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后现代建筑的特征及给中国带来的影响发表时间:2013-01-07T15:20:41.6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2年10月Under供稿作者:杨檬,龙明东[导读] 历史证明,找回自己的文化坐标,恢复民族的审美自信,是一件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的事情。

———以奥运建筑央视大楼为例杨檬,龙明东中南大学建筑艺术学院,410075 【摘要】:三十年前,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启,中国打开了自己的国门,迎来了世界的文化。

后现代主义理论以及后现代建筑理论也随之传入中国。

然而,随着中国GDP不断腾飞的同时,后现代建筑在中国也越来越“妖魔化”。

只注重形体,外观,不注重低碳,环保等等已经成为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诟病。

本文在阐述后现代建筑以及特征的同时,以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代表——央视大楼为例,论述其设计特点以及对于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央视大楼;环保人性化;后现代主义;文化缺失On the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 -- with Olympic building CCTV building as an example Yang Meng, Long Mingdo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410075 [ Abstract ]: thirty years ago,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pen, China open his door, greeted the world culture. Theory of postmodernism and postmodern architectural theory was also introduced to china. However, along with Chinese GDP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 demonized ". Focus only on the shape, appearance, do not pay attention to low-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o on have become modern building in Chinese criticism. In this paper,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and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the representatives in China -- CCTV building as an example, discusses the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fluence to china. [ Key words ]: CCTV building; environmental humanization; postmodernism; the cultural loss 1.概述1.1 研究背景自申奥成功以来,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掀起的奥运建筑热,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的议论。

北京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都城,在短短几年之内迅速出现了一批“后现代”建筑,在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也隐隐显示着中国建筑的走向。

与此同时,建筑界代表性的学术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可以说,社会各界对建筑的关注,从来没有达到这样的程度。

后现代建筑对于我们现在生活影响深远。

1.2 研究目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而后现代建筑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切背离现代主义建筑的总称。

中国建筑教育界对国外后现代建筑思潮和相关作品的接触较晚,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比较滞后。

由于理论研究工作没有跟上,目前中国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研究水平还较低,这也是中国本土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混杂、模仿、错位和拼贴的重要原因。

本文以央视大楼为例论述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希望能加深对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

2. 后现代主义兴起与发展 2.1后现代主义背景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利奥塔和美国的詹姆逊。

后现代美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流派,《后现代理论》中有经典的总结:“艺术形式已经扩散到了一切商品和客体之中,以至于从现在起所有的东西都成了一种美学符号。

所有的美学符号共存于一个互不相干的情景中,审美判断已不再可能。

”与传统美学比较,后现代美学反对美对生活的依赖,反对理性,鼓吹本能,更加看重审美的作用。

它主要采取拼贴,隐喻的艺术手法对各种美学符号进行重组,达到丧失主体,解构结构,耗散意义,冲淡历史的目的,使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不再依靠思维的坐标,完全沉浸在感官的视听刺激上,从而使艺术审美走向多样化。

2.2后现代建筑特征在建筑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出人们更关心于日常生活的思想特点。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在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中,建筑师杂糅了各种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建筑元素,体现出了后现代的设计理念。

3.案例介绍: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央视大楼 (CCTV Building) 3.1央视大楼简介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约59万平方米,该方案由世界著名建筑设师、荷兰人雷姆•库哈斯担任主建筑师,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负责设计。

主要由主楼(CCTV Building)、电视文化中心电视文化中心(TVCC Building)及附属配套设施组成。

主楼屋顶最高处标高234米。

从外观上看,央视大楼由两栋倾斜的大楼作为支柱,在悬空约180米处分别向外横挑数十米“空中对接”,形成“侧面S正面O”的特异造型。

该中心在2008年奥运会时主要用于转播。

3.2后现代建筑式的设计手法要对央视大楼这样超大尺度的建筑进行解读,我们必须了解设计者的理论背景,首先库哈斯不是传统的现代主义的建筑师。

相反,他对传统观念上建筑始终持有批判的观点。

库哈斯对于超大建筑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存在着矛盾,在((S,M,L,XL))中他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大”不属于任何城市的肌理,它只是存在,最多是共存。

