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对历史开卷考试的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往的填鸭式教育已经和社会的要求严重脱节,社会需要新型创新人才。
“素质教育”成为时代的呼唤。
为了紧跟时代的步伐我省的政地进行合卷,并采取开卷形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如何应对历史科的开卷呢?笔者从事历史教学几年,进行了些许尝试,在此就中考历史开卷的几个问题,谈一点浅显的
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认识“开卷”,端正思想,巩固基础
我们先看几种现象:
1、平时往教材上抄题,考试时从教材中找题。
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
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每道题都翻书。
有的同学对开卷考试感到轻松,认为不就是到考试时翻翻书嘛,但真到考试时,若要题题都在书中找答案,恐怕考试时间就不够用了,更何况现在实行历史、政治综合考试。
这样,在规定的时间内既要翻政治书,又要翻历史书,翻来翻去,一些同学自己都翻糊涂了。
所以,像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
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考试时应做到不翻书就能解答,如果实在不能确定答案,再翻书查找。
3、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
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最后很容易出现偏离试题要求、答案不完整、思路不清晰、论证不充分等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令人苦笑不得的现象呢?因为同学们错误理
解了开卷的真正含义。
其实,历史开卷考试不是所谓的翻开书抄答案,它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
对于历史开卷试题来说,不会过多地出现客观题,而让你轻易地抄到答案,我市这两年的中考历史试题就是如此。
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真正意义之一,就是为了减负,但减的是学生对那些复杂知识(如大量的问答题答案)的记诵之苦,而不是对知识掌握的淡化。
至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而且要能够熟练应用,否则,考试时会吃大亏。
历史开卷试题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
如:新旧中国不同的国际地位是一个时代历史命运的缩影,请回答。
1.旧中国的国际地位怎样?用两个史实说明。
2.20世纪70年代标志着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外交大事有哪些?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根源在于什么?
3.从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如果对知识掌握不熟,理解不透,仅靠课本资料,疲于翻书,费时费力,很难找出此题的知识点。
这对于有时限的中考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的。
可见,对于历史基础知识不仅要掌握,并且要有熟练应用这些知识的各种能力。
这一点对于开卷考试来说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考场上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立于不败之地。
二、开卷考试形式下的历史教学
历史开卷后,将如何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以上所分析来看,历史开卷考试考查的核心是学生的能力。
那么,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呢?
首先,转变观念,放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
要认识到教师不能是历史知识的简单灌输者、垄断者、权威者,而是与学生一起的知识的探究者、组织者、运用者,教师还应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欣赏者、促进者、组织者,学生首先要得到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而不只是知识的单一掌握。
其次,要大胆改革尝试历史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谈话、交流、练习、讲演、论文交流、探究等方式,培育新型的教、学关系,通过活动、探讨、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得出结论或知识。
要重视“过程”教学,力求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各
种能力。
再者,多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之间平等互助的关系,以关心、爱心感化学生。
培育学生良好的情操,调动良好的情感。
另外,要善于总结、归纳知识,注重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三、经常进行答题训练,掌握答题技巧
我市的中考历史开卷试题型一般有二种:选择题、非选择题。
非选择题包括材料解析题。
学生应熟知这几种题型,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以培养自己思考、分析、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它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辨证思维能力。
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例如:(2008河北中考17题)1.下列主张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是()
a、神权至上
b、个性解放
c、三权分立
d、和平发展
分析:如果不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的“抨击封建神权、追求个人价值”的精神就不能正确选出b
启示:中考复习中要准确理解历史概念,强化巩固,可以避免到一些近似选项的迷惑。
(2)材料解析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
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技巧:①读:粗读题目,包括材料和出处。
②想:看清提问,根据材料中有效的信息,联想所记
忆的相关知识,对号入座。
③答:“问什么答什么”,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精练、表达准确。
如: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师夷长技以自强
材料二: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问: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三个政治派别的主张?举出这三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各一位。
2.材料一中达到”自强”了吗?如何评价它?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革命?有什么意义?
分析:如果不能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思想主张是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的。
启示:复习中应加强梳理历史线索的能力,对历史应多方面的横向纵向比较。
四、中考历史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1)认识复习的重要性、必要性,端正复习态度。
(2)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掌握。
复习时重在理解,切忌死背,惟有理解,方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关注热点、注重实践。
联系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链接起来,从中挖掘出新的知识,学以致用,古为今用。
今年各地中考出题较多的是长征问题。
(4)切合实际,有计划的复习。
可分四步: a 、以课本为主,逐册复习。
抓住重点,精讲精练。
b 、综合归纳,专题复习。
分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或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外交史、战争史等专题,综合归纳,形成知识链。
c 、组合试题,题型复习。
集中题型讲解练习,以掌握做题技巧、规律,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d 、模拟训练,实战复习。
及时反馈信息,以查漏补缺,重点攻关,使学生适应中考试题。
(5)搜集信息,了解中考动态。
注意本地区中考的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