛尼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分布于各处的满克头鄂博组,大部以流纹质熔岩、熔结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只是不同地区的火山碎屑成分和含量稍有变化。

此外,下部的安山质火山岩夹层和上部的正常沉积岩夹层也不稳定。

出露层序全者为克什克腾旗葫萝卜淖一永隆号、巴林右旗大板镇一巴林左旗林东镇、阿鲁科尔沁旗阿尔他温都尔一扎鲁特旗迟家堡一带,厚197-234. 8 m 。

其余地区本组出露不全。

前人称之“呼口格组”,岩性与本组基本一致,只是厚度较小,一般为235-83m。

本志统称满克头鄂博组。

②玛尼吐组1974年,原辽宁省第二区测队命名,建组地点在巴林右旗幸福之路乡玛尼吐西山。

建组剖面岩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安山质熔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下部为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含叶肢介化石。

1982年,傅嘉友将其下部划归满克头鄂博组,本文采用其划分方案。

前人在乌兰浩特一带建立的中侏罗统付家洼子组,上侏罗统兴仁组,本文统称玛尼吐组。

本组常与满克头鄂博组相伴出露,但前者不如后者发育。

该组主要分布在乌兰浩特西和西南、巴林右旗大板东北部、林东、碧流台一罕宙等地。

③自音高老组由原辽宁省第二区测队1974 年命名,建组地点在林东西南白音高老。

因该地地层层序不全,故将巴林右旗玛尼吐剖面上部作为本组上部,白音高老剖面与高立营子剖面拼接作为本组下部。

后经傅嘉友重新研究,发现原确定层序有误,白音高老组原“上部”与“下部”应倒置,现白音高老组的正确层序为:上部浅灰、灰白、浅灰紫色凝灰砾岩、凝灰砂砾岩、凝灰砂岩、粉砂岩、页岩,夹沉凝灰岩,含丰富化石,厚187.4 ..583 . 3m;下部灰、灰绿、灰紫色流纹质火山碎屑岩、熔结凝灰岩,厚685.2-1402tn。

本组以假整合接触关系覆于玛尼吐组之上,一与上覆地层梅勒图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④梅勒图组由原辽宁省第二区测队1979年建组,建组地点在扎鲁特旗民主乡梅勒图。

本组系指零星出露的一套层位最高的安山质一玄武质火山熔岩夹火山碎屑岩。

它主要出露在西拉木伦河以北的扎鲁特旗西北部沙尔毛日、巨里黑西北、科尔沁右翼前旗复兴屯、沙布楞山和罕山林场以北等地。

本组岩性单一,以黑、灰绿、灰紫色玄武岩、辉石玄武岩、安山玄武岩、安山岩、辉石安山岩、黑云安山岩、流纹状安山岩、安山角砾岩为主,夹安山质凝灰岩薄层。

厚212.9-834.4m。

与下伏地层白音高老组为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地层下白里统巴彦花组推测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10]肖庆辉邓晋福马大铨等花岗岩研究思维与方法地质出版社2002[11]姜万德内蒙古大兴安岭中段三要系中国区域地质1992 第一期[12] 盛继福傅先政大兴安岭中段成矿环境与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地震出版社1999[13] 宋彪,张玉海,刘敦一.微量原位分析仪器SHRIMP的产生与锆石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质谱学报,2002a,[14]唐守贤阿尔山晚侏罗世火山机构特征及阿尔山温泉的成因机制吉林地质1984.3第一期15尹志刚张跃龙杨晓平赵寒冬韩振哲大兴安岭北部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岩浆演化世界地质第25卷第2期2006年6月16方文昌徐公愉大兴安岭东南地区侏罗纪火山岩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217赵书跃韩彦东朱春燕郭奎城王建民刘宝山大兴安岭火山喷发带北段中性、中酸性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力学学报第10卷第3期2004 年9月18 郭锋范蔚茗王岳军林舸大兴安岭南段晚中生代双峰式火山作用岩石学报2001 1000-056905FW060采自大兴安岭南部赤峰市翁牛特旗毛山东,岩石为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晶形较好的透长石。

锆石的Th(78.6-4252.9ppm,平均为785.7ppm)、U(93.9-1639.6ppm,平均为500.6ppm)含量变化较大,而Th/U比值也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0.15-2.73,平均1.10)(表5)。

其中8个锆石颗粒获得的谐和年龄为173±4Ma,从数据点的分布状况来看(图8a),该年龄代表了岩石的形成时间。

其中还出现了2482Ma和2231Ma的谐和年龄,但是由于都只有一个颗粒,不具有明确的地质意义。

GW04199采自阿尔山市五岔沟镇三岔,岩性为英安岩。

岩石具斑状结构,斑晶为蚀变的斜长石、熔蚀的石英以及黑云母,基质为显微晶质结构。

锆石具有很好的晶形,主要为柱状、短柱状。

具有条带状结构或宽缓的振荡环带,有部分颗粒具有均一的内部结构,锆石具有比较均一的Th(44.6-462.9ppm,平均为178.1ppm)、U(33.5-260.5ppm,平均为124.3ppm)含量,除了部分颗粒的Th/U比值相对比较偏高以外(2.04和2.05),所有颗粒的Th/U比值比较集中(0.71-1.86,平均1.40,不包括具有偏高Th/U比值的两个颗粒)(表5)。

21次测试给出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22±2Ma(MSWD=8.0),这些数据都落在谐和线上(图8b),而锆石的CL图像显示了明显的酸性岩浆结晶锆石的特征,因而该年龄结果被认为是岩石的形成时间。

此外,有3个锆石颗粒给出了168±1Ma(MSWD=0.9)的谐和年龄,这与05FW060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是岩浆作用过程中捕获的较早时期岩石的锆石,这也表明满克头鄂博组包括不同时代的岩石。

满克头鄂博组当中包含了较多的年龄信息,其中包含了早-中侏罗世(173Ma)和早白垩世(122Ma)的火山岩,表明前人所划分的满克头鄂博组火山岩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成分,而其中173Ma的年龄代表了较早时期的岩浆作用。

19王惠郭灵俊白翠霞徐宗培何会文鞠文信大兴安岭中北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新认识地质通报第24卷第9期2005年920 范书义毛华人张晓东孙秀丽大兴安岭中段二叠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意义中国区域地质第16卷第1期1997年2月21吴华英张连昌周新华陈志广大兴安岭中段晚中生代安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岩石学报1000-0569/2008/024(06)-1339-5222邵济安牟保磊朱慧忠张履桥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成矿物质的深部来源与背景岩石学报1000-0569/2010/026(03)-0649-5623邵济安牟保磊张履桥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的构造热演化中国科学(D辑) 第28卷第3期1998年6月24 邵济安张履桥大兴安岭中生代伸展造山过程中的岩浆作用地学前沿第6卷第4期1999年10月25 邵济安刘福田陈辉韩庆军大兴安岭——燕山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俯冲作用关系地质学报第75卷第1期2001年1月26 薛钢骆剑英刘金纪贵廷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火山岩特征及成因科技与经济2006年第4期27葛文春林强孙德有吴福元李献华大兴安岭中生代两类流纹岩成因的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科学第25 卷第2 期2000年3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