在央视大楼的设计中,库哈斯和他的都会建筑事务所更大的兴趣是在于城市、城市现象、城市行为以及建筑在各种城市条件下的表现,对于建筑他们更多的是把它看成是具有城市意义的个体。

4.央视大楼的设计缺陷4.1 违反科学与经济法则A、门形大厦顶上“门楣”是10-14层高的悬空横楼,而如此巨型悬楼还向水平弯折悬出,悬出远达数十米,其倾覆下旋的破坏力十分惊人。

为免折断与倾毁,必需加倍增添额外的结构构件与大量钢材等的浪费。

B、门形两“柱”楼从地面算起约230米,相当于近80层高的住宅,都大歪斜,铸就倾倒的必然之势,再设法使其不倒,又必额外大添构件、钢材。

C、上述二种倾覆方向相同,破坏力倍加恶化。

“门”下裙楼如“门槛”仅八层又后退较少,压重不足又力臂短,不足以平衡全楼倾覆力,为抗倒塌又必额外增添工料耗费。

D、如此需靠地下楼挽救,即地下楼前伸如“脚”,而方案中这“脚”较脆弱,实施中必修改、加强,再次增添工料耗费。

4.2 不利预防抵抗灾变难抗瘟疫生化毒害。

全楼为折曲方环简体,还用玻璃幕墙全封闭,成为巨大筒管。

楼内各种管道、管井、楼梯电梯井,及走廓和吊平顶内空间,都随之成环状贯通,方便循环,病毒、病道、毒气、毒液、放射性物质、粉尘都可畅快循环,多向散播。

现有常规建筑技术几乎不可能严密阻断如此大大小小多种多样管道及简体空间内部的循环。

尤其空调系统本是最易滋生病毒病菌,并借空间送风人工助播的系统。

而且封闭式“网筒”型结构体系,构件多且复杂,增添许多各种角度的构件和构造节点,格外增加许多藏垢纳污的小死角。

5. 由央视大楼所引起的文化反思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其主要的场馆完全由日本设计师担纲。

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建筑采用了令人惊叹的帐篷式屋顶,其中的一座屋顶,其缆索一端支撑在雕塑一样的高塔(位置偏离正中央)上,另一端固定在体育馆的墙上”,从形式上看,这也是一座具有后现代味道的建筑。

从屋顶造型和选料上看,这样的设计显然是出于对东京夏季多雨,地震相对频繁的考虑。

从文化氛围上讲,场馆主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却不是对当时盛行的西方建筑因袭。

尤其醒目的是,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用在了主建筑的屋顶部分,奠定了该建筑的基本文化精神。

6. 结语奥运会已经远去,而奥运建筑却作为标志保留了下来。

在应当承认,近年来中国人显得功利而且浮躁,甚至于将继承文化传统、对后世子孙负责这样一些思路都视为缺乏魄力而加以否定。

于是,每一次建设都会将时尚作为标尺,而将文化当成陪衬,直接导致了建筑的随意和城市规划的混乱。

历史证明,找回自己的文化坐标,恢复民族的审美自信,是一件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的事情。

参考文献:[1]《交往与空间》扬•盖尔(作者), 何人可 (译者), 吴斐琼 (译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1992年)[2]《Bigness》雷姆•库哈斯 (作者) 姜裙 (译者)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版 (2001年)[3]《建筑形式美的原则》雷姆•库哈斯 (作者)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第1版 (1998年)[4]《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作者),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5]《后现代建筑的N个幻想》尹国均(作者, 编者) 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6]《S, M, L, XL: Small, Medium, Large, Extra-Large)》Bruce Mau (作者), Jennifer Sigler (编者) 出版社: Monacelli Press。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