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旅游之美

中国古建筑艺术与旅游之美

建筑与园林论文论文题目:中国古建筑艺术及其旅游之美学院:人文学院专业:旅游管理年级:2010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王仕佐二○一三年六月二十三日目录摘要 (1)绪论 (1)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 (2)1、宫殿建筑 (2)2、坛庙建筑 (2)3、陵墓建筑 (3)4、宗教建筑 (3)5、园林建筑 (3)6、军事防御建筑 (3)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 (3)1、中和之美 (3)(1)建筑布局 (4)(2)建筑形体结构 (4)(3)装饰设计 (4)2、含蓄之美 (4)3、意境之美 (4)四、中国古建筑的旅游之美 (5)1、重要游览审美目标 (5)2、美学观赏价值 (5)3、文化之美 (5)4、历史之美 (5)五、总结 (5)参考文献 (6)中国古建筑艺术及其旅游之美摘要源远流长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

而在历史长河中得以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是众多文化遗产中耀眼的一部分,而古建筑中所饱含的艺术精髓也幸运地被保留下来。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以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高超的营造技术和丰富的审美特征以及独特的民族性而享誉世界,在世界古代建筑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古建筑艺术在发展沿革中形成了以木为主、飞檐斗拱、等级鲜明、群体协调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建筑艺术风格,使儒、释、道以及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状态在相应时代的建筑物中得到充分地演绎和展露。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旅游活动就其本质来讲,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的审美活动。

旅游的审美对象要满足旅游者爱美、求美的需求,通过游客游览、观赏和体验,能起到净化情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的作用。

而负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中国古代建筑,其所反映和承载的文化意蕴,不可复制的艺术精华,对不同的游客都有较强的吸引力,能满足人们游览观光,娱乐休闲、文化体验的旅游需要,是现代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现代旅游活动离不开中国古建筑之美。

本文通过浅述中国古代建筑丰富的艺术特征,挖掘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旅游的眼光,赋予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以新的价值。

关键字:古建筑艺术旅游需求旅游之美绪论在中国的大地上,无论是走进古老的宫殿,还是漫步在有限的园林;无论是登临名山,还是徜徉在宁静的小镇;无论是在繁华的都市,还是边陲小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建筑,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见到中国古建筑的身影。

中国古代建筑是历史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丰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遗产,虽然饱经风霜,但它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令炎黄子孙骄傲和自豪的古代建筑珍品。

其中,有体现我国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传统哲学理念的天坛建筑,有体现皇权至上、展现严肃方正、遵循中庸又不失威严与理性精神的帝王宫殿和皇家陵墓,有展示儒家文化的曲阜孔庙,有寄托宗教理想的白马寺和布达拉宫,也有被誉为世界奇迹的古代军事防御系统的万里长城,有展示祖国统一、充满巨大向心力的避暑山庄,有包容旖旎风光的南方园林等等。

这些古建筑很早就摆脱了纯功利性,具备了审美的功能,并且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成千上万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观光者,构成中国旅游景观的重要内容。

所以,挖掘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它的美学,展现它在旅游方面艺术之美,从而揭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旅游价值,激发广大旅游者的旅游热情。

一、中国古建筑的主要形式中国的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城池、宫殿、陵墓、寺院、楼阁、桥、塔、亭、住宅等。

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构架建筑,在原始社会末期开始萌芽,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无可替代的建筑体系。

1、宫殿建筑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级别最高、技艺最精的建筑类型。

古代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磅礡的建筑物,往往采用最严整的布局,最宏伟的建筑规模,最高的建筑等级和最豪华的建筑形式。

在中国众多宫殿中,由以故宫、未央宫、大明宫、等极具代表性,游客可以在审美的同时了解到宫廷建筑的艺术特色,也可以感受到皇家的威严。

每一部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

2、坛庙建筑祭坛和祠庙都是祭礼神灵的场所,坛庙建筑亦可称之为“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历史比宗教建筑久长,在中国各地都发现有距今五六千年的祭坛和神庙。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建筑逐步脱离原始宗教信仰的范畴而变为一种有明显政治作用的设施。

在所有坛庙建筑中,象征“天人合一”的北京天坛是中国距今保存最完整,礼制最高的坛庙建筑。

3、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陵墓建筑各有不同,以帝陵最为宏伟齐全,建筑主要有神道、祠堂、寝殿、墓阙等。

建筑艺术在不同的时期各有发展,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规模、体制最为完整。

我国著名的陵墓有秦始皇陵、汉茂陵、唐昭陵、明代孝陵和十三陵、清东西陵等,它们都是长盛不衰的旅游胜地。

4、宗教建筑宗教建筑是人们参与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

宗教建筑遍布于中国各地,反映了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不同建筑风貌。

清代宗教建筑中藏传佛教建筑占有主流地位,在艺术创造方面有不少新的经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布达拉宫。

