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钩端螺旋体病》ppt课件

特异性检查: 培养 血清学试验:显微凝集试验,抗体滴度4 倍↑增长
h
15
实验室检查
钩体病的实验诊断: 早期实验室诊断
①ELISA: IgM ②耐热抗原玻片凝集试验: ③分子杂交技术: ④聚合酶链反应(PCR): ⑤其它:改良免疫酶直接染色检出钩体特异性高,方法简 便,有助早期诊断,且快速、简便。
h
21


对症治疗 黄疸出血型: 抗菌 保肝 止血 护肾 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h
22
预防
控制传染源:防鼠、灭鼠;管理猪犬 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防止污染;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接种:多价死菌菌苗注射;下田劳动时皮肤搽防护剂,如樟子油,1 %石炭酸凡士林等。
药物预防:高危人群:多西环素
h
23
谢谢
h
24
h
16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季节,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早期三症三征
突出表现 淋巴结肿大,腓肠肌压痛 并发:肺出血,黄疸血,肾脏损害,脑 膜脑炎,或出现“赫氏反应”。 辅助诊断:肝、肾功、三大常规、PT、 凝溶试验
h
17
鉴别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 金葡菌败血症 肺结核咯血 病毒性肝炎 脑膜炎、脑炎 伤寒
h
12
临床表现
黄疸出血型: 肝损害 腔道出血(鼻、消化道) 肾损害:主要死因
脑膜脑炎型:以中枢N系统损害为主, 颅内压↑表现。
肾功能衰竭型:肾损严重,常并黄疸出血
h
13
临床表现
后发症期
1.后发热 2.眼后发症 3.反应性脑膜炎 4.闭塞性脑动脉炎
h
14
实验室检查
常规:血常规:WBC正常或↑,中性正常或↑; 尿常规:蛋白尿,可见WBC、RBC、管型 血沉:增快,以黄疸出血型明显。
h
6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形式:稻田型:南方各省
洪水型:北方各省
季节:夏秋季(6~10月),8~9月高峰;
年龄:青壮年,农村儿童,20~40岁40%;
性别:男>女;
职业:以农民、渔民、屠宰工人为主;
地区分布:全球:分布广,以热、亚热带最多;
我国:h 31省、市、自治区均有。
7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钩体-淋巴管、小血管-血(钩体败血症)-直接作用-多种毒素-肺,肝,肾,脑膜,肌肉 病理:基本病变为全身毛细血管感染
数在热退后几日-半年出现迟发变态反应。
h
10
临床表现
临床分型:
流感伤寒型: 最常见,“三症三征”(寒热酸痛一身乏,眼红腿痛淋巴大)。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h
11
临床表现
肺出血型 大出血表现: 先兆期: 面潮红→苍白 心慌、烦躁 呼吸加快 心动过速 肺部湿啰音 出血期:肺弥漫性大出血症状,体征 垂危期:神志、呼吸改变、循环衰竭。
中毒型损伤,重者可引起内脏与组织弥 漫性点状或片状出血。
h
8
临床表现
临床分期:4期、整个过程约2W。
潜伏期
7~14 天
败血症期
3天±
器官损伤期 6天±
恢复期
4天
h
9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早期:起病后3日内-三症 , 三征
中期:器官损伤期(病后3 ~ 10日),
肺、肝、肾、脑膜、肌肉等。
恢复期:起病7 ~ 10天后,多数痊愈,少
200个血清型
79个血清型
主要菌群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主要菌群。
h
5
流行病学
传染源:鼠类、猪、犬、牛、羊、猫。 传染途径:间接接触传播。皮肤及黏膜,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尤其青年农
民及新迁入疫区者,病后获同型免疫力。
其他接触(涉水、游泳等)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钟恢海
h
1

定义 临床特征

h
2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能在人、动物体内寄生,菌体细长,有12~18个螺旋,两端弯曲成钩状
基本结构: 菌体பைடு நூலகம்
互相缠绕
菌丝
透明外膜
生化特性: 需氧菌,生长、繁殖慢
对酸碱、各种消毒敏感
h
3
h
4
病原学
国际 23个群
国内 22个群
h
18

原则: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就近就地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h
19


病原治疗: 首选青霉素G盐 注意赫氏反应及处理 红霉素 庆大霉素
强力霉素
h
20


对症治疗 肺大出血型:三个半措施 镇静:氯丙嗪(冬眠灵)、地西泮(安定)等; 解毒:氢可300 ~ 500mg/日,iv; 抗菌:PNC(小剂量) 强心:用半量,毒K或西地兰i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