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字理识字”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新沂市唐店镇中心小学叶连忠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

”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而在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中又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从现在识字教学的实际来看,我们教师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普遍低下,学生学起来很苦、很吃力,效果很不尽人意。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实践和研究,促使低年级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准确把握低年级教学的侧重点,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地识字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课题的界定袁晓园先生指出:“世界上唯有汉字有字理。

”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而“字理识字”则是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方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进行析形索义、因义记形的一种识字方法。

字理识字教学时间研究,正是抓住了汉字的本质规律及人的认知心理,突出汉字的表意性,以汉字的构形理据为切入点,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意义识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学习建构说:学生的能力、知识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形成的。

它有两个基本观点构成:一是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二是人们在建构事物意义时,总是与以前的经验相结合。

2、主体教育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会语文。

3、学生思维特点: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具体形象的事物具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就容易理解和记忆,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4、遗忘规律: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速度不均衡,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所以,识字教学的巩固还要充分运用遗忘规律,在新认识的生字尚未遗忘时就开始巩固练习,使新知识在大脑中的痕迹得到加深,建立起牢固的神经联系。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探索字理识字的课堂教学模式,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在丰富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像。

尽早开发儿童的思维,培养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五、课题的研究对象2011—2012学年度一年级小学生。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1、准备阶段:(2011年6月——2011年7月)(1)、确定研究内容,制定了《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2)、申报课题方案,获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个人课题立项。

(3)、系统学习了黄亢美老师编著的《文字学基础与字理识字》一书,对文字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汉字的造字方法及演变过程做到了基本掌握,收获很大,并于2011年7月17日上传了一篇读书笔记。

2、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4月)(1)、系统学习了贾国均老师编写的《字理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研究与实践》两本书,掌握了字理识字的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了解了字理识字教学中要注意的一些具体的问题,(2)、借助工具书,借鉴了网络上的资源,参考了广西柳州市的王秀雅老师的一些图片,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把苏教版第一册的生字,依据“六书”全部进行了分类汇总。

每个字都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或演示字的演变过程,或揭示字理,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方便。

2012年1月14日相关材料已经上传。

(3)、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形式多样的字理识字法,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

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图示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合教学象形字。

图示的作用重在解决对汉字的溯源问题。

在古文字阶段,象形字都很像一幅单线勾勒的简笔画,都是根据物体的表状,“随体诘诎”描摹出来的,一望即知其为何物,所以象形字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图示,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汉字与形象的图画之间建立联系,符合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提高识字的效率。

文字又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提高其符号化、规则化程度的,甲骨金文演变为小篆,隶书代替了小篆,楷书又代替了隶书。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象形字的形象性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后来变成了由横、竖、点、撇、捺等笔画构形的方块字,它们先前的直观性已十分模糊。

所以在教学中,对这部分变化较大的字,还应该展示它的演变过程,直至现代楷书的写法,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图示法适用于对大多数象形字的教学,但少数极容易的字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则不必用图示。

演示法。

用动作演示来表示字的音形义的关系。

如“掰”,两手掌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做一个掰的动作。

又如“灭”字,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

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结合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性格活泼好动的特点,让学生自己做动作进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描述法。

这种方法多适宜于会意字以及形声字的教学。

描述法是在图示法的基础上,通过对汉字部件本义的解释,领会汉字组构的意图。

如教学“牧”字,只要解析左边是“牛”的变形,右边的“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与“牛”合起来指手拿鞭子放牛,就是“牧”的本义。

不用图标,只要这样点拨讲述,学生也就理解和掌握了。

联想法。

联想法是在析解字理时引导学生合理联想,以加深对汉字形、义、音的理解。

如教“沙”字,可引导学生从河水少想到沙子出现,这就是沙字的由来。

与此同时,为便于记忆,还可引导学生奇特联想,创造出独特有效的记忆方法。

例如在教学“愁”字后让学生自创记忆方法去记住它,学生的脑筋开动起来,一位学生把“愁”字想象析解为:过去穷人无衣无食,秋天一到,天气渐凉,心里就犯愁。

这样的联想析解老师给予了热情的表扬,大大调动了全班学生创造记忆方法的积极性。

故事法。

故事法是指教师运用故事阐明字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方法。

如教学“家”字,就可通过故事的形式介绍古代先民的游猎生活习性以及养豕定居为家的情况。

这样,就使学生不但理解了“家”的构字,还了解了人类生活的演变历史。

另外,对于部分暂不析解字理的汉字,教学时也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拆字等方面的故事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记忆。