其他宗教建筑同样有着某种发展与提高,如佛教建筑中的石窟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道教建筑的道观等等。

5、园林建筑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誉盛名,被欧洲人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主要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处不在。

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追求“师法自然”,以自然景观和光泽的美好感受为主,通过不同的艺术功能将园林内有限的空间繁衍出多种建筑手法。

著名的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留园,上海的豫园,杭州个园等。

6、军事防御建筑中国古代各朝代把江山稳固的思想寄希望于防御措施,由此而产生了较为传统的封建军事防御建筑。

其中最主要的是城防建筑和边防建筑。

二、中国古建筑的艺术之美1、中和之美“中庸”哲学提倡“中和”。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的审美心里始终以“中和”为核心,通过和谐的群体组合,适度的形体结构,相宜的装饰设计,舒缓的空间节奏,协调的环境处理来展示“中和”之美。

(1)建筑布局在中国的古建筑群体中,几乎看不到孤傲突立的单体建筑,人们通常看到的是一个个融入群体的建筑符号,它们的风格完全服从于群体气势的需要,至少个性张扬,以群体的对称、协调、错落有序相互辉映,形成整体的和谐之美。

(2)建筑形体结构古时儒家提倡“和为贵”,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投入,人们审美心理倾向于人性的尺度,追求平和、温馨、舒缓,所以中国传统建筑的尺度皆以“适可而止”为准。

也正如墨子所言“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围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

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

”建筑的尺度已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为准,适可而止,不夸张,不浮华,使人倍感舒适和亲切。

(3)装饰设计江南的白墙黑瓦,契合了江南水乡的地理环境和当地居民追求质朴、淡雅的审美情结,加之气候湿热,所以采用白、灰、黑等冷色调,令人在燥热中趋于平静;北方地区气候干燥,自然植被稀少,自然色彩单调、灰暗。

所以建筑物常用红、黄暖色调等色彩对比,改变环境色调的单一,给人以温暖、热情的感觉。

2、含蓄之美中国儒家文化的人生哲学,到家的处世哲学,反映在审美意识中,都表现为追求内在精神的含蓄之美。

中国古建筑空间组合的内向性与朦胧性,就是这些含蓄之美的体现。

古建筑中,无论是名句还是殿宇、陵墓、寺院、园林,多数都以院落布局为主。

院中之院、园中之园、城中之城,都是由层层向内收缩的空间组合而成,呈现出明显的“内敛性”,加之院落府邸曲曲折折,弯弯曲曲,呈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趣味感。

3、意境之美中国古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建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发情怀,突出表现为以建筑为题材的象征和比兴。

中国传统建筑最常用的手法有很多,例如:数的象征、色彩的象征与物品的象征。

四、中国古建筑的旅游之美1、重要游览审美目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有形载体,是中国古代各个时代、各族人民创造的文明程度的光辉标志,其发展不仅成熟,而且数量繁多、种类齐全。

在世界六大建筑体系中,中国古建筑是重要的一角。

建筑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使建筑活动成为艺术活动的一种形式。

2、美学观赏价值建筑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绘画、雕塑、音乐、诗歌、工艺美术等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塑造。

这一切为游客提供了直观的审美客体,满足游客最基本的旅游审美需求。

赏析中国古建筑,你会发现其空间的节奏感,建筑构建与建筑单位是美妙的音符,建筑的群体组合是它的调式……就像是聆听一曲美妙的音乐。

3、文化之美中国各地特色的古建筑,其千姿百态的造型、精巧优美的装饰、独具匠心的环境设计等,能以其特有的“语言”形式,向游客诉说着各地区、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宗教情感、社会伦理和审美情趣。

因此,建筑是人类文明的积淀,也是人类文明的载体。

4、历史之美中国古建筑是一部活的历史,游客通过中国古建筑的审美体验,能从中“读”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和文化形态等要素。

在游览过程中,从古建筑饱经风霜的建筑构件和建筑材料上,可以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人世间的兴衰过程。

五、总结中国古代建筑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明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作证,它以营造独特的艺术手段和内涵丰富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世界不同肤色的旅游者心驰神往。

中国古建筑已经成为中国的旅游业中重要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它们是不可替代的。

“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古建筑艺术通过旅游表现出它的美,而旅游也为建筑艺术之美起到了传播、传承作用。

参考文献[1]汝信.《全彩中国建筑艺术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5[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6[3]肖大威.论中国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1994,4[4]吴昊.浅析建筑美学在旅游中的价值与作用[A].2010[5]邢慧斌,王玉成.我国古代建筑旅游经济开发现状及对策分析[J],经济理论研究.2005[6]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章彩烈.《中国建筑特色》[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