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020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汇总一、称谓常识1.称对方亲眷⑴令堂。

对对方母亲的敬称。

⑵令尊。

对对方父亲的敬称。

⑶令兄。

对对方哥哥的敬称。

⑷令弟。

对对方弟弟的敬称。

⑸令妹。

对对方妹妹的敬称。

⑹令坦。

对对方女婿的敬称。

⑺令郎。

对对方儿子的敬称。

⑻令爱。

对对方女儿的敬称。

⑼千金。

旧时尊称别人的女儿为千金。

2.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会针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赐予他们一个称号,以寓褒贬善恶,这个称号就是谥号。

谥号所表达的寓意与事实相符的很少。

古代有谥法,对谥号的用字做出了规定:①属于表扬的有:文、景、武、惠、昭、宣、元、成、平、明、桓、献、康、穆。

如岳飞的谥号就是武穆王。

②属于批评的有:灵、厉、炀等。

如周厉王姬胡。

③属于同情的有:哀、愍、怀等。

如汉哀帝刘欣。

(2)庙号。

已故皇帝在太庙中的称号。

太庙是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如: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庙号,高是谥号)。

(3)年号。

年号是封建时期皇帝纪年用的名号,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

明代以后,皇帝在位期间基本不改元,这才可以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圣祖的年号为康熙,因此清圣祖就被称为康熙皇帝。

(5)尊号(徽号)。

尊号(徽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尊”即尊崇,“徽”即善美。

“尊号(徽号)”都是为尊者而加,表达的是尊崇和褒奖。

如清代同治帝就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并为其加上徽号“慈禧”。

在封建时代,由于众臣的阿谀奉承,皇帝、皇后会获得很多尊号(徽号),因此他们的尊号(徽号)可以加几次。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的情况,但性质和内容与古代大不相同,如孙炳文就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3.年龄称谓常识(1)襁褓。

本义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本义指开始会笑可提抱的幼儿。

后泛指2~3岁的儿童。

如:汝之子始十岁,吾之子始五岁,少而强者不可保,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3)始龀·龆龀(tiáo chèn)·童龀·龆年。

指儿童换牙时,即五六岁。

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

(《愚公移山》)(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

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5)豆蔻年华。

指少女十三四岁。

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杜牧《赠别》)(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岁。

如:复有双幼妹,笄年未结缡。

(白居易《对酒示行简》)(7)束发·成童。

指男子十五岁。

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项脊轩志》)(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

如: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滕王阁序》)(9)而立之年。

三十岁。

(10)不惑之年。

四十岁。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12)花甲·花甲子·耳顺之年:六十岁。

天干地支可按顺序组合为六十个记序名号,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六十岁为花甲或花甲子。

(13)耆(qí)艾: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

如:二臣年并耆艾,经学深明。

(《后汉书·范升传》)(14)古稀:七十岁的代称。

如: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15)耆耋(dié):指高寿,老年。

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耄(mào)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

(17)期颐:一百岁。

如: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苏轼《次韵子由·东亭》)二、官职常识1.常见官职(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辅臣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国家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刑法狱讼;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部下设司,长官为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国史编修。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判官、推官、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多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但习惯上仍称为“省”。

(3)官职名称。

①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秉承君主旨意管理全国政务的人,也称相国、宰相,简称“相”。

②太师:可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③尚书:战国始置。

“尚”是执掌的意思。

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

”这里的“尚书”指陈震。

⑤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能都大不相同。

⑥上卿:周代,宗周和诸侯国都设卿,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卿最尊。

历代多沿此制。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⑦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唐代始设,宋时为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⑧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⑨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秦御史前书曰”的“御史”,为战国时史官。

⑩枢密使:唐代后期由宦官充任的要职。

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掌握,逐渐形成枢密专掌军事的倾向。

到了宋代,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合称二府或两地。

如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1)左徒:战国时,楚国设此官,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接待宾客。

《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12)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3)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

秦汉以后设太史公,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4)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吏。

也泛指上级长官。

(15)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16)郎中: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

秦汉设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长官。

隋唐以后,六部都设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

《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17)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18)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最高的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丞相。

(19)尹:商代、西周时期为辅弼之官。

春秋时,楚国长官多称尹。

秦汉之际,楚官又有左尹、右尹之称。

汉代以后,都城的行政长官称尹,有京兆尹、河南尹等。

元代,州县长官也称尹。

《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0)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1)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军政和军赋。

隋、唐两代,州、郡、府有佐吏司马一人,位在别驾、长史之下。

《琵琶行(并序)》:“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里的“司马”是州刺史的别称,当时实际上是散官闲职。

(22)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安史之乱以后,境内也相继增设节度使,地方武官亦常置节度使名号,自置官署,父死子继,造成割据局面,世称“藩镇”。

(23)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4)太守:原为战国时期对郡守的尊称。

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何乐也。

”(25)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的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26)巡抚:明初指京官巡查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都督,别称“巡院”“抚台”“抚军”。

(27)言官:又称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奏。

(28)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即赴各地巡视的监察御史,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

(29)廷尉:掌刑狱,秦置,为九卿之一,汉承秦制,后改为大理。

(30)光禄大夫:战国时期置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掌顾问应对。

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31)教授:学官名。

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32)博士:学官名。

始于战国,秦汉时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始置一经博士。

后代相承,有五经博士、太常博士等。

(33)经略使:职官名。

唐代贞观二年(628年),在边远的州设置经略使,为边防军事长官,后来多由节度使兼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