如教学“阔”字时可给学习者简略讲述三国时期杨修在曹操花园门上题写“活”字的故事。

故事法要求讲述的故事简短、有趣,不能过于冗长,从而喧宾夺主,把识字课上成了故事课。

在已经掌握了一部分汉字,尤其是学习了一些形近字以后,学生就开始对形近字分辨不清,易于混淆。

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可以把汉字的个别部分和特征分析出来,发现它们之间的异同,以利抓住字与字的区别,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对于某些形近字,可以从形音义结合上进行综合比较。

对若干形旁相同声旁各异的汉字找出构形的差异,如案、架、梨、柴等字,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共同点是形旁都是木,本义都与木有关,其读音都由声旁决定,与声旁相近。

对若干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汉字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构形的差异,如忠、钟、种、冲、肿等字,我们可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它们的共同点是声旁都是中,其读音都可从“中”的读音上得到提示;而本义都与不同的形旁有关。

歌诀法。

歌诀法是指教师运用歌诀来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方法。

可以运用前人和他人的琅琅上口的歌诀,也可师生自编自用。

一般要求歌诀简易上口,既表示字形结构,又指明字义。

如“办”字,歌诀可编为:“办事要用力,两边流汗滴”;“互”字可编为:“上一下一,正七倒七,互相学习。

”猜谜语法。

把要学习的汉字作为谜底,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描述汉字的特征或汉字所指事物的特征作为谜面,让学生在猜谜语的游戏中完成识字。

如教学“功”字时,我借用了这样的歌诀式的谜语:“出工又出力,工作有成绩”;教学“日”字时,编了这样的谜语:“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字谜法有时还可用画谜,即根据图画所表示的意义引导学习者猜字。

如:画面上一个人靠着树,猜“休”字;画面上一个人跑到别人家里用棍棒打人的头,猜“寇”字,等等。

2012年3月13日我把这些做法整理成《常用的几种字理识字教学法》上传。

(4)、探索字理识字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策略。

近一年来,我们多方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比较实用的字理识字课堂教学流程,形成了初步的字理识字课堂教学模式。

独体字(象形字、指事字)字理识字教学模式:读音——析形——解义——组词——书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字的原始图形,然后出示概括抽象图,接着出示古体汉字,之后出示楷体汉字,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将生字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

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

合体字(会意、形声)字理识字课堂教学模式:读音——分解组合——解义——书写。

在教学合体字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出示生字,让学生读准字音,分析合体字的结构。

然后指导学生凭部件组合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规律,学生在掌握基本字的基础上,了解各部件的意义。

接着,以字理为中心,寻求合体字中汉字与汉字的联系,进行合理联想,了解合体字各部分组合的内在联系及合理性。

最后,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了解合体字各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比例及位置,巩固所学生字。

2012年2月17日,我撰写的《低年级象形字教学基本流程》一文已上传。

(5)、撰写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我注意向教育专家名家、向同行学习,一有机会就去听他们的课,反复琢磨与思考,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撰写了几篇教学案例分析,于2012年5月21日上传。

同时,我也注意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总结自己的成败得失,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撰写并上传了几篇教学心得。

3、总结阶段:(2012年5月——2012年6月)(1)、整理分析课题研究的相关的数据、材料。

(2)、修改课题研究的相关教学论文、案例等。

(3)、认真总结,形成《字理识字法的实践与运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做好了结题的各项准备工作。

七、课题研究成果1、学生识字兴趣越发浓厚。

有很多老师怕教识字:量太大,字难记,容易回生。

学生学起来也非常头痛:一个个方块字是多么的乏味、枯燥,一个字多达十几画,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学的字多了,记得头脑发昏,张冠李戴。

可是通过字理识字教学,学生识了字理,一个个汉字就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学而不厌,兴趣大增。

学生不再把学习生字看做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越来越喜欢上了我的语文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