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咸阳风轮小学特级教师孟文娟
一、数学教育做什么?
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化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数学课程怎么教?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适应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须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确立“三维目标”
(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第一学段(1~3年级)
(一)知识技能:(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理解常见的量;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能进行简单的估算。

(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

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二)数学思考
(1).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以及对运算结果进行估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从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想象图形的运动和位置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能对调查过程中获得的简单数据进行归类,体验数据中蕴涵着信息。

(3)、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

(4).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问题解决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4).尝试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四)情感态度
(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参与数学活动。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试克服困难。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

3、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

教材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和教学评价。

教学建议侧重于教师的教。

评价建议侧重于学生的学教材编写建议,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
二、2011版课标的修订理念德育为先能力为重
(一)落实德育为先理念,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

1、渗透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3、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

4、强化公民素养教育。

(二)强调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2、强化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适切性。

3、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4、力求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优:改变了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了三维目标
缺:一是目标不够清晰,可操作性不强。

二是对数学实质的表述不清楚。

造成两大问题:
一是对所教的内容从数学角度吃得不透,数学意义不清楚。

二是对教育价值不清楚。

1、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
生活情景和知识情境的关系。

四、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的最大变化。

进一步明确“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从单一思维到复合思维、增加多个核心词”的变化特点。

(一)是调试数学观,明确新的数学课程观。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课程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是明确提出“四基”、“四能”和复合思维的要求。

(三)是在核心词上,增加了“几何直观、运算能力、
模型思想和创新意识”。

将“符号感”修改为“符号意识”,将“统计观念”修改为“数据分析观念”,并对“数感”、“空间观念”的内涵作了修正,共十大核心词。

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五、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新理念的具体阐释。

1、双基变成四基。

《大纲》是工业化时代为培养专门人才服务的,
其教育理念是“知识为本”——教了多少知识,教到什么程度。

《标准》是现代社会信息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以人为本”。

2、《标准》和《大纲》的区别在于:
《大纲》更加关注孩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标准》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

由《大纲》到《标准》有以下几个重要变化:
理念的基础是从“知识为本”到“育人为本”;
具体的目标要求是从“双基”到“四基”;
内容和方法,过去是以结果的形式,现在结果要加过程;
评价由过去单纯的知识技能的评价,加上过程性的评价,加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变成了三维评价。

2、基本思想
数学的基本思想就是:通过抽象,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数学的概念和法则,建立了数学学科。

通过推理,进一步得到更多的结论,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

通过建模,把数学应用到客观世界中,沟通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3、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主要是思维的经验和实践的经验。

4、四个特点:第一、基本活动经验建立在生活经验基础上。

第二、是在特定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第三、其核心是如何思考的经验。

第四、最终帮助学生
建立自己的数学现实和数学学习的直觉,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

5、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
第一、启发学生思考的最好的办法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

第二、要鼓励学生“从头到尾”的思考问题。

第三、做、思、悟。

6、建议:
采取“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抓手、六个转变、一个主渠道、三种方法”的策略推进数学教学实践活动。

“一个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简称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课标理念的根基。

“两个基本点”是指“课程是经验,是活动。


“三个抓手”是指数学课程教学素材的选取,必须围绕“现实的”、“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有丰富的学科内涵”三个要素而展开。

“六个转变”是指转变数学观、课程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及课程资源观。

“一个主渠道”是指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一切理念必须化为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

“三种方法”是指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和校本研究。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2013年4月19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