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复习概要第一篇管理基础知识第一章: 知识点要求和学习目的一、本章学习指导(知识点)重点掌握管理、组织的概念、管理的特征,管理的过程与管理职能,管理的有效性、管理的效率与效果,管理者的职位层次与基本素质技能,管理者的角色,管理的二重属性和二重性。
二、本章学习的目的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管理的基本概念、职能2.管理有效性所包含的效率和效果的内涵及两者关系;3.管理职能的含义(一般管理过程);4.管理者的职位层次与基本素质技能;5、管理的角色;6.组织的定义和特征;7、管理的属性有哪些,如何理解。
8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本章注意理解的难点和重点:1.管理是包含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项基本职能。
2.管理追求效率和效果的双重目标。
3.管理者是在一个组织中,按照组织的目的,指挥协调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按其工作的层次可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
根据管理者所处岗位层次和企业规模的差异,管理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也有所不同。
4.亨利•明茨伯格的研究成果表明,管理者在工作的组织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这些角色主要有10种,体现在3个方面,它们是:人际关系方面(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方面(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企业家、混乱驾驭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5.管理的二重属性和二重性第二章:学习目的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西方管理思想演进的主要历程和背景;2.泰勒的科学管理,代表著作、核心问题、内容和意义3、法约尔的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3.行为科学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4.韦伯的官僚制;第三章:学习目的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 了解管理的万能与象征论2. 了解组织文化的内容(强弱、来源、构成)3、掌握组织环境的构成与组织环境的特征;3. 了解管理的社会责任、义务、响应;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4. 了解影响道德的因素;第二篇计划第一章、决策理论与方法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决策的定义、特点;2.决策的常见类型;3.科学决策的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4.科学决策的过程。
5.群体决策和个人决策的优缺点6、决策的基本方法学习难点指导1.注意把握组织决策、组织战略在管理中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决策观念和决策方式,运用基本的决策理论与战略思维方法,分析和思考现实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2.决策是管理活动的核心。
它不仅是计划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贯穿于全部管理活动的始终,即贯穿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之中。
3.决策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古典经济学理论和西蒙的科学决策理论。
古典经济学从“完全理性”和“经济人”假说出发,追求“最优决策”的获取;而西蒙通过分析“完全理性”在现实中的不存在性提出自己的“有限理性”基本命题,从这两个命题出发,得出“满意决策”的结论,从而开创了决策研究的新领域。
4.决策是一个过程。
决策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每一步骤。
5.决策有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之分。
根据决策环境是确定性(非常容易预测)、风险性还是不确定性(很难预测),决策可分为确定决策、风险决策和不确定决策。
6.决策还有个体决策和群体决策之分。
决策方法有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常用的有头脑风暴法、专家意见法和德尔斐法。
定量分析方法有许多,期望值法、决策树法、不确定型决策等;第二章、计划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计划的定义,计划的作用;2.区分各种不同的计划类型;3.理解目标(设计一个良好目标的标志是什么?)和目标的设计方法,特别是目标管理方法;4.掌握基本的计划方法(标杆管理法、滚动计划等等)。
注意理解的内容1.计划是未来行动的安排。
它包括做什么(What)、为什么做(Why)、谁去做(Who)、何地做(Where)、何时做(When)、如何做(How)。
广义的计划指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三个过程,狭义的计划仅指制定计划这一个过程。
2.计划给管理者和非管理者指明了今后的方向,减少了未来的不确定性,使组织目标高效地实现,并为控制工作提供了标准。
3.计划可按期限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按其准确和明确度分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按其范围广度和时间跨度分为战略计划和作业计划以4.目标管理的步骤:(1)上下级共同确定目标;(2)上下级共同分解目标;(3)上级复审目标的结构;(4)实现目标并定期检查进展情况;(5)评价考核。
目标管理的实质是“职工参与管理”,实现“自我控制”。
目标管理有利于发挥各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
5.组织中一般最重要的预测工作是销售预测和技术预测,任何类型的预测都可以用定量预测技术和定性预测技术进行。
6.常见的计划编制方法有(如规划表、甘特图、滚动计划法等等)。
第三篇组织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组织的定义和特征;2、组织设计的六大关键因素是什么(每个要素里的内容都要展开理解与掌握);3.管理幅度的概念、与管理层次的关系、并掌握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4.了解直线职权与参谋职权的差异与联系;5、组织设计的权变因素有哪些?如何理解6.掌握几种基本组织结构类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职能、事业、矩阵)7、有机式与机械式组织的比较,及适用情况8.比较集权和分权的比较;组织分权的途径和限制因素;9.能够运用集权度、复杂度、正规化等指标描述和分析组织运行机制的特征;10、组织变革的类型11、沟通的定义、类型1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内外部招聘的特点注意理解的内容1.劳动分工与有效协作是进行组织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基本要素。
