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重庆市科协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2011年05月26日中国科协七大以来,重庆市科协系统按照七大确定的科协工作目标,紧密结合重庆实际,提出了“争创西部一流、形成自身特色、走在全国前列”的五年工作奋斗目标,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围绕重庆市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庆市各级科协紧紧围绕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重庆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大力开展决策咨询。

按照“搭建平台、沟通渠道、提供服务”的宗旨,创办了《科技工作者建议》,以一题一文、一事一报的形式向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其中,《关于在重庆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的建议》、《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的建议》、《建立汽车电子产业联盟的建议》、《关于重庆市柑桔溃疡病疫情防控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等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肯定,有的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决策中。

市高教老协专家完成的《关于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市领导的批示。

部分老专家提出的《关于修建“重庆工业博物馆”的建议》得到了市发改委的高度重视并得以落实。

与此同时,市科协还先后组织专家赴万州和黔江等地开展技术咨询服务,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和农业生产技术问题。

深入实施惠民工程。

“七大”以来,重庆市科协、市财政局联合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全市有46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32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个少数民族工作队和35个农村科普带头人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表彰, 获得奖补资金1785万元。

市财政每年投入200万元。

在渝北、万州等22个区县建立华硕科普图书室30个。

在江津、永川等建立网络书屋44个。

广泛开展“讲、比”活动。

各地科协积极开展院士专家企业行活动,组织市内外一批院士及其团队深入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技术讲座、培训等活动。

五年来,全市共成立企事业科协186个,其中企业科协141个,高校科协14个,尤其是新成立的8个非公企业科协工作联络站联系全市非公企业上万家。

重庆仁爱妇科连锁机构科协组织的“女性健康知识讲座”科普活动从2007年至今共计讲座2586场,听课人数达153200人次。

2006年,重庆市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工商联科协,对于进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0年10月,重庆市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重庆前沿生物有限公司成立,市政府给予资金补助100万元。

围绕推动科技自主创新,精心组织学术交流重庆市各级科协自觉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作为行动目标,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在引领创新方向、启迪创新思维、营造创新氛围中的重要作用,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科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

举办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

“七大”以来,重庆市科协及所属市级学会举办国内和地区性学术会议2174次,参加人数31.7万人次,交流学术论文51833篇。

组织国际性学术会议130次,参加人次2.58万人次,交流学术论文6685篇。

先后举办了“亚—欧可持续城市发展国际会议”、“自主创新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2007中国-瑞典交通医学与交通安全论坛”、“第二、三、四届中-法乳腺癌高级学术论坛”、“首届中国数学会—韩国数学会联合国际会议暨中国数学会2010学术年会”、“全国首届数字医学学术研讨会”、“西部蔬菜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科协第44期‘转基因植物与食品安全’新观点新学术沙龙”等国际性、全国性及地区性学术会议。

广泛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积极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不断拓展交流渠道和合作领域,五年共接待来访科技团组185个,来访人数1563人次,组织国内专家赴国外考察团143个,出访人数846人次。

先后成功举办了2006年重庆市中学生“环保大使”评选活动、中澳水利专家工程师交流座谈会、“2007中国—瑞典交通医学与交通安全论坛”、中学生“气候酷派”环保宣传设计比赛、“中英低碳生产与绿色消费论坛”等活动,全市科协对外交流的渠道和空间进一步拓展,水平和效果进一步提升。

成功举办了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

2009年9月8~10日,以“自主创新和持续增长”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在重庆举行,有6位党和国家领导人,56位省部级领导,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152名“两院”院士出席年会。

开展了11项重点科普活动和400多项子活动,科普活动内容丰富,亮点突出,公众参与面广。

设立了六大板块34个学术交流分会场,并设立5个国际分会场,体现了开放性和国际化特色。

年会举办了10个专题论坛,紧贴重庆实际,服务重庆发展,实现了“有影响、有水平、有特色、有成效”的目标。

搭建社会化科普工作平台,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重庆市各级科协认真贯彻《科普法》,合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重庆市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普活动蓬勃开展、全民科学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的新局面,特别是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科普工作社会化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建立完善科普工作领导机制。

《纲要》颁布后,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组建工作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2006年4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成立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29个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

2008年5月,市政府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调整重庆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增加了市民政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林业局、市移民局、市新闻出版局、市民宗委、市知识产权局等9家成员单位。

目前,全市40个区县全部组建了《纲要》工作领导小组,将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永川、丰都等区县还将考核内容进行了量化。

