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作业答案

国学经典作业答案

国学经典选读作业
一、填空题
1、首孝悌,次谨言,泛众爱,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3、守道不笃、辨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

4、《三字经》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启蒙读物。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周兴嗣。

5、《礼记》与《礼仪》、《周礼》合称“三礼”。

6、《左传》以《春秋》为本,按照鲁国国十二国君的顺序,用编年体体例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7、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

8、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者,为民者宣之使言。

9、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

10、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1、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12、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始立“四书”之名,明清定为士子必读注本,而且是科举考试命题的“题库”。

13、汉代郑玄在《易赞》中曾经指出“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

二、简答题
1、简述朱熹的读书方法论。

答:朱熹的读书方法并非方法论,二是修身养性的手段,其方法有三:其一,要把读书与自我对人生道理的切忌体验结合起来。

其二,书要熟读,更要精思。

其三,读书要先定心,虚心涵咏。

后来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一)循序渐进。

(二)熟读精思。

(三)虚心涵咏。

(四)切忌体察。

(五)着紧用力。

(六)居敬持志。

2、简介《左传》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答:《左传》中的“和而不同”是齐国大臣晏婴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概念和本质区别。

君臣之间应该存在不同的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应有的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和发展。

“和”与“同”表面上看起来很相似,但它们实质完全不同。

“同”是绝对的一致,没有变动,没有多样性。

因此,它代表了单调、沉闷、死寂,也没有内在的活动和动力,不符合宇宙万事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性。

“和”却是相对的一致性,是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是各种相互不同、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相互调节而达到的一种同一台,平衡态。

因此,它融合了不同因素的积极方面,保留了各个因素的特点,又不彼此抵消,是一个具有内在活力、生命力、再生力的整体。

“和”的观念,即是万物起源、构成、发展的规律之一。

换句话说,“和”的内涵既包含了自然规律,也包含了人的理智对秩序的追求,即人为的秩序。

和的观念被付诸实践,就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方式。

国家兴盛的理想状态是和谐,君臣之间、官民之间、朝野之间、国与国之间,相互理解、支持、协调,利益趋于一致;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和谐,有限和无限、虚和实、似与不似、刚与柔、抑与扬等因素共存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补充,相互调节;人们处理事务、人际关系也崇尚“和为贵”,用自我克制来消除矛盾、分歧,用相互切磋来发扬各自所长,通过寻找利益的一致之处,把各方的不同之处加以协调。

3、简述孟子对“浩然之气”的阐释。

答:在《论养气》中,当弟子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弟子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

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

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反之,如果没有正义和道德存储其中,它也就消退无力了。

这种气,是凝聚了正义和道德从人的自身中产生出来的,是不能靠伪善或是挂上正义和道德的招牌而获取的。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所谓浩然之气,就是刚正之气,就是人间正气,是大义大德造就一身正气。

孟子认为,一个人有了浩气长存的精神力量,面对外界一切巨大的诱惑也好,威胁也好,都能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

也就是孟子曾经说过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

三、论述题
1、谈谈你对坤卦中“厚德载物”思想的理解。

答:坤卦的“彖辞”中有:“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是说坤卦表明了大地是资生万物的载体,它顺应客观必然性,以无限宽广的胸怀和无比肥厚的土壤养育了世间的一切。

坤卦给人们以什么启示呢?它的“象辞”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宋朝大思想家朱熹在这里注道:“至顺极厚而无所不载也”。

“厚德”即地之德,“顺”是它的根本点。

“地势坤”即“地至顺”,即合乎规律而动。

《易传》中有:“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自然界“顺动”,则日月运行、四季更替井井有条;统治者“顺动”,则赏罚分明,使民臣服。

“厚德载物”是要求“君子”摹仿大地母亲,顺应天道变化的规律,以最崇高的“无疆”之德默默地为人们奉献一切。

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可以把“物”看作是“金钱”“权力”“美色”等诱惑之物,我们对待这些诱惑之物就应该是“厚德载物”的态度。

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能承载的“物”应该与自己的德行相匹配,如果德行没到,给他再多的“物”也会败光,甚至会毁了其一生,有的人德行到了,再多的诱惑在他面前也能处理妥当。

比如比尔盖茨,万亿美金钱财于他真如身外之物,说全捐给慈善事业就捐出去了;比如黄光裕,贪敛了多少财富,他还是贪欲不止,终于麻烦缠身,欲说
还休。

所以,我觉得世界非常公平,厚德的人才能承载更多的“诱惑”,不是你的,得了也会失去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是你的,别人夺走了,也会很快回来的。

2、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是怎样解剖中国这个“老大帝国”的?
答:《少年中国说》这篇政论,其鲜明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它强烈的批判性。

此文以主要篇幅用于对中国这个“老大帝国”逐层进行解剖。

其中心扣住一个“老”字。

而在备述“老大帝国”的种种“老大”现象之后,特别去着力揭示当时那些手握“国权”的“老朽之人”的卑微的人格,空虚的灵魂,尸位护权的自私心理。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老”“少”,主要表现在灵魂、精神的“老”“少”,而国家精神的“老”“少”,又主要取决于“握国权者”其人如何。

他说,西欧、日本之所以称中国为“老大帝国”,首先“则以握国者,皆老朽之人也。

”而这些人本来就无德无能,“自其少壮之时”,就不知亚洲、欧洲为何地,汉祖、唐宗为何人,再加上封建伦理、官场倾轧的“搓磨”“陶冶”,“脑髓已涸”,“血管已塞”,“气息奄奄,与鬼为邻”。

其肉体已非盲则聋,非跛则瘫,“步履”须左右扶捉,“言语”更“不能自了”,而将“二万里山河,四万万人命”,交于其手,国家精神怎能不老,民族气血怎能不衰!更严重的是那些所谓“老后、老臣、老将、老吏”们,在极端自私心理的支配下干出来的坑害民族、贻误国家的种种行为。

文中梁启超几乎是借用了欧洲小说家描摹人物心理的手法,对那些手握国柄而又老朽不堪的人的心理状态作了无情的解剖。

他说这些人,“积数十年之八股、白折、当差、捱俸、手本、唱喏、磕头、请安、千辛万苦”,才弄到“红顶花翎”,“中堂名号”,自然要“出其全副精神”“以保持之”。

这些人,“既七十矣,八十矣”,“今日且过”,管它明日;“今年且过”,管它明年!为自己能够“快活”地了结余生,自然甘愿“割三头两省之地”,“换我几个衙门”;“卖三几百万人民”、“赎我一条老命”!“以此为国,安得不老且死”!这真是入木三分的精彩刻画!梁启超以“老”为中心,对清帝国所作的系统批判,确实抓住了封建政体的痼疾。

但是,他对于“少年中国”的本质、特点、精神、追求的描述却是朦胧的、肤浅的,而把一切希望不加分析地寄托于中国新起的一代少年,也是片面的进化论观点。

他对于少年中国的未来,于字里行间,虽然充满了炽热的情感,但他到底也没能指出一条奔赴未来的可行之路。

相关主题