2.管理层次与组织规模成正比,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它们共同决定了组织结构的基本形态。
3.管理者应正确引导非正式组织的活动与发展,发挥其对于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4.组织结构设计包括确定管理层次、划分横向部门和明确权责关系三个方面的基本任务,其工作成果表现为组织结构图和职务说明书。
5.因事设职、因职用人、有职有权、权责对等,统一指挥、精简机构是组织结构设计时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
6.组织结构的多种类型各有优劣长短,实践中应权衡利弊,慎重选择。
7.从正规化、复杂性、集权程度等方面比较组织的差异性,可划分为机械式与有机式两种不同的组织模式。
8.集权与分权是组织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倾向,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集权与分权的合适尺度是组织职能的重要工作。
9.委员会和任务小组是跨越部门与层次的一种灵活性设计,旨在不打乱组织规范化运作的条件下发挥一些必要的特殊功能。
10.各种权变因素是组织模式和组织风格特征的深层次影响因素,组织的权变因素对组织变革和长期发展具有明显作用。
第四篇领导第一章领导理论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领导定义。
领导的本质、作用?领导的影响力来源于哪些方面?2. 解释领导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差异;3. 掌握领导方格理论;4. 描述领导特质理论,并列出最重要的领导特质;5. 掌握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领导理论;复习思考1. 什么是领导?领导者与管理者有什么异同?2. 什么叫权力?权力来源于那几个方面?正确运用权力应注意哪些问题?3 什么是管理方格论?5 菲德勒的领导权变理论、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6 你是否认为大多数领导者在实践中,都运用权变观点来提高领导有效性?注意理解的重点和难点1. 领导在组织中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
2、领导方式及行为理论,按其发展阶段来看形成了三种理论:领导特质理论、领导风格和行为理论、权变理论。
领导特质理论分为传统领导特质理论和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风格理论是领导者在特质、技巧和行为上的结合。
领导者的基本领导风格包括独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等。
领导行为理论影响罗伯特•布莱克与珍妮•莫顿的管理方格论。
权变理论包括弗莱德•菲德勒的权变理论、赫塞.布兰查德的情境理论。
重点掌握领导的定义、作用、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权力权威的来源,领导风格理论(方格图理论),权变领导理论(菲德勒模型,赫塞·布兰查德的情景理论)第二章激励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什么是激励,描述激励的基本过程;3.掌握并讨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并说明两者关系;4.掌握三种需要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设置理论5.描述强化理论;6.激励员工的手段。
注意理解的重点和难点1. 激励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变员工的活动方式,使员工奋发努力完成组织的任务与目标。
因此,激励工作对企业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人的行为过程极为复杂,各个阶段的千变万化为进行激励提供了机会。
激励的基本过程是从个人需要出发的。
激励是围绕动机进行的。
3. 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善于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程度,以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4.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研究了激励机制与理论,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和过程型激励理论。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三种需要理论等。
过程型激励理论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等。
5. 激励理论与研究结果为管理者提供了若干激励员工的方法。
管理者要很好地激励员工首先要对员工的需要进行调查与分析;其次必须遵循激励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要掌握一定的激励方法与技巧。
6. 员工的需求调查与分析,管理者必须掌握员工的动机与需要,了解激励对象的需要及需要的强烈程度,并且必须定期地对企业员工进行需要调查并认真分析员工的需要。
7. 根据激励的基本理论,管理者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励员工。
根据员工的需要进行激励时,不同的企业结合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但必须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个人、组织目标相结合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原则、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原则、按需要激励的原则。
知识点要求重点掌握一般激励理论和过程,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三种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强化理论,及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解需要层次论与双因素理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五篇控制在学习完本章之后,你应该掌握以下内容:1. 理解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理解计划与控制的内在关系;2. 掌握控制的过程、控制的类型和控制的基本要求;应注意理解的重点和难点1.控制是监督工作活动的过程,用来保证按计划完成并纠正任何出现的超常偏差。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在确保组织活动实现预期的计划目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与管理的其他三个职能构成了完整、严密的闭环过程。
管理控制由于人的参与而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有利于提高职工的素质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