主题科普活动精彩纷呈。

五年来,各单位抓住工作重点,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活动。

在每年的科技周、科普日、“5.12”防灾减灾日期间,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宣传节约资源、生态保护、安全生产、应急避险、生活消费等方面科学知识,进而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各成员单位快速反应,向公众普及科普知识,维护社会稳定。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市委宣传部和市科协联合组建“重庆市科学面对灾害专家宣讲团”,组织专家奔赴各区县宣讲。

2007年,重庆开县发生了“5.23”小学生遭雷击事件,根据市领导的批示精神,市科协、市气象局立即印刷科普挂图2000套,分发到各区县巡展,还在开县、彭水等灾害多发区组织专题讲座,取得很好效果。

实施四大人群科学素质行动。

各地各部门结合各自工作重点,发挥优势,各展所长,深入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以此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面向未成年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已连续评选表彰5届。

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小学机器人竞赛、中小学科技之星创新大赛等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

五年来,重庆市在全国竞赛中共荣获一等奖90项、二等奖225项、三等奖250项,28个单位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面向广大农民,紧紧围绕“两翼农户万元增收计划”,加强农村科普和农民培训。

市委宣传部、市科委、市科协等部门开展了“科技入户惠农兴村”、“科技三下乡”、“科技推广月”、“科技专家大院”等农村科普、扶贫、咨询活动,切实为“三农”服务。

面向城镇劳动者,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总工会等组织开展以“新市民、新技能、新生活”为主题的农民工技能大赛,吸引了数万名选手参赛。

实施“五十万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年培训技能人才100万人次。

市妇联继续在党政、教育、卫生、工商等十大行业22个窗口单位开展“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

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创办系列高端科技报告会,帮助领导干部开阔科技视野。

市人力社保局将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和培养纳入日常干部教育培训计划。

市委党校把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作为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

稳步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工程。

五年来,各单位有效整合科普资源,加强基础工程建设,推动了《纲要》的实施。

市科协、市教委制定了“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审办法和评审标准”,首批命名特色学校33所。

各单位结合自身实际,收集整理农业、工业、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科技成果,编印科普资料。

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市培育出一批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普媒体。

《电脑报》期发行量达60多万份。

《课堂内外》系列期刊目前发行范围遍及全国2700多个县市,月均发行总量200余万册,平均传阅率9.3人/份,有效读者近2000万人次,影响力直达全国近3000万个家庭。

新课堂网站、天极网站成为全国知名度很高的综合教育类、IT类网站。

目前,重庆市有科普活动站(室) 4200余个,科普画廊(宣传栏)3300余个,科普员14000余人,区县级科普活动中心37个,科普宣传车35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11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8个,区县级科普基地316个。

大力加强科普场馆建设。

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重庆特色”的建设目标,在克服种种困难的情况下,重庆科技馆于2009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

截止2010年10月,重庆科技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近110余万人次,平均每天接待3500人次,已成为市民接受科普教育和都市旅游的新去处。

着力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竭诚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七大”以来,重庆市各级科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增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努力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广泛开展调查。

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需要,结合科协相关部门开展了重庆市三峡库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重庆市科技工作者政策环境状况调查、重庆科技人力资源问卷调查、重庆科技人才状况调查、重庆市非公企业科技人才状况调查等工作,分析科技人才的分布状况、工作环境、思想动态、成长需求等,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更好地服务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

此外,还建立了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将全市200多名高层次科技人才纳入信息库动态管理。

建立健全制度。

建立了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和专家暑期疗养制度,组织专家进行境内外科技培训、考察。

科协领导班子成员分别联系一批高层次科技工作者,春节、中秋等节日期间经常性地走访、慰问所联系对象,关心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

组织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政协科协界委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

进一步完善重庆青年科技奖、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的评选表彰机制,建立了由王正国院士等50余名专家组成的评委资源库。

加强表彰宣传。

每两年组织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和重庆青年科技奖的评选工作,其中夏庆友等3名同志先后获中国青年科技奖,黄伟九等30人获重庆青年科技奖;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市科协联合表彰了22名“重庆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向中国科协推荐了数名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候选人,有6人获奖;推荐电脑报社社长李志高同志获得中宣部“四个一批”文化先进人才称号;推选重庆营养学会等7个单位及30个个人分别获2008中国科协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2010年向中国科协推荐刘作华等14名同志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