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西藏林芝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西藏林芝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
详解:A项,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不能全部转化为电能,理论上能量转化率高达85%~90%,A项错误;B项,反应4Fe(s)+3O2(g)=2Fe2O3(s)的ΔS 0,该反应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错误;C项,N2与H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3molH2与1mol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数小于6mol,转移电子数小于6 6.02 1023,C项正确;D项,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是:条件温和、不需加热,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高效催化作用,温度越高酶会发生变性,催化活性降低,淀粉水解速率减慢,D项错误;答案选C。
1.目前,林芝市已进入雨季,空气质量优良,PM2.5<100。下列物质中不列入首要污染物的是( )
A.可吸入颗粒物B.NO2C.SO2D.CO2
【答案】D
【解析】
【详解】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等,不包括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然会引起温室效应,但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故选D。
C.Y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
D.由X、Y 组成的化合物中均不含共价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O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且原子序数大于X,则Y为Na元素;Z位于元素周期表第ⅢA族,且原子序数大于Y,则Z为Al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且为短周期元素,则W为S元素,据此解答。
点睛:本题考查燃料电池中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断、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中转移电子数的计算、蛋白质的变性和酶的催化特点。弄清化学反应中能量的转化、化学反应自发性的判据、可逆反应的特点、蛋白质的性质和酶催化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15.某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6,与氯气反应生成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其结构简式是( )
B.氟的非金属性比碘强,所以氟化氢比碘化氢稳定,故B选;
C.钠的金属性比锂强,所以锂失电子能力比钠弱,故C不选;
D.硫的非金属性比磷强,所以硫酸的酸性比磷酸强,故D不选;
故选B。
【点睛】元素金属性的强弱,除了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外,还可以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同样除了可以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外,还可以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以及单质跟氢气化合的难易程度和氢化物的稳定性来判断。
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烷烃中除甲烷外,很多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的紫色褪去
B.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C.分子通式为Cn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
D.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
【答案】A
【解析】
D.在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快
【答案】C
【解析】
分析:A项,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不能全部转化为电能,理论上能量转化率高达85%~90%;B项,反应4Fe(s)+3O2(g)=2Fe2O3(s)的ΔS 0,该反应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放热反应;C项,N2与H2的反应为可逆反应,3molH2与1mol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数小于6mol;D项,酶是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的特点是:条件温和、不需加热,具有高度的专一性、高效催化作用,温度越高酶会发生变性,催化活性降低。
考点:取代反应的理解
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是( )
A.纤维素B.蛋白质C.蔗糖D.淀粉
【答案】C
【解析】
纤维素、蛋白质和淀粉均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蔗糖是二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答案选C。
4.下图各装置中,不能构成原电池的是(烧杯中所盛液体都是稀硫酸)( )
A. B. C. D.
【答案】D
【详解】A.烷烃是饱和烃,都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选;
B.甲烷和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会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四氯化碳,都是取代反应,故B不选;
C.分子通式是CnH2n+2的烃,一定是烷烃,故C不选;
D.甲烷是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混合达到一定比例,会发生爆炸。甲烷是矿井里的气体之一,所以甲烷是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故D不选。
A.氧化还原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答案】D
【解析】
金属冶炼是将金属离子还原为金属单质 过程,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所以答案选D。
13.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和O3互为同位素
B.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物理变化
考点:考查反应能量变化的计算和判断
11.短周期主族元素 X、Y、Z、W 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Y 原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Z 位于元素周期表ⅢA族,W 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r(W)>r(Z)>r(Y)
B.X 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D.由X、Y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化合物可能是Na2O也可能是Na2O2,Na2O只含离子键、Na2O2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侧重考查学生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明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结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即可解答,注意D选项中易漏掉Na2O2而导致错误。
12.金属冶炼中不会涉及到的反应类型是( )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质子数之比为2:3,D错误;
答案选C。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氧燃料电池放电时化学能全部转化为电能
B.反应4Fe(s)+3O2(g) 2Fe2O3(s)常温下可自发进行,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3 mol H2与1 mol N2混合反应生成NH3,转移电子的数目小于6×6.02×1023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X、Y、Z、W分别是O、Na、Al、S元素;则
A.同一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所以原子半径r(Y)>r(Z)>r(W),A错误;
B.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X>W,所以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B正确;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越强,金属性Y>Z,则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强,C错误;
C.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D.等物质的量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O2和O3是同种元素形成的性质不同的单质,它们互为同素异形体,A错误;
B.O2和O3互为同素异形体,转化为化学变化,B错误;
C.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强下,等体积的O2和O3含有相同的分子数,C正确;
C.2H217O2中的中子数为1×2+2×9=20;
D.14N16O2中子数为7+2×8=23个中子。
故选A。
6.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
A.参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B.催化剂
C.温度和压强以及反应物的接触面D.反应物的浓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参加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温度、压强、催化剂、浓度、接触面积等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外因,不是主要因素。
C.在1 L的容器中发生反应,10min内N2减少了1 mol,因此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NO)=0.1 mol/(L·min)
D.NO是一种酸性氧化物,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焓变=反应物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因此反应N2+O2=2NO的反应热△H=946kJ/mol+498kJ/mol-2×632kJ/mol=180kJ/mol,反应是吸热反应,A错误;B、依据A计算可知反应是吸热反应,依据能量守恒,1 mol N2(g)和1 mol O2(g)具有的总能量小于2 mol NO(g)具有的总能量,B正确;C、在1L的容器中发生反应,10min内N2减少了1mol,则生成NO是2mol,因此10min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O)=0.2mol/(L·min),C错误;D、一氧化氮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不是酸性氧化物,D错误;答案选B。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人体运动所消耗的能量与化学反应有关系,选项D不正确,其余选项都是正确的,答案选D。
考点:考查能源、能量利用的有关判断
点评:该题是高考中的常见题型,属于基础性试题的考查,难度不大。试题紧扣教材,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源节约意识。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考试高一化学试卷
考试时间为75分钟,满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C 12 Ca 20 O 16 Cl 35.5
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座位号:_______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答、不答、错答不给分)
5.下列分子中,其中子总数为24的是( )
A.14C16O2B.18O3C.2H217O2D.14N16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去质子数。
【详解】A. C的中子数为14-6=8,O的中子数为16-8=8,所以1个二氧化碳中的中子数为8+2×8=24;
B.18O中子数是18-8=10,所以1个臭氧分子中有30个中子;
【解析】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1)能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的电解质(构成电路或参加反应)。(3)由还原剂和导体构成负极系统,由氧化剂和导体构成正极系统。(4)形成闭合回路(两电极接触或用导线连接),因此选项A、B、C中装置均能形成原电池,装置D中不能构成闭合回路,不能形成原电池,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